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凡凡(中共渭南市委黨校 陜西渭南 714000)
?
渭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如何積極作為
朱凡凡(中共渭南市委黨校陜西渭南714000)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它的提出為沿線各個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渭南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有著重要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關鍵是如何抓住此機遇謀劃發展自己。面對機遇,渭南市應該做好定位,發揮比較優勢,不斷優化環境,為渭南市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多好的條件。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渭南發展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05
2013年9月7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隨后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又指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發展融入建設“一帶一路”大格局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搶抓機遇、向西開放。而作為陜西東大門的渭南,無論從國家戰略、陜西發展大局,還是西部內陸開放開發的重要窗口來看,都擁有巨大的地緣優勢。從地緣上看,渭南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屬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陜甘寧革命老區等三個政策疊加的唯一地級市。但是,僅僅有良好的地緣優勢還不足以帶動渭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在了解自身情況的基礎上抓住機遇才是重點。下面,本文從渭南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與渭南發展、渭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如何積極作為三方面依次闡述。
渭南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最寬闊地帶,是陜西的東大門,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56萬,是陜西省第二人口大市。近年來,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渭南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發展速度上看。近幾年有所提高,但與鄰近的幾個城市相比較仍有差距,需要加快發展。自2003年開始,渭南經濟發展速度均在兩位數,經濟總量從2001的170.19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460.9億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從全省比較來看仍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從縱向比較上看,自2001年到2009渭南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2009年開始超過全省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達到14.3%,“十二五”以后,才基本保持了高于全省1-1.5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從橫向比較來看,從2001年到2014年十四年間,同處于關中地區的咸陽市除了2009-2011這三年的增長速度略低于渭南0.1、0.5、0.8個百分點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渭南,同樣的寶雞市除了2010和2011年增長速度分別低于渭南0.6和0.5個百分點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渭南。(見表一)
二是從經濟總量來看。仍處于欠發達階段,亟需提高。從統計數據上看,2014年渭南市全年的生產總值達到1460.94億元,排在全省的第五位,處于陜西省11市的正中間。而人均生產總值只有27372元,排在全省第九位,僅僅領先于安康和商洛兩市。(見表二)
三是從居民收入上看。增長較快,但與毗鄰地區比較仍有差距。2014年渭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725元,高出全省2359元,低于全國21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43元,高出全省1264元,低于全國1358元。但與毗鄰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咸陽少4805元,比寶雞少483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咸陽少1078元,比寶雞少887元。

表一
四是從經濟結構上看。重工業所占比重仍然較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2014年全國三次產業的結構為:第一產業占比9.2%,第二產業占比42.6%,第三產業占比為48.2%;陜西省三產比例分別為8.8%、54.8%、36.4%;渭南市三產比例為14.2%、54.4%、31.4%。可以看出,渭南第三產業均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二產業中,重工業占比較大。2014年渭南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883.48億元,重工業1637.43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86.9%,其中主要為能源工業占31.4%和有色冶金工業占36.2%,輕工業246.05億元,占13.1%,由此可見還處于資源依賴型和投資拉動型的粗放式發展,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結構。

表二
數據來源:陜西省、渭南市、咸陽市、寶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告。
總之,渭南目前還存在發展不快,發展不優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渭南屬于典型的農業城市,工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很長一段時間渭南也沒有能叫得響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渭南對外開放程度很低,2014年渭南市的進出口總額占GDP0.9%,不到百分之一。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渭南必須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上有所突破,不斷壯大自身的經濟基礎,提高人民生產生活水平。
1.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內涵和意義
從概念上說,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相關國家統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的基礎上,以古絲綢之路為文化象征,以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為紐帶,以沿線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為支點,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全方位合作為內容,以跨國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為動力,以貨幣自由兌換、政治高度互信、人民友好往來為保障、以實現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為目標的帶狀合作體。