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禮
摘 要:本文探討了研究性教學在高職《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主要有案例導入教學法、專題討論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和網絡教學法等,從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反饋意見看,研究性教學取得了比較明顯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研究式教學;高職;國際金融課程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起組織者、領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研究性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
《國際金融》是高職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學生必修的理論基礎課。近年來為滿足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高職人才的需要,一些非經濟專業。根據我院幾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國際金融》課程在第四、五學期開設,學生之前的選修課程有《高等數學》、《西方經濟學》、《統計學》、《貨幣銀行學》等。這就意味著,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學基礎及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積累,而研究性教學在學習方式上的探究性特征要求學生在已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探索。這對于高職院校提高《國際金融》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利用金融知識分析實際金融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式教學在高職院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當前高職院校《國際金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高職《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教學方法、內容和課程體系上,研究性教學模式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開展研究性教學,首先應選對教材。當前《國際金融》課程的教材種類繁多,各大出版社都有相關教材出版,這些教材主要從匯率、國際收支、開放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政策等幾個方面來著手寫作,前沿性、啟發性內容、案例分析還較少。
(二)全球化新趨勢與研究性教學。在全球化的新趨勢下,國際經濟類的高職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國際經濟包含兩個教學領域,一個是國際貿易,另一個是國際金融,前者重視微觀企業的進出口行為的學習,后者重視對開放宏觀經濟學中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學習。金融全球化浪潮下,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對開放經濟中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都需要通過研究性教學來加以提升。
二、研究式教學在高職院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運用
(一)案例導入。案例教學把激發學生思考和在課堂上的主動性、積極性、自我表現欲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既生動形象,又具有實際操控意義的教學方法。一切創新源于問題的發現,利用案例、交換思維角度,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領域,在知識的組合創新中,提高思維的質量。
(二)專題討論。專題討論教學將金融學理論和身邊的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具有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討論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且盡量避免過難或過于抽象的問題,這樣才會讓學生感到并不陌生,從而有興趣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
(三)情景模擬。情景模擬是通過對各種真實金融交易環境的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增強對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認識及領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證券、銀行網站提供的在線模擬炒股、炒匯交易等免費資源模擬下單操作;利用學校現成的金融教學綜合模擬實驗室,模擬金融企業進行證券、期貨、外匯投資分析和模擬交易。到知名的證券公司、金融機構參觀見習。通過這樣逼真的“實戰”體驗,容易使學生對學習保持長久的興趣,增強對知識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網絡教學。《國際金融》課程具備的時代性特征本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學習時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豐富教學內容,更新專業資訊。讓學生及時、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國際金融信息和國內外金融理論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金融數據和搜索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理論、熱點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除此之外,還可借助諸如世界大學城網絡教學平臺、微信、QQ群等學生常用的學習、社交平臺廣泛與學生進行交流,將課堂搬到學生身邊,實現即時與學生溝通,隨時解決在課下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研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探討,王新娟,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