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反映,孩子的課外讀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恐怖小說,不少孩子癡迷恐怖小說到了狂熱的程度。膽小的孩子讀恐怖小說后被嚇得不敢獨自睡覺,但第二天照讀不誤。為什么孩子愛讀恐怖小說?是心理需要還是跟風追捧?本期,我們邀請兒童心理學教授、心理咨詢師董君玉女士,與家長朋友們一起座談這個話題。
心理需要是根源
成秀珍(12歲男孩的媽媽):從孩子識字起,我就鼓勵他閱讀,上小學后,即使功課緊張,我也沒有限制過他的課外閱讀,但是前不久,我發現我的管束有點寬松過頭了。幫他收拾房間的時候,我從他枕頭下面翻出一本書,封面就嚇了我一跳:一張僵尸般的臉笑得非常詭異,還張著血盆大口,書名是《午夜先生驚魂系列·我朋友成了木乃伊》。我大致翻了翻,發現內容大多是圍繞著死亡、魔鬼、靈魂出竅等的描寫,場面渲染得很血腥,剛讀了兩頁我便感覺毛骨悚然。孩子放學后,我問他為什么要讀這類嚇人的書。他說讀著很刺激,還說這類書在同學們中非常流行,大家經常交換來讀,要是某個系列恐怖小說出了新書,大家就會爭相購買。我很擔心,孩子讀這么嚇人的書,對身心健康會有不利影響吧?
常兢(10歲女孩的爸爸):恐怖小說在小學生中確實很流行,就連我那膽小如鼠的女兒也癡迷得很。
成秀珍:小女生也讀?那么嚇人的描寫,小女生吃得消嗎?
常兢:吃不消,經常被嚇得不敢自己睡覺,非得摟著媽媽的脖子才睡得著,而且我還必須在身邊,否則她就睡不著。她媽媽告訴我,入睡前,女兒的身體一直在哆嗦,睡著后還有驚夢現象。我怕這樣下去對孩子身心不利,就把她的恐怖小說,諸如《雞皮疙瘩》《鬼哭神嚎》《蠱之女》《血鈔票》等,全都收了起來,書架上換成內容陽光的圖書。沒想到,女兒不答應,非要把恐怖小說還給她。我納悶,既然害怕,為什么還要讀呢?
主持人:世上的事,有果必有因。請董教授為我們分析其中原委。
董君玉(兒童心理學教授、心理咨詢師):首先,兒童愛讀恐怖小說,跟他們的安全感不足有關。因為安全感不足,兒童普遍比成年人敏感,即對危險格外在意,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有更強烈的預判??植佬≌f所渲染的神秘感和夸張的驚悚情節恰好與兒童的心理狀態合拍:看,危險果然無處不在,隨時可能找上門來,而且你躲不掉。從消極的角度看,這樣的恐懼體驗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身心,甚至讓孩子迷信,把虛構的情節當成現實;從積極的角度看,當恐怖情節結束,孩子恍然大悟,原來我還活著,鬧鬼的房子、陰魂不散的冤魂等等,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于是長出一口氣,安全感不僅回來了,還有可能增強了。
其次,兒童愛讀恐怖小說,跟心理壓力過大有關。現在的兒童,從上幼兒園時開始就承受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學習壓力,提前學小學課程、才藝培訓、智力開發等,讓孩子不堪重負。因為心理壓力太大,又不被父母理解,孩子只好自我減壓,又因為讀小說多少與學習搭得上關系,于是恐怖小說就大行其道了。作為減壓方法,讀恐怖小說跟沾染網癮、吸毒類似,只不過表現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已。
再次,兒童愛讀恐怖小說,跟環境影響有關。恐怖小說之所以在兒童中流行,也是商業炒作的結果。就像流行歌曲、熱播電視劇那樣,真正喜歡的人并不多,大多數屬于“從眾消費”,好像不跟風就會落伍似的。兒童更在乎同伴的評價,如果自己沒有讀過某本恐怖小說,是令人羞愧的,如果自己不敢讀,則更是令人羞愧的,甚至會被同伴排斥,所以不得不硬著頭皮讀下去。
主持人:如果心理壓力過大也屬于環境影響,那么可以這樣總結:兒童愛讀恐怖小說是內因(心理需要)和外因(環境逼迫)雙重作用的結果。兒童愛讀恐懼小說有積極的一面,所以應適當允許,有消極的一面,有待家長改進教育方法,從根本上予以杜絕。
跟風閱讀終害己
俞文斌(11歲男孩的爸爸):前一段,我發現兒子買了好多恐怖小說,光看書名就夠嚇人的,什么《鬼吹燈》《盜墓筆記》《咒怨》等??植佬≌f都是些什么貨色?我特意用手機拍了《咒怨》中的幾段,讀給大家聽:
俊雄四肢著地,小心翼翼地靠近。天花板上有個用半透明塑膠袋包起來的大型物品。為了避免被應該在樓下的爸爸發現,他謹慎而緩慢地靠近,然后把手伸出去。
“?。 彼蛔灾鞯亟谐雎晛怼?/p>
在塑膠袋里的,是滿身是血的媽媽!在半透明塑膠袋里,倒臥在血泊中的媽媽閉著眼睛??⌒塾檬峙鲇|媽媽沾滿血跡的臉龐。媽媽已經冰冷僵硬了,但為了再確認,他摸了脖子的動脈,果然,已經沒有脈搏的跳動了。
就在這個時候——媽媽原本閉上的眼睛睜開了。應該已經死去的媽媽,凝視著俊雄并露出沾染鮮血的牙齒微笑著:“俊雄……到媽媽這里來?!?/p>
怎么樣?聽著汗毛直豎吧?我真不明白,這樣的小說怎么能允許出版,而且書上標注的上架建議是“兒童文學”!我問兒子,為什么要讀這類小說?兒子說,他也不喜歡讀,挺嚇人的,但同學們都讀,課余時間還在一起討論,如果他不讀,就成了局外人。我罵他是跟屁蟲、沒主見。我真擔心,如果他身邊的同學吸毒,他是不是也會毫不猶豫地嘗試?
