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菁
摘 要: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后發地區推進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場所建設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挑戰。近年來,衡陽市在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場所建設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經驗可復制可推廣。主要是:加大投入,打下建設基礎;注重實效,強化育人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圍繞需要,拓展服務效益。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正視創建中的不足,不斷總結、完善、提升。
關鍵詞:后發地區;衡陽市;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場所
國家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培養。自從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1]以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等文件又多次強調。應該說,這些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展開,各種類型的“勞動實踐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基礎設施。通過多年來的建設與運行,各地取得了不少成績,也積累了一定經驗。我們經過長期實地調查,認為衡陽市創建中小學勞動實踐場所的經驗可復制可推廣,對后發地區尤其具有借鑒價值。
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下轄12個縣市區,國土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人口731.14萬,屬于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5%。現有中小學校2700多所,中小學生100余萬人,其中市中心城區有中小學校140多所,在校學生13萬人。客觀地說,以前由于素質教育觀念淡薄、經濟實力有限、山區環境限制等多種原因,中小學勞動實踐場所建設進展緩慢,無法滿足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需要。不過近年來,衡陽市加大了推進力度,結合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學校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勞動實踐場所建設有了飛速發展。
一、加大投入,打下場所建設基礎
截至目前,全市共高標準改建衡東大橋中學、耒陽馬水完小、衡山開云中心校、衡陽溪江九峰完小、石鼓區角山中學等73所學校原有學農基地1482畝,新建衡東高塘中學、耒陽洲陂中學、常寧興源完小等28所學校勞動實踐場所1056畝,現90%的村完小以上農村中小學校有領導實踐場所、有項目,項項見效益。
一是政府重視,解決資金不足和用地缺乏兩個難題。勞動實踐場所建設,硬件是基礎,資金和用地是無法繞開的兩大難題。市委市政府站在發展教育的高度對勞動實踐場所建設進行統一部署,出臺《衡陽市農村中小學勞動實踐場所建設實施意見》,穩步推進勞動實踐場所建設工作。職能部門大力支持,國土部門在規劃用地和辦理相關手續方面提供方便,財政部門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單列了專項建設資金。
二是實事求是,把握科學定位和科學管理兩個原則。在場所規模、建設項目及課程設置上做到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符合需要,利于教育教學。如常寧、南岳、衡陽等山地學校發揮氣候優勢種植茶葉、藥材,衡南上壁中學利用300畝基地發展優質果園和特色養殖。對勞動實踐場所的開發利用依托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方便師生勞動實踐為目的,嚴禁土地承包、轉租,杜絕荒蕪;建立“四定三保”責任制,實行定位、定牌、定班、定人和保種、保活、保收益,以持續發展帶動管理,靠科學管理創造效益。
三是與時俱進,不斷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小學生對實踐活動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勞動實踐場所建設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為了既節約資金,避免重復建設,又能滿足學生需要,衡陽市順應形勢,在市級區域整合資源,決定建設一所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目前,已經完成項目的選擇和規劃設計等工作,并爭取到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的大力支持。項目建成后,每期能接受1200余名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容納市區及衡南縣部分普通中小學校約18萬名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
二、注重實效,強化場所育人功能
勞動實踐場所是教學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的最佳結合體。創建勞動實踐場所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建成之后如何有效發揮育人功能,讓直接育人的成效最大化,衡陽市做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理念上落實。灌輸素質教育理念,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切認識到,實踐場所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宗旨,成為課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有機的補充。[2]通過勞動實踐場所這一載體把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課堂教學和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文化知識、勞動觀念與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切實把勞動實踐場所建設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二是在制度上落實。制定實踐場所管理制度和活動課開展制度,通過“教學、實驗、活動”三結合,定期組織學生到場所參加勞動,把能放到場所去上的課和開展的活動放到場所去進行,讓學生在勞動中和實踐教學中增長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實踐能力。
