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 楊光煜 梁強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
?
關于天津市教職工健身情況的調研分析與建議
鄭陽 楊光煜 梁強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
摘要:“十三五”規劃中,發展體育產業,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是主要目標之一。而同時,在高校中教職工工作繁忙、缺乏鍛煉以致靜脈曲張、頸椎病等職業病高發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為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了解,本文借助網絡、實地問卷調查收取數據,結合交叉分析,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對天津市教職工群體進行調研,共收集180份有效數據,對所調研群體的健身情況及需求進行研究,分析影響教職工健身意愿的因素和現在所面臨的健身方面的問題。得出結論后根據高校和社會情況給出提高教職工健身意愿,為教職工提供便利健身條件的幾條可行性建議。為高校向教職工提供相關服務以及相關體育健身產業的發展做出參考。
關鍵字:健身 調研分析 教職工 天津市 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國民也開始逐漸注意對自己身體的保養和鍛煉。而政府部門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對人民健康保障工程的投入。在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這一領域在“十三五”規劃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而在大學生活中,筆者了解到高校中很多教職工由于工作忙,科研、教學等任務繁重而無暇顧及個人身體狀況,即便想健身也往往找不到場地,抽不出時間。而另一方面教職工們頸椎病、腰椎病等職業病頻發也開始引發各大高校以至社會輿論的關注。《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指出要“積極為知識分子創造體育健身條件,指導和推廣適合其工作特點的體育健身方法,重視對中高級知識分子進行健康檢查和體質測定工作”[1]。可見,如何加強高校教職工健身意識,并提供符合需求的健身相關服務已成社會熱點問題。由此,筆者通過對180名天津市高校教職工進行調研,了解并分析了他們的健身意愿,需求以及希望得以解決的健身方面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為高校向教職工提供相關服務以及面向高校的體育健身產業的發展做出參考。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網絡采訪和實際調查的手法,在收集數據完畢后通過瀏覽剔除單一選項(全部選A/B...)問卷、重復問卷等無效數據。將最終樣本通過對各選項比例進行統計分析了解教師健身意愿,需求以及多數受訪者所面臨的也是高校亟需為教職工解決的問題。同時利用交叉分析、分類統計等統計方法,使得分析更精準。例如將不同健身頻率的受訪者進行分類,分析其對自己健康程度的滿意狀況以驗證健身與個人身體健康情況的相關性,將受訪者年齡段與健身意愿、不愿健身的原因進行交叉分析使得對于教職工缺少健身意愿問題的分析更加具體,細化。為提出相關建議提供理論依據。
2.2 問卷設計與調查對象
問卷組成:問卷題型分為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三類。題目上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受訪者基本信息,年齡,性別等。
第二部分:問卷主體,主要詢問受訪者健身意愿、健身經歷與目的、對健身知識的了解等。旨在了解教職工健身情況現狀,同時通過調研結果分析需求與痛點。為得出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數據支持。
第三部分:問答題,詢問受訪者在健身方面具體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對高校為教職工提供健身方面服務所期待的具體內容與建議。為我們客觀題中問卷的遺漏之處作補充,同時根據結果為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將網絡調研和實地調研相結合,調研對象為天津市高校教職工。隨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7份,回收率93.5%,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96.26%,其中男性占33.7%,女性占66.3%。20-25歲占12.2%,25-30歲占13.3%,30-35歲占18.9%,35-40歲占26.7%,40-45歲占12.2%,45-50歲占3.3%,50歲以上占13.4%。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教職工的健身意愿、健身時間、健身頻率等方面。
3.1 數據分析結果圖示
我們在剔除無效問卷后,將得到的數據通過對各選項比例進行統計分析了解教師健身意愿、需求以及多數受訪者所面臨的也是高校亟需為教職工解決的問題;利用交叉分析、分類統計等統計方法,將不同健身頻率的受訪者進行分類,分析其對自己健康程度的滿意狀況以驗證健身與個人身體健康情況的相關;將受訪者年齡段與健身意愿、不愿健身的原因進行交叉分析對教職工缺少健身意愿問題的分析進行具體細化。分析結果如下列各圖所示。