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對于沿線的國家和地區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市場開放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30億人口,市場規模獨一無二,同時它一端連著亞太經濟圈,一端連接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有助于我們國內的企業開辟新的市場,給國內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其次,可以促進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向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國內段所涉及的省份主要有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這些地方又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所以通過開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實現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措施以及相應產業發展,為西部大開發注入一些產業的基礎,推動我國西部大開發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再次,助于形成新的全方位開放的格局。我國以前的對外開放格局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與此同時,經濟貿易也主要集聚于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經濟集聚于東部、南部沿海一帶的直接后果就是對外通道過于單一,過于依賴海路通道,一旦海路由于政治等原因受阻,就會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安全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國家將來必須更加注重沿邊開放和西北地區的發展,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推動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2.渭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優勢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打開國家向東向西開放的新格局,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城市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確立以來,西部各個城市紛紛提出戰略將自身融入其中。對于渭南來說,當前最主要的就是發掘自身優勢,做好正確定位,不斷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新一輪向西開放中搶占先機。 渭南現階段發展中主要擁有以下優勢:
一是區位優越。渭南渭南位于國家地理版圖的中心,是東西部的交匯點、陜西的“東大門”,處于西安大都市半小時經濟圈內,交通網絡縱橫交錯,隴海鐵路、包西鐵路、侯西鐵路、寧西鐵路、大西客專、鄭西客專、黃韓侯鐵路、連霍高速、西禹高速、渭蒲高速、榆商高速貫穿南北,108、310國道,101、106等7條省道通達全國,如今,渭南市的公路密度現已達到每百平方公里43.2公里,居陜西各市之首,這已經成為渭南無法比擬的區域優勢。目前,渭南同時屬于“關中-天水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合作)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給渭南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優勢。
二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重要的軟實力,尤其是現代化建設中,城市的發展模式越來越趨同,城市間是差異性越來越小,主要區別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由此城市也被區分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等,小城市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對外吸引力也較小,而自身的軟實力提升就尤為重要,軟實力也是吸引力。渭南作為三四線城市,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是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燦爛,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非常好的先天條件。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此稱即源于渭南:“華”即華山,“夏”指“夏陽”(今韓城市)。在這里,發現了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大荔人”頭骨化石以及“禹門口洞穴堆積”舊石器時代遺址;西岳廟,太史祠,倉頡廟,韓城倆周古墓群,蒲城橋陵等都記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悠久的歷史也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詩經》開篇之作《關關雎鳩》就產生于合陽處女泉一帶;渭南戲曲文化豐富,擁有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宮腔等多種戲曲,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這里擁有眾多杰出人物,字圣倉頡 、酒圣杜康、史圣司馬遷、隋文帝楊堅、唐代名將郭子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準、清代狀元王杰、愛國外相王鼎、現代愛國將領楊虎城、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等都出自這片土地。
三是產業發展優勢。渭南是陜西“糧倉”,西安“菜籃子”,農業生產基礎較好,早成為陜西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農產品商品基地,在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方面更是創立了“大荔模式”,在農產品生產上形成了有名的地方品牌,例如白水蘋果、蒲城酥梨、韓城花椒、大荔棗鄉等。同時,渭南著力發展以旅游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旅游產業初步形成了綠色旅游、黃河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紅色旅游四大體系。渭南有著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西岳華山、風景秀麗的少華山、黃河濕地處女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黨家村等。2014年,渭南旅游收入已經占全市GDP比重由2011年的6%上升到2014年的17%。
渭南市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后,經濟社會有了很好的發展,但是從全國和全省來比較還相對比較落后。有學者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給西部地區帶來的發展機遇比西部大開發更大,除了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外,最主要的是為西部地區的向西開放提供了政策和交通等多重便利。渭南借此可以將自己的觸角一路向西,發展壯大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有為才有位”,渭南要抓住此輪機遇不能靠不能等,必須做出具體的措施,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強化絲路意識,做好頂層設計
思想引領行動。渭南要想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有所作為,必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著力加強渭南沿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的意識。首先緊密結合中、省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規劃制定自己的行動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的內容非常的多,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行動規劃作指導,各方面的工作就會陷入被動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渭南的發展,甚至會錯過此次機遇。當然,制定規劃一定要有具體,要有指導性而非一紙空文,既要有長期規劃,中期規劃也要有短期規劃,同時必須通過充分調研了解渭南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要符合渭南市情。其次,要注重“絲綢之路經濟帶”人才隊伍的培養。要加強和“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必須要有了解這些國家的人才。一是語言類人才的培養。一方面政府機關或者出口企業可以招聘一些俄語或者阿拉伯語的畢業生;另一方面可以在渭南師范學院或者市委黨校舉辦一些短期的培訓班,針對中亞地區的基本情況、文化習俗等知識對政府機關和企業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二是法律類的人才。無論是我們的產品要向外輸出還是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去”對外投資,都要和當地的法律打交道,培養和引進掌握中國的法律有了解中亞當地法律以及國際法的法律人才就尤為重要。再次,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渭南市能成為國家級的衛生城市離不開“渭南創衛辦”的努力,那么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也可以成立相應的組織,專門負責相關的事宜,這樣更加有針對性,同時各個政府部門也能在合理分工,責任明確,相互協調合作。
