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劍 / 文
?
博采并蓄 詩情氣象
——孫雨田
耿 劍 / 文

孫雨田(六十八歲)
1948年,孫雨田出生于山東濟寧。他居于蒲松齡故鄉二十多載,成長為當代著名的中國畫家。“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孫雨田將自己的畫室命名為“弘蒲齋”,潛心研究畫“聊齋”。幾十年來將那部“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齋志異》刻畫得入木三分。
孫雨田早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在練就了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后,他開始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中國畫的研究上。之后,他先后供職于淄博市藝術館、淄博市書畫院。淄博是蒲松齡的家鄉,“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我深深受到了蒲學文化的浸潤和影響。多少次夜讀《聊齋》,總是為松齡先生那抨擊黑暗、鞭撻丑俗的浩然正氣所感奮。青少年時代對《聊齋志異》的喜愛及表淺的認識逐漸上升為對蒲學文化內涵的索解。心中按捺不住用繪畫語言表現《聊齋志異》的沖動和愿望。因此,關注《聊齋志異》,深入探尋蒲松齡文學思想軌跡,研究表現《聊齋志異》的形式語言,便成為我中國人物畫創作題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與當代多數畫家一樣,孫雨田畫中國畫也是從畫連環畫開始的,“我從20世紀80年代畫連環畫,通宵達旦地畫,那種興奮的感覺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當看到一群孩子在看我作品的時候我感覺非常的幸運。”孫雨田畫了多部關于蒲松齡“聊齋”的連環畫、中國畫作品。20世紀80年代,山東人民出版社匯集了項維仁、竇世魁、楊文仁、周申等十多位的連環畫家,計劃出版一套四十五本的《聊齋志異故事選》。孫雨田負責了其中的《西湖公主》《陸判》《宮夢弼》幾本以及《小梅》《王六郎》《賈秀才》三本的封面。這套連環畫選取的聊齋故事膾炙人口、繪圖精美細膩,富于想象,意境深遠,一經上市便廣受讀者喜歡。原本前四十三集順利出版,但到第四十四集孫雨田所繪的《宮夢弼》即將付印時,卻因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和市場風向轉變,導致意外擱淺。直到二十多年后,才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策劃出版。而此時,當初孫雨田存放在出版社的近八十幅原稿已經不知下落了,所幸的是孫雨田還精心保存著當年所用的曬圖清樣,彌補了這一遺憾。
1984年,孫雨田的一部《西湖公主》連環畫,讓他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引起廣泛關注。這部重彩連環畫,孫雨田“致力于優美的人物造型及其內心世界的細微刻畫,襯托以瑰麗神奇而又富于感情色彩的環境描寫,淋淋盡致地渲染了神秘奇幻的意境,表達了向往美好、幸福、自由的愛情主題”。同年,應人民美術出版社之邀創作彩繪連環畫《七彩綾》。孫雨田回憶道:“創作的那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編輯寄來了將近二十封信,不斷地改,直到滿意。”孫雨田吸取并借鑒了民間藝術與裝飾藝術的風格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使豐富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而瑰麗的色彩更增添了視覺的美感與奇幻的魅力,表明畫家以形象、色彩、圖式對千古幽情的生動表現。之后,他開始創作連環畫《蒲松齡》。為了再現逝去的歷史痕跡,他沿著蒲松齡南游的足跡,赴江蘇寶應縣采風,體驗、感悟、追朔蒲松齡當年做幕僚的歷史環境。然而,經歷近四百年的滄桑歲月,而今的寶應已是面貌全非,值得選用的場景實在太少了,他只能參閱、借鑒明清的有關資料來創作圖稿。在塑造蒲松齡形象方面,他以藝術上的真實為主旨;以清代畫家朱湘麟所作蒲松齡畫像為原本;以“爾貌則寢、爾驅則修”為塑造形象之準繩。自囚苦齋、幾易其稿、廢畫三千,常常燈明燈滅、烏鳴月落、伏案而眠、抱病而作,歷時一年有余終于完稿。“在畫家筆下,蒲松齡的形象隨著他的游歷四方、深入民間體察民情而不斷重復著,到最后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已逐步獲得了思想境界的升華,一種飽經滄桑、閱盡人間冷暖的形象出現在畫幅中了。”1993年,孫雨田完成了一部彩墨連環畫《赤兔之死》,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和《連環畫報》創刊五十周年特刊上刊登。孫雨田將這匹人格化了的赤兔馬忠誠、正義的形象刻畫得淋淋盡致。
