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立鋒+陳文海



摘 要:本文簡要的闡述了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對電火花整形加工技術作了全面的論述;研究了電火花成型技術;研究了電火花加工原理;對電火花成型加工工藝實驗做了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電火花整形;工作電極;電解液;效率和精度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2.006
長期以來困擾電火花成型加工技術推廣應用的內因是:由于加工對象日趨復雜,操作者對設定加工參數以及保持加工過程的穩定可靠感到越來越難,生產廠雖然也提供一些成套參數,但距離實用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在電極的損耗、尺力精度、表面粗糙度、安全系數、加工效率等等指標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達到要求的權衡序列,那就更加困難。作為一種精加工手段,我們還要進一步去研究。
1 電火花加工技術
1.1 電火花加工原理
脈沖發生器l是利用電容器C的充電放電,把直流電轉變為脈沖電流,電流經過限流電阻R逐漸充集儲存在電容器C上。電容器上的電壓逐漸升高,當它升高到足以使工具電極3和工件4之間的電極間隙火花放電擊穿時,電容器上儲存的絕大部分能量在電極間隙內瞬時放出,達到很高的電流密度,產生極高的溫度(10000℃左右),足以使局部表面熔化和氣化,形成凹坑。電容器止的電能瞬時放完后,工具電極和工件間的絕緣介質立即恢復絕緣狀態,從而把放電電路切斷,這時又經過電阻重新充電,如此循環不已。上述過程由電火花成型加工設備綜合實現。
2 電火花成型加工工藝分析
2.1 實驗準備及介紹
儀器設備:MM7120A精密臥軸矩臺平面磨床、ELID鏡面磨削高頻脈沖電源
實驗材料:金剛石砂輪、工具電極
2.2 電火花整形加工工藝實驗
由于電火花整形過程中,砂輪與工具電極不接觸,砂輪不受修整力作用,從而避免了接觸式修整時出現的振顫現象,因此可以達到很高的整形精度。其加工示意圖如圖2所示。
實驗目的:利用電火花整形技術來修整金剛石砂輪,使砂輪與電極的廓形想匹配。最后使用這樣的砂輪去磨削工件,得到與電極相似形狀的工件。
2.3 數據分析及分析
在實驗的初始階段,采用低電壓(120V)和微量進給進行加工。在進給率方面,經過實驗證明在初始加工階段采用1/4格(每格為10μm)的進給速度是最佳的。同一占空比(4:4)下不同的進量對電流的影響:當進給量為1/4格時電流相對較穩定在一數值范圍內,這樣加工過程穩定。故加工初始階段采用每次1/4格的進給。每一次進給,電流都會出現一個最大值,當電流恢復到一個穩定狀態時,并在這個數值的上下波動時,可以進行下一次的進給。考慮到效率問題,實驗證明采用高電壓時電流很大,而且很不穩定,電流的波動較大。當保持同一進給率(1/4格)時,當占空比為4:1時效率最高。
隨著電火花加工的進行,砂輪表面被逐漸的蝕除,在加工深度進行到1.2個毫米左右時,熔化層的面積較大。這個時候火花放電穩定,電火花呈斜線狀,效果比較好,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加大電壓到160V進行加工,相應的進給量也可以適當的增大到1/3-1/2格。當給量為1/3~1/2格時電流較穩定,波動不大。在加工中期的穩定階段采用每次1/3~1/2格的進給速度。當進給為1/2格時的加工效率最高、耗費時間最少。
進行到加工后期時,為了保證砂輪的表面精度,要采用精加工,大概每次進給1/5格左右。占空比為為1:4,電壓為120V,每進給一次觀察電火花現象,就是讓電火花放電進行的更充分,達到精加工的效果。
整形完成后的電極圖片如圖3所示:
實驗結束后考慮到測量砂輪和電極的廓形,用MATLAB軟件進行圖形處理得到了砂輪和電極的廓形。如圖4所示:
3 結論
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總結出最佳電火花加工條件,可以為以后的電火花加工提供較好的前提條件。實驗前期采用低電壓120V、微量進給1/4、占空比4:1來進行電火花整形。在加工中期采用高電壓160V、進給量為1/3~1/2來進行加工。在最后的精加工階段采用低電壓120V、占空比為1:4、進給量為1/4~1/5。采用以上這種方案可以使電火花整形的效率和精度達到最高最好。
作者簡介:錢立鋒(1979-),男,浙江紹興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紡織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