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編者按】
2016年2月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以此標準推論,城市中的留守兒童同樣數量驚人。隨著就業壓力的逐年遞增,父母的工作壓力也隨之變大,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有媒體曾針對中國“80后”父母親子陪伴現狀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七成的“80后”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在超過2000個受訪家庭中,真正能夠給予孩子適當陪伴的受訪家庭,僅占到了9.17%。親情缺失使城市中的留守兒童感到空虛迷茫,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和現象。
城市中的留守兒童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問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進?帶著這些沉重的問題,本刊記者展開新聞采訪。
怎一個忙字了得
周五下午,記者來到鄭州某幼兒園門口采訪。這家幼兒園開設有全托班,孩子只有周末才能與父母團聚。這個時候幼兒園門口已經聚集了二十幾位年輕的父母,都是來接全托班孩子的。
曲女士,29歲,供職于一家建筑公司,是一名事業有成的項目經理,女兒4歲半。接受采訪時她說:“我女兒對全托比較適應,不哭不鬧。不適應也沒辦法呀!當初也鬧過,習慣了就好了。不是我狠心,實在是沒辦法。孩子的爸爸和我在同一家公司,他也是一名項目經理,負責外地工程,一走就是一年半載,我又不想把孩子送回農村老家交給長輩照顧,只好這樣將就著。我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父母的事業總不能拋棄吧?我太想回家做全職媽媽了,但也只是想一想,空中樓閣是不能當真的!只是委屈孩子了……”記者發現,她的眼中有瑩瑩的淚光。
記者通過電話采訪曲女士的丈夫古先生。他說:“我經常夢到女兒,太想她了!每次離開家的時候,我耳邊就響起周華健的那首《其實不想走》:‘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留下來陪你每個春夏秋冬。你要相信我,再不用多久,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過……我對女兒的感情就是這樣的。我真的想天天陪著她,但是不可能啊!我是項目負責人,工程出了問題我怎么向領導交代?我對家庭教育不在行,還是交給幼兒園老師比較好,老師比我專業。我想,只要上最好的幼兒園,報最貴的興趣班,孩子的成長應該沒問題,畢竟我投入了更高的成本。”
薛先生是來接孫子的。他告訴記者:“兒媳去北京上研究生了,兒子不會帶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給我和老伴。反正我和老伴身體好,閑著沒事,照顧孫子也是一種樂趣。不過,管吃管住沒問題,教育我們可不懂。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啊,玩智能手機、iPad比我熟練多了。有一天,他用奶奶的手機跟媽媽視頻對話,把我們驚呆了,這玩意兒我們都沒玩過。都說祖輩溺愛孫輩,兒媳也經常為這生我們的氣,但孩子真的太可憐了,成年累月見不到媽媽,周末兩天在家無聊得很,跟孤兒似的。對,我看我孫子就是留守兒童。身邊沒有媽媽,多幾個玩具還不成嗎?”
記者在南陽市某中學采訪時,副校長鄭先生說:“據我所知,我校有不少學生長年見不到父母,要么住校,要么隨祖輩生活。開家長會時我特意打聽過,家長長年不在孩子身邊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有的是父母一方職務升遷,去了鄭州或北京,有的是父母去別的城市做生意,有的則是圖省事,懶得管孩子。這樣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事業成功。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成功代價太大,看看他們的孩子就知道了。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家庭教育和思想、行為榜樣,城市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不合群、不愛說話、說話聲音小、集體觀念差、花錢大手大腳等毛病,發展下去有可能出大問題,至少不會像父母那樣有上進心。”
濮陽市某小學的韓老師認為,不排除一些家長確實工作忙,脫不開身,但至少一半家長的“忙”只是托詞。她說:“有一次開家長會,我對一位媽媽說,希望你以后多陪陪孩子,幫孩子訂正家庭作業。那位媽媽說:‘不行啊,我很忙的。這時,她的兒子在一旁不屑地說:‘還不是打麻將!媽媽抬手就給了兒子一個耳光。教育問題反映出的是社會問題。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日盛,大家只看結果不問過程,最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當然也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麻將桌上走運、生意場上賺錢、職場上晉升,似乎比孩子的成長來得更快更實在!”
