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周淼葭
2016年5月6日,由大邑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廣新局組織的“大美大邑”繪畫采風寫生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成都各大藝術院校與繪畫組織的80余名畫家陸續走進新場古鎮、霧中山、安仁鎮、西嶺雪山等地,用畫筆描繪大邑的藍天碧水、青山古鎮。
秀美山水與舒適的人居環境,離不開大邑多年堅持的“生態為基、綠色發展”理念。
2015年5月29日,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組通過了對大邑縣的相關驗收審批,并按程序報環保部審議批準。這標志著大邑縣繼成功創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四川省級生態縣、省環保模范縣和省保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縣后,向更高的標準邁進了一大步。
大邑縣堅持實施“生態立縣、文旅興縣、工業強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一條具有大邑特色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已經越走越寬廣。
“生態立縣”已七年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西部,處于成溫邛發展走廊的中間部位,是成都平原經濟圈由平原地區向山區過渡的紐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依次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區;擁有西嶺雪山、劉氏莊園博物館、新場古鎮、花水灣溫泉、建川博物館等眾多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
至今,大邑縣堅持“生態立縣”已有7個年頭。資源環境倒逼機制的建立,保護生態環境與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的融合,節能減排作用下的產業轉型升級,展現大邑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大邑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大、財政上有傾斜,更重要的是,其生態建設與縣域整體發展融為一體,生態文明的概念體現在所有的規劃之中。
2013年,大邑縣生態環境質量指數84.1(EI)達到“優”,排名成都市第一位。2014年,大邑縣負氧離子濃度優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94,位列成都市第三;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環境質量考核達標;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6%。一系列數據說明,通過各個生態品牌的建設,大邑縣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下一步,大邑還將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綠色食品飲料行業及生態旅游;按照“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的原則合理開發水能、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序開發森林、濕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生態產業,“朝著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目標邁進”!
生態工業集中高效
在全面展開生態縣建設工作的7年之中,大邑縣著力打造縣域生態工業工程,按照高端、高新、高效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著力提升產業質量。
威立雅三瓦窯熱電成都公司位于大邑經濟開發區內,是法國達爾凱中國總公司全資控股的子公司,負責向園區內企業提供分布式能源服務。這家公司是園區內唯一授權的能源供應商,能源經過統一生產和分配,可以降低或避免園區內分散客戶的小鍋爐數量,為大邑地區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在大邑縣環保局了解到,“在威立雅三瓦窯熱電(成都)有限公司為中心的3公里范圍內,相關能耗企業不得另起鍋爐”,是大邑縣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環評中的一項特別約定。
大邑縣致力于改善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朝著“大美大邑”方向行進的努力,于此可見一斑。
一方面,大邑形成汽車零部件、重大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通過抓好經濟開發區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園區工作,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大邑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引導工業區(點)企業參與清潔生產認證,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節水改造,將綠色發展概念充分融入到“工業強縣”的進程之中。
現代農業變廢為寶
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大邑縣,糧油種植仍在農業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每年收貨后余留的秸稈如何處理,便成了全縣上下十分頭疼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焚燒,則會加劇霧霾,并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對人與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脅。此外,田間焚燒秸稈還破壞了生物系統的平衡,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劇了干旱,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
怎樣有效減少污染、甚至變廢為寶?
在位于大邑縣蔡場鎮的口蘑廠——成都市富瑞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找到了答案。
成都市富瑞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原身為大邑縣鳴鎮蘑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占地180畝,以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為主業,目前,年產雙孢蘑菇5000噸,年產值5000萬元,每年可以為大邑縣提供300余個直接就業崗位。
關鍵在于,富瑞達每年5000噸的蘑菇生產,可以直接消耗10萬畝的農作物秸稈!
原來,富瑞達生物技術公司秉承循環農業理念,建立了以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鏈,在實現企業自身效益的同時,帶動廣大農戶增收、就業,促進本區域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公司的負責人馬總解釋道:“我們收購的秸稈主要來自大邑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及周邊企業,在技術發酵后,可作為雙孢蘑菇的生長床。目前,我們生產的蘑菇生長周期為60天,每天清晨都有鮮菇可采。用過后的秸稈渣和蘑菇菌渣,會被作為有機肥原料進行回收,建立循環產業鏈?!睋私?,目前,蘑菇生產后的廢渣已有肥料廠前來自行收購,秸稈不僅沒有造成污染,還通過資源再利用換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作為農業大縣,大邑切實加強與各農業科技院校合作,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農用塑料薄膜回收、節水灌溉等技術,加快優質糧油、果蔬、茶桑、畜牧、林竹藥五大產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推進標準化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和認證持續進行,“大邑產”的品牌影響力也日益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越來越高。
此外,大邑還結合安西走廊示范線建設,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久前,境內的“安韓王新”農業園區被評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大邑也榮獲“國家生態食品基地縣”稱號。
產村相融詮釋“綠色”
香林村位于國家級生態鄉鎮——大邑縣蘇家鎮的東南部,幅員面積4平方公里,轄22個農業社,總戶數1062戶,常住人口4128人。
近年來,香林村在打造“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新農村綜合體過程中,充分兼顧了大邑縣多年來生態細胞建設工程的要求,展現了新農村形態、業態、生態、文態“四態合一”的理念,成為了全縣學習的榜樣。蘇家鎮副鎮長張利祥說:“香林村的園林式小區從建設、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做了創新嘗試,結果都非常成功!”
在打造村民新居集中區時,香林村將騰出的6畝土地進行拍賣,轉換成了新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其中,為了“兩污分流”,香林村直接建立了化糞池和小型污水處理站,并通過植被覆蓋、管道下沉的方式進行了美化;就生活垃圾而言,香林村借新農村綜合體建立的契機,充分融入了大邑“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體系;在衛生環境維護過程中,村委會積極引導村民的自治管理,采用按戶型收費、雇傭保潔員的方式,完善了“責任與監督”機制,并通過“倒算”的方法,讓村民自覺自愿愛護環境,樹立了環保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香林村憑借著農業產業優勢,積極打造優質的人居環境,建立了社區公園,形成了產與村的互補互動,堪稱資源再利用的典范。
原來,早在2009年,位于香林村境內的安韓現代農業園區先后引進了成都匯邦園藝有限公司、成都市茂森苗木發展有限公司、大邑縣御苑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0余家業主,主要從事花卉苗木種植及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
通過與業主協商,如今,香林村境內的花卉苗木基地均撤掉了圍欄,采用開放式的種植與管理模式,與香林村“小、組、生”新農村綜合體建設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林式”社區公園,提升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生態面貌,呈現出“田院相依、院在田中、產村融合、景村一體”的美好景象。
如今,大邑縣堅持把開展生態細胞創建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基礎和中心環節,下大力、多措并舉推進。目前,大邑已有20個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實現國家級生態鄉鎮全覆蓋,建成省級生態村6個、省級人居活動社區2個、市級生態村183個、市級生態家園644家。通過深入開展以“五改一化”(改路、改廁、改水、改房、改線和美化環境)為基本內容的村莊環境整治,農村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達75%;“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使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全域村鎮風貌得到極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