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在我們的文化中,成人是權威,成人最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問題,而兒童總是被忽視。實際上,忽視了兒童也就是忽視了我們成人自己。這不僅僅是因為兒童最終要成長為成人,更因為希望得到關注、理解、肯定、贊賞,是人的一般內心需要。成人如此,兒童也是如此。
屢教不改的惡習
在一次例行的小學生心理狀況巡查中,我遇到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小學二年級班主任麥老師告訴我,她的班上有一個名叫亞輝的男生,經常在上課的時候發出怪聲,擾亂課堂紀律,而且屢教不改。“這孩子挺老實的,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是蠻努力的。”麥老師說,“每次我批評他,他態度都很好,發誓一定改正。但他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沒幾天就有老師向我反映,亞輝又在課堂上出怪聲了。我懷疑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問題。”
交談中我了解到,亞輝個子不高,卻坐教室的最后一排,因為他上課不守紀律,經常打擾同學,批評、罰站都沒有用,沒人愿意跟他同桌。
我問:“亞輝發出怪聲,與老師的講課內容有關嗎?”
麥老師說:“有時有關,有時無關。與講課內容有關時,老師很生氣,認為是學生對老師不禮貌,但至少說明亞輝是在聽課;無關時,老師和同學都很詫異,也很討厭他,私下里罵他是精神病。”
我問:“您是怎樣批評他的?”
麥老師嘆了一口氣,說:“開始我沒怎么當回事,心想,男孩子嘛,調皮搗蛋是正常的,就口頭警告他,嚇唬他,如果再犯就請家長。他安靜了幾天,但很快就犯老毛病。我抵擋不住學生和家長的輪番抗議,只好把他的座位調到最后一排。其實這樣也沒用,他發出的怪聲更響亮了,同學們都回頭看他,課堂秩序更不成樣子。硬的不行,我只好來軟的。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對他說:‘亞輝啊,你覺得上課時發出那樣的聲音很爽嗎?他搖頭。我接著說:‘老師跟你商量一下,你盡量控制自己不影響老師和同學,如果你做到了,說明你是一個有責任感、有毅力的孩子,我會把你的座位向前調。能做到嗎?他鄭重地點頭,說:‘老師,我保證做到!堅持不到三天,他老毛病又犯了。我問他為什么不遵守諾言,他說沒忍住。”
說到亞輝的家庭情況,麥老師告訴我,亞輝的家境不錯,父親做建材生意,賺了不少錢,家里房子也很大,母親是全職太太。亞輝有一個妹妹,今年3歲。“可能是爸爸太忙,媽媽的心思全在女兒身上吧,感覺亞輝挺落寞的。‘落寞這個詞用在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是不是有點怪?等您見到他就明白了。”
麥老師還告訴我一件事。前不久,亞輝所在的小組獲得了數學搶答集體獎,麥老師給每名學生的數學課本上貼了一個笑臉卡通貼畫,以示表揚。中午放學時,她看到只有亞輝拿著數學課本,就問他是不是中午還要學習。亞輝說,是想讓媽媽看看課本上的貼畫。下午,麥老師特意問亞輝,媽媽是不是表揚他了。亞輝兩眼無神地說,媽媽只是看了一眼,什么也沒說。“看著孩子一臉落寞的表情,我有點心酸。我猜,這孩子是不是缺少母愛啊?”
在隨后與亞輝的溝通中,麥老師的猜測得到了證實。亞輝告訴我,爸爸早出晚歸,周末也很少與家人在一起,媽媽又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女兒,很少管他。
“媽媽總是罵我,很少像您這樣跟我好好說話,也從來不問我在學校開心不開心。”亞輝說,“他們只問我的學習成績,不問別的。我成績不好,總挨罵,我進步了,他們也看不到。”
怪癖的合理隱情
在麥老師的幫助下,我在學校見到了亞輝的媽媽譚女士。譚女士對亞輝用怪聲擾亂課堂秩序的怪癖大惑不解,懷疑他患了多動癥之類的心理疾病。
我告訴她:“沒那么嚴重,亞輝只是缺乏愛和關注罷了。任何不被理解的怪癖都有合理的隱情。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被關注,如果愛和關注嚴重缺失,他就會用奇怪的方式提醒別人愛他、關注他。現在有些年輕人為了出名不擇手段,有些女孩為了使自己更漂亮,不停地整容,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愛和關注。亞輝在課堂上發出怪聲,也是內心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結果。他年齡還小,意識不到這樣做會引起別人的厭惡,適得其反。他不能克服自己的行為,因為他的行為是受潛意識的驅使,他自己甚至不清楚發出怪聲的目的。”
譚女士和麥老師恍然大悟。
麥老師問:“孩子的這種行為,會給他的心理健康帶來怎樣的后果?”