記者在采訪中感到,與農村留守兒童相比,城市留守兒童現象的形成原因更復雜,主要有以下六類:
第一,父母進修學習。在一些知識分子家庭,夫妻一方或雙方因到另外的城市或國家深造而不得不暫別孩子。
第二,父母掛職下鄉。有些父母在國家機關單位任職,因為工作需要,需要掛職下鄉去基層單位工作,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
第三,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這部分家長更像是牧民,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放牧,根本無力照顧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習慣了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
第四,父母工作繁忙。有的家長是公司高層,因為應酬多,很少在白天和節假日陪孩子。這部分孩子處于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孩子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
第五,子女異地求學。父母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異地求學。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在親戚家或獨自生活在異地。這些父母對子女期望極高。
第六,父母離婚。單親家庭的孩子本來就有情感缺失感受,加上單親父母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都比較大,也容易忽視孩子,使這類孩子更感孤獨。
記者感到奇怪的是,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城市,外出父母居然很少主動與孩子聯系。粗略統計,在記者采訪的300多位父母中,約半數的外出父母與孩子聯系的頻率為一周一次,有的甚至一個月、幾個月才與孩子聯系一次。在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日常的聯系方式上,打電話最為常見,幾乎沒有兒童表示平時父母會給自己寫信。而父母打電話時與兒童交流的內容,最多的不是情感上的傾訴、心靈間的溝通,而是對兒童學習成績的關注。這反而增強了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和逆反情緒。
陪伴缺失釀苦酒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這種共同生活能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比較理想的環境。而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至少一方不能與這些兒童共同生活,會給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知識學習、性格培養等帶來種種不利影響。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撰文指出:“孩子在12歲之前能否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對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城市留守兒童問題的實質就是破壞了親子依戀關系的基礎,使孩子可能一生都生活在不幸童年的陰影之中,嚴重者甚至會影響下一代。依戀關系是親子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根本。對于兒童個人來講,它不僅存在于兒童早期,而且對人的一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會對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狀態產生深遠影響。對于親子關系而言,依戀關系的形成不僅影響到家庭的穩固、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和諧,還會影響家庭的整體生存環境。”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對依戀關系的建立有深刻理解。她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會滯后反應。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于早期發展。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又以1~6歲最為關鍵。”
記者了解到,2015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英輝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全國多地進行了“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監護狀況”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與家庭監護缺失有關。在308名涉案未成年人中,至少有55.52%的人并未受到監護人或照管人的管教。一些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或照管人因婚姻破裂、健康不佳、經濟收入低而監護能力不足,無法為涉案被監護人提供良好的監護或者照管環境,容易造成監護或者照管欠缺。調查還發現,在171名外地戶籍的涉案未成年人中,61%沒有父母的陪伴。也有相當比例的家庭監護欠缺,308名涉案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只有59.09%還保持婚姻關系,雙方有固定工作的僅占23.7%。