三是在教學上落實。嚴格要求中小學校必須做到“五有”,即有教學及活動計劃、有專職或兼職授課教師、有配套教材、有考查評比記錄,保證勞動實踐場所教學質量。同時引入評估機制,通過評估手段檢驗場所的辦學方向和效果,進一步找出差距、明確目標、落實措施、強化管理、提升成效。
四是在師資上落實。以教師的轉型培養,謀求課程的同步發展,激活課程意識,提升課程開發能力。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培訓,提高專業水平;有目的地調整文化教師到專業隊伍中來,通過校本培訓、外出學習等形式促進教師轉型,打造一支一專多能的優良師資團隊。
三、因地制宜,發展場所特色經濟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突破校園圍墻,直面社會市場,在科技運用和創新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的特色經濟。通過發展勞動實踐場所經濟,不少學校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提高了教育的“造血”功能。2011年至今,全市中小學實踐場所收入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和設施維修達1500萬元,用于資助學生在校食宿達600萬元,用于支助貧困學生達500萬元,用于改善教師福利待遇達800萬元。通過發展場所經濟,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滿足教育需求的情況下,給教育改革和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一是發展聯合種植型經濟。種植型的效益比較客觀。比如,耒陽市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以耒陽職高100畝花卉種植基地為龍頭,聯合其他學校走產業化之路,發展花卉苗木種植,產品輻射周邊,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衡陽縣溪江鄉和常寧塔山鄉所轄近22所學校利用勞動實踐場所和學校空坪隙地種藥材,效益十分可觀。
二是發展特色養殖型經濟。祁東縣以祁東職中300畝基地為示范場所,走聯合興辦、特色種養之路,在“野”字上做文章,開發了野雞、野鴨、野豬等多種養殖項目,建立了波爾山羊繁育推廣中心,帶動周邊鄉鎮40余所學校搞特色養殖,規模大、效益佳、影響廣。截至目前,全市90%的農村學校都建立了養豬場,年循環養豬上100頭的有20多家,創造了近100萬元的經濟效益。
三是發展立體綜合型經濟。衡山縣糖鋪中學10余畝“生態農莊”勞動實踐場所,集作物種植、水產養殖、牲豬飼養、家禽繁殖于一體,頗具創意,在完成育人主要功能的同時,還吸引游客觀光旅游體驗生活。蒸湘區和珠暉區的葡萄種植項目輻射面廣,兩區共22所中小學都建起了葡萄園,在農業科技部門的支持下連年豐收,銷路看好。
四、圍繞需要,拓寬場所服務領域
由于地區差異、經濟困難等原因,廣大農村學生受教育的條件有限,特別是山區學校,食宿仍是一大主要問題。通過場所建設,圍繞學校學生的實際需要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有效地緩解了現階段教育條件和教育發展需要不同步的矛盾。
一是利用種養項目成果辦好學校食堂。針對大部分農村學校食堂伙食較差,學生難得吃到熱飯熱菜和新鮮蔬菜的現狀,利用勞動實踐場所經濟的種養項目,把種養的蔬菜、水果、肉類等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學校食堂。如,衡南縣二中每年循環養豬300多頭,平均每兩天殺三頭豬以成本價提供給學校食堂。我們在調查時,學生都說學校比家里生活還好,餐餐有肉吃。衡東縣高塘中心校有24畝水塘,組織學生科學養魚,提升學生知識、技能,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的同時,改善了學生生活。據統計,衡陽市90%以上的農村學校都充分利用種養項目的成果改善了食堂伙食,改善了學生在校生活。
二是聚合多方力量改善學校寄宿條件。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后,部分學生上學路途較遠;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子女”逐年增多,兩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村中小學寄宿生增加。據統計,農村中學生寄宿人數已占在校學生人數的3/4左右,中心完小寄宿人數已占在校人數的一半以上,這給學校住宿場地建設帶來很大壓力。為改變這種狀況,一是利用場所經濟收益建宿舍、添設施;二是發動師生積極參與學校寄宿條件改造工程;三是秉著共建受益原則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改善學校寄宿條件。目前,全市80%的農村中小學都具備了寄宿條件,基本滿足了寄宿學生的需要。
建好用好管好勞動實踐場所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育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等后發地區推進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場所建設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衡陽市的經驗和做法令人眼前一亮,我們認為,對后發地區加快勞動實踐場所建設具有示范意義。但我們還清醒地正視它的不足,如創建理念有偏差,過于強調經濟效益;經費投入不穩定,建設發展不均衡;優秀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與管理經驗欠缺等,還需要不斷總結、研究、創新,進一步優化、提升勞動實踐場所的教育教學功能,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309/
200412/4672.html.
[2] 于素云.優化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基地運行,為素質教育服務[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