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魏萊 ●盧戈
眼下,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運動品牌在中國市場風頭更勁,銷量甚至超過大批奢侈品品牌。外媒分析稱,這是體育產業在中國國內快速發展,并得到政府積極扶持的效果之一。在中國,占據市場主導份額的國際運動品牌將受到新興中產階級的追捧,這也將對本土品牌的發展構成沖擊與挑戰。
國際運動品牌受益
彭博社15日報道稱,去年,阿迪達斯在大中華區的銷量增長率為38%,達到27.9億美元,收益占到該品牌在全球總收入的15%。而另一家運動品牌耐克,在大中華區的訂單數僅從去年9月至今年4月,就上升超過30%。報道稱,與一些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嚴重下挫相比,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運動品牌,如今更受中國消費者青睞。
運動品牌在中國市場受歡迎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中國消費者的收入較以往更高,另一方面是公眾對于健康運動的意識顯著提升。
個性化服務正在興起
經常進行戶外活動的黃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自己和丈夫每年會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出國騎行兩次,目的地包括法國、柬埔寨、日本等。她和丈夫也是一家專業自行車俱樂部成員,該俱樂部幾乎在各國都有分支機構,會提供自行車,并有一輛皮卡陪伴騎行者,提供休息、安全保護以及醫療救助等服務。此外,自己以及騎友們通常都會購置專業的自行車、騎行服、防風太陽鏡等,花費都不低。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黃金期。《日本經濟新聞》稱,在大眾運動如戶外跑步、騎行和健身方面,中國相關產業市場規模可望維持每年10%-15%的增長。專業性的球類、游泳和滑雪方面也會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在產品種類方面,除運動服飾與裝備外,專業體育訓練服務、賽會周邊產業以及電視轉播權交易等將成為中國運動產業的熱點,將產生一定創新示范效應。另外,新技術載體如互聯網和體育產業相結合,使得運動APP、可穿戴裝備和其他移動互聯性體育用品,將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萬軍對《環球時報》表示,國外體育運動品牌自去年就敏銳看到中國市場的變化,把產業從單一的服裝生產供應,向運動器械、可穿戴設備產品方向延展。而中國消費市場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吸收個性化、細分化的產品服務,這個變化在一線城市非常明顯。比如,大城市中產階級消費者開始非常講究在不同場合下的運動服裝和用品,他們會常態化準備好慢跑長跑鞋,網球服和高爾夫球服,以及普通休閑T恤衫。一些高端人士還會通過APP應用,選擇私人教練、專門中醫推拿等上門服務。
相當于歐美七八十年代水平
盡管中國的戶外運動近些年相當火熱,但其產業發展狀況僅相當于歐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彭博社數據顯示,2014年度中國的健身產業總規模為1272億元人民幣,較5年前增長了84%。不過相比歐美,中國的體育產業規模依然較小。在美國,體育產業所創造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而中國僅占0.7%。
當西方知名運動品牌在中國市場動作頻頻時,中國尚無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體育品牌。彭博社說,在中國擁有6000家店的匹克,今年5月份宣布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量平平。報道稱,這樣的景象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曾有過,但后期企業通過重組或建立合資企業等形式,引入外國發展經驗,逐漸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