珠海心理咨詢師雷云燕提醒家長,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有可能引發越來越多的城市孤獨癥。她說:“城市孤獨癥不是一個嚴謹的心理學概念,但用來概括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倒是蠻貼切的。城市孤獨癥主要有兩個癥狀:第一,不善溝通少朋友,與手機、網絡為伴;第二,性格偏激,以自我為中心,易沖動。城市留守兒童雖然衣食無憂,但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邊,孩子心靈空虛,生活單調,更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往往會選擇比較放縱的生活,在網吧、卡拉OK廳等地方逗留;或者因為長期不和父母交流,在思維模式上容易走極端,多表現為不善于與同伴交往,人際關系緊張,遇事易沖動。與農村留守孩子容易自卑的特點不同,城市留守孩子更多呈現出自負、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關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了不少城市留守兒童對自己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受到家長的重視不夠,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太過自我,不夠關愛自己。尤其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會不斷把自己的父母與別人的父母做比較,越發容易產生怨恨父母的情緒,從而導致焦慮、自閉等心理障礙。”
本刊認為,城市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嚴重到了非關注不可的程度,但因為其處于隱蔽狀態,尚未引起家長的重視,這是它的可怕之處。眾所周知,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家庭教育有“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特點,如果家長只顧眼前利益,有可能在未來不得不喝下自己釀的苦酒。因此,家長有必要端正教育觀念,積極行動起來,珍惜陪伴孩子的美好時光,為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保駕護航。
給錢不如給時間
在洛陽某機械廠做采購業務員的楚先生對兒子的現狀憂心忡忡,對自己多年來與兒子聚少離多追悔不已。他告訴記者:“兒子6歲那年,孩子的媽媽在美國定居,不要我們了,我只好與她離婚。原來我想,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我只要拼命賺錢就行。我很少陪兒子,心里愧疚,就加倍給兒子零花錢。沒想到,這樣做恰恰害了他。他現在花錢大手大腳,特別講究吃穿,還經常糾集一幫小兄弟聚餐、唱卡拉OK,學習成績一塌糊涂,今年中考連普通中學都沒考上,只好上技校。我一氣之下打了他兩巴掌,那小子居然敢還手,說我沒有資格管教他,還說我就是網上說的那種‘禍害父母。我現在后悔死了,要是我在身邊陪著他長大,他怎么也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
像楚先生這樣追悔莫及的父母,記者采訪到許多,但更鬧心的是那些明知道危害存在,卻無力改變現狀的父母。一位女軍醫秦中尉向記者傾訴自己的憂慮:“我和丈夫都在南方服役,女兒留在平頂山,由姥姥帶著。現在孩子該上學了,我很發愁,是留在平頂山上優質學校呢,還是跟我去服役的地方上普通學校?我知道親情缺失對孩子的隱性傷害很大,事實上,我已經發現女兒有些抑郁,但是,讓她上一所升學率一般的學校,我又不甘心。”
上海心理咨詢師宋曉林博士給秦中尉的意見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課業水平要求不高,所以最好在父母身邊。培養孩子,從來就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生活習慣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內容,對學習成績有重要的潛在影響,不可忽視。”
對那些不得不暫時離開孩子,又擔心孩子成長出問題的父母,宋博士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更新觀念,合理取舍。正如孫云曉上文所說,孩子在12歲之前能否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對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決定性的影響。年輕的父母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積極學習基本的教育知識,只有這樣,才談得上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父母在為事業奮斗的同時,必須兼顧家庭教育,當兩者出現矛盾時,要深入考慮,慎重取舍。如果父母一方選擇長期離開孩子,另一方則要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第二,盡力而為,注重溝通。首先,父母在外出工作之前,要為孩子選擇恰當的臨時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其次,父母要盡可能經常回家看望孩子,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再次,父母在外可以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最后,父母要與孩子的班主任、臨時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第三,物質滿足,不可過度。許多外出的父母只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往往忽視孩子的精神需求,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不少留守兒童有自我約束力不夠強、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征,這與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父母應轉變用金錢彌補愧疚的心態,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外,切忌過度的物質滿足,否則,不僅不能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反而為孩子的越軌行為提供條件,使他們無法抵制外界的誘惑而走上歧途。
最后,宋博士總結道:“如果說離開孩子是身不由己,那么盡力彌補孩子的缺憾則是責無旁貸。經常打電話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上進、給孩子講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游等,類似這樣的事對成年人來說不算難事,關鍵看是不是重視,肯不肯為孩子花時間。如果父母滿懷愛心地這樣做了,那么孩子所受到的傷害會大大減少。”
本刊認為,營造一個關愛城市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才能使城市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