孫雨田可謂是“兩棲”畫家,能在連環畫上碩果累累,也能在單幅畫上有所成就。而首先刻苦從事連環畫的實踐,在塑造復雜多變而又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所磨煉下,練就了深厚的功力。在創作的過程中,孫雨田逐漸地意識到,中國畫中的寫意與工筆兩者之間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僅僅是技法不同而已。他通過種種試驗,打通兩者之間的界限,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塑造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通過這些“聊齋”人物,可以窺見他將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作風的結合與體現,《小翠》《擎狼》《羅剎女》《席方平》等皆是他展開自己瑰麗異象的最佳媒體。孫雨田創作“聊齋”人物,首先就是要“先吃透原著,深刻理解原著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醞釀構思,有了基本的構思之后,他再動筆,把自己想象的形象訴諸于畫面。在作畫的過程中,他繼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補充、修正、深化原有的想法,從而使畫面更為完善。他善于按照原著精神,畫出事件發生的場景與環境,他更把注意力用在人物的塑造上,這樣,畫面上人物的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周圍環境的氣氛是與之相適應的。人們見到的場景有一種生動的感覺”。孫雨田也曾說過:“我的重彩畫《青林明月夜》正是受到蒲松齡先生筆下極具人性、人情色彩的狐仙形象的啟示,通過夸張變形,以浪漫主義手法把人性、狐性融為一體,將亭亭玉立的狐仙裝扮成頭戴野雞毛、身著粉色裝、柔情似水的嬌身倩影,再以月色朦朧、墓田為家園、山竹野榴作屏風的場景烘托。這樣的畫面旨在塑造善良、溫柔、知音盡在青林黑塞中的狐仙形象,同時給人留下神秘和遐想的空間。”沈鵬先生評論:“他的工筆重彩,在強烈的裝飾意味中凝聚著瑰麗奇幻、不同凡響的想象力,夸張不失寫實,諷喻寓于神奇,這同蒲松齡寫鬼寫妖實為刺貪刺虐取得了基本上的一致性。”
1998年,孫雨田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重彩高研班,試驗用巖彩材料。巖彩這種引進自日本的繪畫材料,具有濃重而強烈的色彩感,有助于畫面的立體塑造。孫雨田把它融入到中國畫的創作之中,使其與原有的中國重彩相遇,探索出新的火花。他的《聊齋畫壁》《長安水邊多麗人》《觀音造像》等便是用此法繪畫而成的。他成功地將巖彩用于特定的人物塑造和對氣氛的渲染之上,使得畫面的藝術感染力加強。

孫雨田專心于創作中
多年來,孫雨田堅持在認識傳統、理解傳統的基礎上,緊緊抓住筆墨的可變性,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用寫意和重彩的技法畫了不少除聊齋外的其他古代人物,如達摩、老子、漢武帝、楊貴妃、李清照等身份和性格殊異的形象,從唐詩、宋詞的詩意、詞意出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而成。
在中國繪畫史上,畫家往往以專畫某一題材而飲譽天下。孫雨田繪畫取材廣泛,他的繪畫或人物或動物,皆各有千秋。孫雨田自幼喜愛聽孫悟空的故事,更愛看相關的連環畫。孫雨田首畫猴其實是人物畫《老子問道圖》中的一只跟隨老子、作為配景的猴子,被有心人看到很是驚嘆,于是邀請其創作猴子系列作品,出版了《孫雨田畫猴》一書。他筆下的猴子靈動神活、躁動不定、體態多變,有時攀枝掛月、嶺上飛影,有時追逐禧鬧、覓食摘果,有時結伴丘山,悠閑懶散,甚至有的還融入了淘氣小孩子的神態,將猴子機警、靈敏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人性化地再現了這群天地間的精靈。傅二石先生所評價:“孫雨田君善畫猴,其筆下之猴形神、動作無不惟妙惟肖,此幀百猴圖中竟無一雷同者,且行筆生動簡潔,充滿筆情墨趣,真大本事也!”
幾十年來,孫雨田潛心鉆研《聊齋志異》這一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創作的《聊齋》系列作品,可謂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發奮把近五百篇的《聊齋志異》故事畫完。他畫聊齋的過程“也是他自我發現、探索、深化的過程”,這使他把自己與《聊齋》相融相合,藝術與生命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