2.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合理定位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從長期全局發展考慮的國家級的大戰略,它關系到國家和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整體問題。渭南要抓住這樣一個好的發展機遇,就要根據國家、陜西省的布局與需求和渭南自己的實力與實際情況做好定位,使渭南得以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我認為渭南的主要優勢在農業和文化旅游業。
第一、渭南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生產資源條件十分優越,是陜西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農產品商品基地,農產品產量占全省的36%,被稱為全省的“大廚房”和“菜籃子”。今年來渭南農業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在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方面創立了“大荔模式”,但是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大而不強、農業經濟中傳統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規模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業產業化步伐較慢、農民收入還比較落后,仍低于全國水平等,這與我們農業良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形成強烈的反差。有優勢但是發展不強就為我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潛力,那我們在農業上的文章就大有可為。目前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渭南農業生產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市場優勢,把渭南農產品更好的推向國內外市場。一是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產品質量。我們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地域性的農產品品牌,比如白水蘋果、大荔冬棗等以其優良的口感和質量享譽海內外。以后,我們除了培育這些地域性的品牌,也更要注重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意識的培養。當然,好的品牌的靈魂是好的產品,我們要加強我們對于農產品質量的監管,不能讓某一個劣質產品毀了我們整個渭南農產品的聲譽。二是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更好的營銷環境。再好的產品只有賣出去才能轉換成農民的收入,渭南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的關中大紅市場將是西部最大的農產品產地批發集散市場,市場運營后,將有效整合各地分散的市場資源,改變傳統的交易流通模式,大力提升全市農產品交易管理水平,方便將渭南的農產品推廣到絲路沿線國家。
第二、《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15年行動計劃》中指出,將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地區聯合開發國際旅游線路,開通西安至烏魯木齊絲綢之路旅游專列。而渭南屬于西安半小時經濟圈內,坐高鐵20分鐘就可以到西安,這將給渭南的旅游業提供非常好的機會。渭南擁有一批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包括西岳華山、合陽處女泉、韓城黨家村和司馬遷祠等等,除了華山現在已經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外其他的景區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比較小。所以如何整合自身的旅游資源很重要,西北大學張國偉教授給渭南提到建議很有建設性,他認為“以華山旅游區為中心,把黃河和渭河交匯地區的濕地和沙地,往西與西安集中發展的秦嶺北坡綠化帶新的經濟增長點緊密結合起來,建成一個整體有統一謀劃、在全國乃至在世界都具有特色的生態環境與文化觀光旅游區。”這樣,渭南其他的旅游資源就可以借華山這棵大樹發展壯大。
3.優化投資環境,注重軟實力建設
硬實力吸引人,軟實力留住人。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推進,渭南將更加開放,也會吸引更多企業來渭南投資,可以說未來大的形勢是好的,現在關鍵要做的是要把投資環境搞好,把投資者留住,不能投資者覺得“這個地方以后不能再來了”。軟實力主要包括政府高效的辦事效率、和諧的社會氛圍和高素質的市民。所以軟實力建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渭南市自2012年以來進行簡政放權改革,通過取消和下放多種行政審批事項、列舉“權利清單”等措施,在轉換政府職能,降低企業和市民辦事的成本,優化政府服務流程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渭南市以后還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以“為民服務”為宗旨創新管理機制,利用網絡和信息化等技術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便利。二是創建和諧的社會氛圍。和諧的社會氛圍應該由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而不是由政府一手操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所以今后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社區建設,一個是社會組織的發展。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只有社區這一個一個的小單元建設好了,整個城市的大環境就會得到提升。社區本應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但是我們目前仍然給社區安排了太多的行政性事務,使得社區對居民的服務、教育等功能不能很好的得到發揮,所以我們的政府以后在這方面還應得到改善,劃清政府行政事務和社區社會事務的界限,逐漸收回政府下放到社區的行政性事務,騰開社區的“手”使其更好的為社區居民服務,如果需要社區辦理的,應做到費隨事轉。社會組織是聯結政府與社會成員的重要紐帶,對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的整合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可以放寬社會組織的準入條件,創新社會組織的監管機制,并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社會組織的發展。三是培養高素質的市民。市民素質的高低可以彰顯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一座城市擁有的最持久的吸引力。因為這項工作在短時間內不能見到成效,也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容易被忽視,但這項工作對于一座城市的長遠利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國內外的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們的市民、企業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所以,必須重視這項工作,這是關鍵,再加上宣傳教育等手段,從學校入手,從孩子抓起,讓孩子影響大人。聯合媒體每年舉辦“城市文明人”的表彰活動,讓少數人來影響多數人。
參考文獻:
[1]陜西東大門建設智庫專家座談會發言和體會摘登渭南日報 2014.1.21
[2]渭南市農民收入狀況分析吳磊渭南經濟2015.6.24
[3]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走向世界的戰略走廊白永秀 王頌吉《改革》2014.3
[4]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6]李明遠:2015年渭南市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