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恬 王容(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9)
?
對農業區位的條件分析
孫恬王容(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我國是一個14億人口大國,農業是民生之本,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時代背景鮮明,易與政治、歷史相結合。農業區位分析屬于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一直是高考的重點內容。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分為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答題時若沒有明確指出僅從自然因素分析,則要從兩大方面一一進行作答。因此,本文針對中學地理對農業區位進行分析論述。
關鍵詞:農業區位;自然條件;人文條件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10

1.氣候
氣候是自然因素的最基本條件,對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響,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適宜不同的農作物生長。因此,在進行農業區位分析時,首先應分析其氣候條件。氣候因素又主要包括氣溫、降水(降水量與季節分配)、熱量與光照。應根據問題具體分析。
2.地形
地形影響農業類型的的選擇。起伏較小的平原地區適宜發展耕作業;低山丘陵地區排水良好,一般以發展茶樹等灌木種植為主;山地最宜發展林業,種植果樹,不僅可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另一方面果樹能帶來更多的收益。此外,當山地海拔較高時,應考慮山地的垂直氣候分異,發展山地垂直農業,不同的高度生產不同的農作物。
3.水源
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因素是水,其來源按補給類型主要可分為大氣降水、河湖水、永久性冰川積雪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及地下水。一般而言,綠洲農業是建立在永久性冰川積雪融水補給與地下水的補給上發展起來的,而降水較豐富地區發展農業需要大氣降水和河湖水,冬季氣溫達到0℃以下地區需要考慮季節性積雪融水。
4.土壤
農作物的生長受土壤肥力、酸堿度、疏松程度、土層厚度等因素的影響。如南方多為黃壤與紅壤,土壤質地粘重、肥力不高,適宜栽種耐酸性的茶樹、漿果類作物,東北地區多黑土與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適合種植大豆、花生等作物。
1.政策
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各地政府會根據當地的農業情況,對其農業制定相應的適宜發展政策,從而影響該地的農業區位條件。
2.科學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在農業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自然因素的影響力降低,而科學技術的地位不斷提高。例如,北方能在冬天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得益于冷凍技術,其讓水果蔬菜的保鮮時間增長。
以松嫩平原為例,論述如何對一地區農業進行區位分析。
1.自然條件
氣候:東北平原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熱同期。夏季光熱水充足,氣候溫暖濕潤,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但由于位置偏北,易受寒潮、凍害等因素的影響,不利于農作物越冬。
地形: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松嫩平原組成,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發展種植業,形成大片的農田,便于實現農業機械化。
水源: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黑龍江等多條河流流經東北平原,灌溉水源充足。東北平原緯度高,冬季多降雪,春季的季節性冰雪融水能帶來豐富的水資源。同時該地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豐沛。
土壤:東北平原因緯度高,年平均氣溫較低,有利于有機質地積累,形成肥力較高的黑土與黑鈣土,土質疏松、土壤肥沃,氮、磷、鉀等元素含量高,能存水透氣,土地生產能力高。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2.人文條件
市場: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市場需求量大。國外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東北平原的農產品市場前景較好。
政策: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號召排對東北進行開發,大批勞動力向東北轉移進行開墾,由此,東北發展成中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各種政策的支持使得東北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中國最大的商品糧戰略后備基地。
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雄厚的科學技術支持。尤其東北為中國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如:沈陽—撫順—鞍山—本溪重工業區、遼西走廊工業區等,為發展機械化農業提供了技術條件,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水平高,勞動生產效率高。
勞動力及地租:中國人口眾多,為東北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且東北土地遼闊,土地租金低,為大面積租用土地提供了便利,為發展商品農業提供了條件。
通過以上分析,明晰了常見的農業區位問題的應答模式,首先應分析農業區位的自然條件,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方面回答,再對農業區位進行社會經濟因素分析。在大框架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語言應簡潔明了,盡量使用地理專業術語。此外,避免僅回答大致條件,如:交通便利,應在大條件下具體分析該條件是如何對農業區位產生影響的。盡量做到問什么答什么,回答簡練準確。
參考文獻:
[1]周敬華. 如何進行區位分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8:111.
[2]陳立新. 農業區位選擇的思路與方法[J]. 考試(高中文科),2012,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