我說:“亞輝的這種行為,表明他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通俗地說,就是精神營養不良。如果置之不理,有可能出現抑郁、自閉等癥狀,甚至有患強迫癥的可能。”
譚女士問:“精神營養指的是什么?”
我解釋道,對于10歲以下的兒童來說,精神營養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愛的需要。光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營養是不夠的,在沒有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難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有時甚至連生存都有問題。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只有被愛被接納,孩子才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父母應該對孩子充滿愛心,知道如何向孩子表達愛。比如經常擁抱孩子,無論再忙,每天都要抽時間陪伴孩子,都會讓孩子愛的需要得到滿足。
2.安全的需要。嬰兒餓了需要父母的照顧,睡醒了如果見不到父母就會哇哇大哭。同樣,稍大一些的孩子看到臥室窗上搖晃的影子,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固定習慣改變了,都會不安。這些都是兒童需要安全的表現。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因此他的情緒和智能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無法信任他人,因此難以與他人建立友誼。對孩子來說,常規和穩定是其安全感的來源。孩子需要穩定的家庭關系,熟悉的家庭環境,事事有章可循。穩定熟悉的環境使孩子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把握,產生可控感;常規給孩子一個生活的界限,提供孩子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3.尊重的需要。兒童是獨立的個體,有尊嚴,父母必須尊重他,保障其權利不被侵犯。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所生養,是自己的私有物,可以任意擺布,粗暴無禮地對待,那么孩子就會越來越敏感。尊重體現在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上,聰明的父母常常以各種方式鼓勵孩子:“你表現得不錯!”“你是一個勇敢的孩子!”聰明的父母會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你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我相信你最終能達到目標。”“這件事不太容易,但你已長大,一定能自己解決問題。”等等。來自父母的信任和鼓勵能給孩子帶來嘗試的勇氣,并促使他們以一種愉快的心態去接受生活的挑戰。尊重及鼓勵的結果,將給孩子帶來自我實現的體驗,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掘自己的潛能。
聽了我的解釋,麥老師及時敲邊鼓:“對號入座地看,亞輝好像哪樣都缺。”
譚女士臉紅了,不好意思地說:“亞輝的長相、性格都像他爸爸,女兒則什么都像我,我又和老公關系不那么好,所以看到亞輝就厭煩……”
“但是孩子是無辜的啊!”我不客氣地說,“成長是不可逆的,錯了不可能重來。如果亞輝以后出現心理問題,難道你不后悔嗎?”
精神營養不可缺
譚女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保證以后在家給亞輝正常的待遇,但她對給亞輝補充精神營養的具體做法不甚清楚。我給了她以下建議:
1.多關注孩子。每天都要與孩子溝通至少半小時,溝通內容要全面,不能局限于學習成績,孩子的身體狀況、人際關系、課外閱讀、情緒變化等方面都應在父母的觀察視野之內。
2.多肯定孩子。當孩子取得了哪怕再微小的進步時,也要及時地認可和贊美。
3.多給孩子一些自由。自由包括時間自由、零花錢的自由、閱讀的自由以及探索興趣等方面的自由。當然,適當的引導是必要的。
4.多寬容孩子。要允許孩子不完美,允許孩子犯錯誤,更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5.認可孩子的夢想。不要取笑孩子的異想天開。沒有夢想的孩子就不會有正常的想象力,不會對未來有憧憬,必然不快樂。
6.注重培養孩子的感恩能力。愛是一種要求反饋的情感,也只有在互動中,愛的正能量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愛,父母要非常敏感,及時回應,讓孩子獲得關愛別人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愛別人、愛社會,成為受歡迎的人。
針對亞輝在班里人際關系不佳的現狀,我特別強調:“除了上面6個方面以外,引導亞輝學會應對挫折是當務之急。建議您多給他講講名人經歷挫折最后成功的故事,給他樹立學習的榜樣。”
譚女士問:“亞輝經常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我該怎么辦呢?”
我說:“首先,要適當地安慰他,引導他把心里的負面情緒宣泄出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其次,要就事論事地討論受挫的原因,尋找改進方法。最后,可以給他講講名人的奮斗故事,給他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是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他勇敢起來,戰勝挫折,盡快被同學們接納。”
有一句網絡名言說得很厚道:“每一個母親都是愛孩子的,如果她不愛孩子,可能是她顧不上。”幡然醒悟的譚女士迅速調整自己,很快就在亞輝的身上看到了成效。麥老師在電話里告訴我:“亞輝經常穿新衣服來學校,也開心多了,像變了一個人。奇妙的是,他的家庭作業做得越來越認真,考試成績也悄然提升了!”
我問:“他發出怪聲的惡習改掉了嗎?”
麥老師笑著說:“立竿見影地改掉了!有同學私下里說,亞輝這幾天怎么了?一聲不吭,好像沒來上課似的,這課堂也太安靜了吧!”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