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摘 要:本文以財政金融政策對產業機構升級的的理論分析作為論述切入點,闡述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過程中存在的財政缺陷,最后提出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完善財政金融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
關鍵詞:財政金融;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影響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推動新舊動能接續的重要抓手,是補齊民生短板、改善百姓消費的突破口。供給側結構改革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強有力的財政金融政策則是實現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持,因此研究財政金融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有現實借鑒意義。
一、財政金融政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研究
(1)財政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具體表現在:一是稅收政策的影響機制。稅收是國家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通過法律、行政等手段實現對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稅收政策可以通過集中收入作用,控制與調節國民收入,從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二是財政支出政策的影響機制。財政支出是通過對財政支出的分配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導向,按照經濟性質分類,財政支出涵蓋購買性和轉移性,購買性就是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產品等實現對就業、生產的影響。轉移性就是政府將財政資金無償轉移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2)金融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金融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促進產業整合。完善的金融體系對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資金支持,通過資金配置促進主導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金融與技術結構的現代化整合,推動我國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從而提高高附加值和高新技術產業。
二、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金融政策仍以重型結構為主,忽視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金融政策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力,近些年我國加強了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力度,但是就第三產業的發展需求現狀而言,我國對第三產業的支持還存在較大的缺陷,尤其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支持存在很大的缺口,據不完全調查,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非常大,影響我國科技產業的健康發展。(2)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影響產業結構調整。資金市場的健康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但是我國資金市場的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資金市場機制不完善嚴重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以中小第三板為例,由于該平臺存在很多缺陷,導致企業利用該平臺的效率還不高。
三、財政金融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對策
(1)完善財政稅賦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財政稅賦對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具有引導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積極貫徹落實“十三五”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目標:一是要進一步推動與落實增值稅改革。增值稅改革是我國構建經濟新常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具體體現,通過增值稅改革可以實現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引導作用,營改增的政策取向,更強調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分工優化,拉長產業鏈,帶動制造業升級。據稅務部門統計,營改增試點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5.5%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50.5%;二是完善稅賦稅種。我國政府要在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中不斷優化稅負稅種,通過完善的稅種實現產業結構升級。(2)優化金融政策工具,促進產業機構優化。一是增加信貸投入,優化金融機構結構。金融機構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產業的支持力度,實現金融政策的引導功能。為此金融機構要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等實現對產業的結構調整。同時金融監管部門也要通過優化政策等提高金融市場機制的完善,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大力發展外資銀行,形成多元化的金融體系。二是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提高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能力。我國要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充分利用主板市場、創業市場等平臺推動第三新型產業的發展。例如針對高新技術產業我們可以引入風險投資,通過風投實現高新產業的發展。三是引導信貸流向,將央行的基礎貨幣注入與商行的放貸行為更為密切的掛鉤,以提升對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3)加快中部服務業發展,促進第三產業區域均衡發展。由于早期國家政策的原因,加之中部地區本身發展動力乏力,造成了中部地區在經濟總量上不如東部地區,在發展速度上不如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變動也比較滯后的局面。在促進產業服務化發展上,稅賦政策應因地制宜,仿效經濟發達地區對不倡導產業采取提高稅率、減少抵扣等限制類措施,對經濟發展薄弱地區采取減稅、加速折舊等鼓勵類措施,同時在稅收政策制定與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稅賦技術的公平性、專業性、便捷性。
結束語:總之,在我國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攻堅戰關鍵時期,發揮財政金融政策的扶持引導職能,對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改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國要積極全面推行營改增稅制,以完善的金融財政制度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俞建雄,財政金融政策對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