顏光
【摘要】 由于我國幅員廣闊,近幾年來,自然災害頻發,自然災害對公共通信設施破壞極其嚴重,給抗震、抗洪等救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為保證通信暢通,提高公共通信設施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國各通信運營商在全國災害多發地區設置抗災超級基站。本文重點介紹了當前我國應急通信技術中的熱點技術,超級基站。對超級基站的工作原理、組網方案、優點進行了分析,并對我國應急通信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超級基站 地面鏈路 衛星通信
一、超級基站的應用背景
近幾年以來,中國自然災害頻發,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當地的移動通信網絡造成極大損害。此時急需一套應急通信系統來暫時實現通信功能,但普通的應急通信措施已經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超級基站的存在在地面通信網絡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顯得極為重要。超級基站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光纖+衛星的雙保險,可在地面通信傳輸光纜中斷等非常規情況下,自動切換成衛星通信模式,保障市民打電話和政府應急通信指揮的需求。
二、超級基站工作原理及組網方案
超級基站是一種在有針對性地提高基站通信設備、電源、傳輸、土建、安裝工藝等建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了光纖和衛星雙保險傳輸鏈路的應用,具有抗災害損毀能力的基站。超級基站配置了大容量蓄電池和自啟動油機,增強了蓄電池的供電能力,能夠在斷電、斷傳輸的情況下保障通信,進一步提升公眾通信網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超級基站在市電中斷時油機會自動啟動,在光纜中斷時傳輸業務會自動切換到衛星電路,當市電和自發電都中斷的情況下會自動切換使用蓄電池供電,從而保證通信不會中斷,保障市民通話和政府應急通信指揮的需求。
超級基站平時是通過地面傳輸鏈路接入其歸屬的BSC,當地面傳輸中斷時切換到衛星傳輸鏈路,接入北京中心站,然后通過北京中心站接入各省運營商的長途一級干線,通過一二級干線接入其歸屬BSC的備用端口或者備用BSC。
超級基站的組網主要采用單BSC組網和雙BSC組網兩種方案,其主要的技術要求如下:(1)BTS 和BSC 位置保持現狀,衛星遠端設在BTS側。(2)BTS 和BSC 之間的主用傳輸(地面)保持當前連接方式不變。(3)BTS 和BSC之間的備用傳輸(衛星)經傳輸優化設備通過衛星中心站連接。(如圖1)
三、超級基站與普通基站的比較
與普通基站相比較,超級基站具備了四大超強的本領。首先,超級基站采用光纖+ 衛星的雙路由傳輸鏈路,在通信傳輸光纜因災中斷的情況下,可實現與衛星通信的自動切換。二是超級基站的土建標準比當地設防烈度高一度,其相關基站和配套設備均滿足工信部的抗震測試標準。三是抗震性基站的天饋線通過改進、加固,大大提高了抗風、抗震等能力。四是抗震型超級基站配大容量蓄電池和自啟動油機,增強了蓄電池的供電能力,能夠在斷電、斷傳輸的情況下保障通信,進一步提升公眾通信網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應急通信未來發展的展望
鑒于突發應急事件的快速性與多樣性,要打造一個100%完美適應任何情況的應急通信系統往往是困難的,甚至幾乎不可能,因此必須要儲備多種手段,才能及時采用多樣化手段進行快速應變。未來的應急通信系統應該在滿足各類接入的應急通信緊急呼叫基礎之上,提供更加有效協調、集成、處理各管理域系統的動態、分布、異構性的信息庫和應用系統。政府應該更加鼓勵團結協作的精神,鼓勵全國各省級等大區域整體運作的應急系統與社會應急聯動系統進行有效的互聯互通、共享資源,協同工作,包括不同政府部門的應急系統之間、不同運營商的應急系統之間的有效互聯互通、協同工作,發揮出全社會應急聯動的實際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加高效地對抗各種自然災難等突發事件。
參 考 文 獻
[1] 周鴻雁. 淺談超級基站的應用[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3(15):1-2.
[2] 黃吉. 淺談應急通信——抗洪型超級基站[J]. 移動通信, 2012(S2):145-147.
[3] 李政. 我國應急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 現代電信科技, 2011(1):44-47.
[4] 蘇雷. 中國移動超級基站建設方案的研究[D]. 南京郵電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