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密文(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4)
?
美學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思考
馮密文(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24)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工程建設成為高校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在素質教育中,美學教育為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思維、綜合能力能夠發揮出有效的作用。但在素質教育發展的進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在論述美學教育重要性的基礎上,剖析了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美學教育;素質教育;系統工程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42
1.利于人文素養的提升
長期以來,學校將知識儲備和運用能力作為教育首要目標,以致于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方面造成了一定的缺失。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人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底蘊。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求我們把教育整體置于美學層面考察,認真審視美學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及其與德、智、體的關系。一個人如果有足夠高的美學素養,那么他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境界均會有有很大的提升。
2.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從美學教育的角度來看,是就培養學生對美的發現能力,而這一過程最需要的就是激情和想象,在科技研究中,許多新發現新發明均是因一剎那的直覺和靈感得以實現的。因此一定意義上的創新能力就是審美能力的提升與發展,而審美能力就是美學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另外,美教育育還是開發人的情商,發展情商的科學。人際關系之美,對人處事之能力,來往應答語言之美,都屬于美育之范疇。
3.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大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美學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大學教育的過程一方面是能力的習得,另一方面是美感的培養,能力的習得離不開美感的培養。美學問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美學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高校對于美學教育的認識均存在一定的誤區,將美學教育簡單的等同于藝術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僅從單個藝術學科出發,向學生灌輸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巧,著眼點僅僅在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
基于上述現象,筆者從多年的教育經驗及社會現狀出發,剖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在較量綜合國力的同時,在世界形勢中面臨著重新洗牌的機遇。隨著我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基于不同的目的,一些國家害怕中國的強大,紛紛對中國采取抵制措施。在文化方面,慣用一些顛覆中國傳統文化及背離傳統價值觀的手段侵蝕中國人的思想。尤其是在校學生,單純、沖動、熱情,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和影響。在外界力量如此強大的沖擊下,傳統的價值觀離我們漸去漸遠,審美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2.大學生賴以成長的環境發生裂變
隨著中國經濟類型由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潮使國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完全背離了傳統的價值觀及人生觀,我國老一輩美育專家傳承下來的美學教育模式遭到嚴重沖擊,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給社會帶來了諸如極端個人主義、崇洋媚外等消極影響,極大影響了美學教育的正常發展。
3.與當代大學生自身特點密切相關
當代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類型,在校的大學生的主觀意識思維活躍,個性化特征明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育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傳統的美學教育模式與當代教育環境形成的沖突嚴重制約了美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美學教育正式列入大學的課程至今已延續了十幾年,各個高校為提升大學生的美學素質,也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紛紛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過程中,許多高校比較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吸收,技術能力的掌握,而對其包含的人文教育的功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所以,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若將美學教育的理念充分發揮出來,在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基礎上,改進創新現有的教育模式。
1.突破傳統美學教育理念
傳統的美學教育理念比較僵化,單一的認為美學教育附屬于藝術教育,教學內容以考試達標為目標,僅僅由逐條逐框的知識點及技能要求構成,學生只要將所要求的知識點及技能技法掌握即可順利通過考試。但是,美學教育的內涵不僅僅是專業教師的責任,其他學科及教師也賦有一定的功能與義務。美學專業課程要與其他課程有效融合起來,才能更大發揮美學教育的功能。
2.最大化的發揮學校的教育效用
在學校教育中,專業教師承擔著對學生教學教育的任務,因此專業教師本身的職業素質及內在的美學修養要有很高的水平,不但完全了解和熟知專業理論內容,還要意識到美學課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所起到的意義。在具體授課時,不單純是將技能技法及交給學生,還要做到引導學生去領悟美學教育中的人文文化內涵。
3.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
在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由于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一些低級、不健康的信息嚴重侵蝕腐化了部分大學生的思想。因此,如何為我國年輕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不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社會功能不容忽視。基于此點,美學教育能否在高校教育發展成功實施,社會環境所賦予的正能量是其關鍵的一環,需要全社會全民去參與,去努力,去建設。當然,社會環境的形成極其復雜,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地、創新的思維去引領實現。
隨著教育產業化的趨勢的發展,我國教育的技術培訓色彩也日益濃厚。大學的教育隨之變成了職業培訓場地,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為了扭轉這一局面,高校要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對學生的修養和境界的提升,來實現學生全方位的成長與發展。大學時代的學生對社會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思
想發育也比較成熟,對大學生適時進行美學教育對于提升其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積極的影響。教育的成功不僅僅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人才,還要使學生具備完善的人格,即擁有優秀的內在素質及修養。因此,對美學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容忽視,還更要重視其在社會上的地位與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11-16.
[2]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豫教發規[2007]83號)[Z].2008-09-30.
作者簡介:
馮密文(1973--)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漢族,講師 研究方向是美術理論及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