主持人:從眾,是普遍存在的群體心理,不足為奇。比如,大家都說依賴手機不好,但誰敢完全拒絕使用手機?手機可以不用,但人際關系不能斷絕;恐怖小說可以不讀,但不能被同伴孤立。孩子擔心的是后者。
董君玉:對,問題的根源是孩子有被孤立的恐懼,相對而言,恐怖小說帶來的恐懼不那么可怕,孩子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俞文斌:但是,依我看,這個較輕的傷害也要命??!我該怎么辦?
董君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孩子不能改變朋友圈的閱讀趣味,那就讓他果斷離開,尋找其他朋友。上面談過,兒童追捧恐怖小說有心理需要和環境逼迫兩方面的原因,如果孩子不喜歡讀恐怖小說,僅僅為了取悅同伴而勉強跟風閱讀,那么受到的傷害會更大。
科學引導莫放松
安憲梅(14歲男孩的媽媽):感謝董教授的分析,我受益匪淺。請問,多大的孩子可以接觸恐怖小說?限制的分寸如何把握?
董君玉:因為孩子的性格發展程度、安全感強弱以及對恐懼刺激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對接觸恐怖小說的年齡沒有一定之規,不過,我不建議10歲以下的兒童閱讀恐怖讀物,包括閱讀恐怖小說和帶有恐怖情節的漫畫。因為10歲以下的兒童心智尚未發育成熟,難以區分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差異,加上神經發育不完善,過于強烈的恐怖刺激會給他們的身心帶來難以預測的消極影響,比如做噩夢、膽小、多疑等,這種影響甚至可能持續到成年以后。
羅毅紅(9歲女孩的媽媽):我女兒對恐怖小說很癡迷,我也陪著她讀過幾本。不可否認,恐怖小說情節曲折離奇,想象大膽奇特,讀起來比經典童話有意思多了,恐怕這也是吸引孩子們的原因。沒辦法,我只好去書店為女兒尋找情節不那么血腥、不那么迷信的恐怖小說。說實話,我很難如愿。請問董教授,我該怎樣引導女兒的課外閱讀呢?
董君玉:您是一位負責任的媽媽!您陪伴孩子閱讀、不硬性限制孩子的閱讀偏好、精心為孩子選購讀物的做法值得推廣。關于引導孩子的課外閱讀,首先必須明確,不是孩子喜歡的就都提供給他們。孩子是不知深淺的,需要家長引導??植佬≌f描寫的場景和情節一般有墳墓、死亡、幽靈等,孩子一旦喜歡上這類讀物,整天處在閱讀的緊張狀態中,有可能產生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其次,我建議您,在適合孩子閱讀的范圍內,選擇面盡量寬一些,既要適當地投其所好,又要不斷地幫孩子挖掘新的興趣點,比如歷史、戰爭、天文、地理、文學、攝影、藝術等方面,都要讓孩子涉獵到,避免孩子在課外閱讀上“偏食”。對神秘的事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興趣廣泛了,就不會過分關注恐怖小說了,一舉兩得。
宗育林(13歲男孩的爸爸):既然恐怖小說有這么多害處,我可以明令禁止兒子讀嗎?
主持人:13歲的男孩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叛逆感正強,勸你別來硬的。
董君玉:因為安全感不足,幼兒都能信手拈來地畫出怪獸和魔鬼,說明恐懼根植于孩子心中。年齡稍大一點的兒童接觸到恐怖小說,大多會本能地癡迷。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閱讀,而是化解孩子心中的恐懼。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依賴真實世界里持續的安全感,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妖魔鬼怪并不真的存在,閱讀恐怖小說只是一次歷險,會有一些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突然地、暫時地出現一下。孩子閱讀恐怖小說之后,無論是焦慮、迷惑,還是膽戰心驚、草木皆兵,都會回到現實中來。這時,家長要予以理解,最好能與孩子一起討論恐怖小說的故事情節以及場景設置,以消除孩子心中對恐懼消極的神秘感。
主持人:對恐怖小說,大家不必一棍子打死,畢竟是文學的一個分支,比如《聊齋志異》。家長們需要做的是防止孩子過分沉迷,給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家長們更應該看到,恐怖小說之所以流行,是兒童心理壓力過大,如果想讓孩子的成長擺脫恐怖小說的羈絆,根本方法是科學地給孩子減壓,讓孩子的現實生活多一些陽光和美好。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