圖1 無健身打算者對相關服務反應統計

圖2 不同性別對健身場所選擇統計

圖3 不同年齡段對健身場所選擇統計

圖4 不同年齡段健身頻率統計

圖5 受訪者希望校方提供健身服務形式統計
3.2 結論與建議
(1)高校教職工普遍有通過健身鍛煉方面意愿,且希望學校提供相關服務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絕大多數(85.56%)受訪者都有健身方面意愿,其中女性比例甚至多于男性。表示沒有意愿的受訪者集中在36——40這一年齡段內。經過分類統計,發現其中有71%的比例表示原因在于沒有時間。同時表示沒有健身意愿的受訪者中有76.92%的比例表示如果學校提供這方面服務還是愿意嘗試健身的(見圖1)。可見健身在教職工群體中有很大需求,相關產業、服務也有很大發展提升潛力。從不愿健身的原因這一問題調查結果可以分析得知,很多36——40歲這一年齡段的教職工正處于上升期,工作繁忙,雖然想嘗試健身鍛煉但由于時間限制不能如愿,而實際上這一群體正應該是關注自己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健身的主要人群。這一矛盾亟待學校方面提供相關措施進行解決。另外經分別對教職工年齡、性別和所傾向健身場地的交叉分析得出:隨著年齡段的增長,更高比例的受訪者選擇了在戶外健身而非健身房(21——25這一年齡段選擇在健身房的比例在90.9%,而隨著年齡段的增長這一比例逐漸下降,到46——50只有33%,50歲以上只有25%選擇了健身房)。性別上看,男性選擇戶外和健身房的幾乎各占50%,而女性有61.76%選擇了健身房(見圖2,3)。而從健身需求上看,經過分類統計,有健身意愿的受訪者中78%愿意和同伴一起健身,同時77%的表示需要專業指導的受訪者希望是二到六名學員一起上課。希望六名以上學員共同接受一位教練指導的僅有7%。(見圖4)
由此,筆者建議:
建議由工會等組織為教職工提供健身相關服務,為教師提供彈性健身時間。加強對于校內健身房等設施的建設,兼顧初學者與專業健身者,延長健身房開放時間。
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通過線上課堂,視頻健身公開課錄制等手段,采取O2O等方式向高校教職工提供健身知識普及與線上線下結合咨詢指導等服務。這樣可以打破時間、空間限制,讓教職工可以自由進行健身鍛煉活動。
由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教職工健身偏好的差異,學校相關組織可根據教職工不同情況合理安排資源,使得健身場地、器材等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另外組織2—6人“小而精”健身團隊,輔助以教練指導也有助于健身熱情的提升。
(2)教職工相當一部分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滿意,健身頻率偏低
在本次調研中,僅有4%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健康狀況“很滿意”,另一方面有25%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健康狀況“不滿意”,還有6%表示“很不滿”。在“是否正在健身房等專業場所健身”和“您的健身鍛煉頻率”兩問題中,在專業場所健身的受訪者僅有14%。頻率上45%的受訪者健身鍛煉頻率僅一周一次甚至從不進行健身、鍛煉(見圖4)。能一周健身三次以上者僅占全部受訪者的9%。由此分析,高校教職工身體狀況不樂觀與平時忙于工作缺乏健身鍛煉不無關系。可見,加強高校教職工健身意識,提高身體素質也是當務之急。
由此,筆者建議:
學校在平時加強對于健身重要性的宣傳,增加教職工對個人身體素質關注度與健身意識。定期舉辦健身相關比賽,激勵教職工在平時進行身體鍛煉。正確看待教師的健身問題,把它當成一項重要工作來對待,不應教師參與健身運動完全看成是教師自己的事[2]。
根據教職工個人的健身興趣或適合的項目,組成團體,以起到鼓勵、督促的作用。可以與學生社團中的健身類組織合作,長期性地開展健身活動,并自辦本項目的競賽活動[3]。
(3)許多教職工健身知識缺乏,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從“您健身的目的”“希望學校提供的服務形式”“您對學校向教職工提供健身服務的需求與建議”這三個問題分析,第一題有42%的受訪者表示“強身健體,沒有特定目的”可見還是有很多受訪者對于健身方面知識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健身需求與所適應項目。在生活中與實地走訪過程中也發現,很多受訪者對健身還是有很多誤解,如“健身就是鍛煉肌肉”,“強壯的人才健身”,塑形,減脂等概念混淆等。對于健身的種種誤解可能也是一些受訪者不愿健身或想健身而不去行動的原因。相信許多受訪者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對于服務形式的選擇上,有51%都選擇了以校內健身房作為場地(見圖5),校外專業健身教練進行指導的形式。選擇校內健身房更多的還是距離近,節省時間的考慮,另外還可能有作為新手并不需要很專業的器材的原因以及費用方面的原因等。
由此,筆者建議:
定期調研教職工健身方面需求,提供健身補貼、私人教練、教職工健身公開課等多種服務形式。普及健身方面知識,利用高校體訓部等資源或從校外聘請專業人士,為教職工提供健身相關問題的咨詢與指導。定制針對個人身體狀況的科學化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運動處方[4]。
在高校中,對于教職工需求最為了解的是在校的學生。同時現在又處于“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因此在校內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類產業進行創業創新活動,并利用高校政策、知識等資源予以扶持,或可以對解決教職工健身難等一系列問題有所緩解。
4.1 調研與分析方法局限
調查方法局限于問卷調查。受時間、成本等所限無法對資料進行信度檢驗,僅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描述性與交叉分析,未進行進一步回歸分析,假設檢驗等。這對分析結果的穩定性與可信度有一定的影響,可能導致得出的結論有一定局限性。未來的研究中將采用更多科學統計方法,對結論進行驗證。
4.2 部分受訪者健身知識缺乏導致選項與實際有偏差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受訪者從未在專業健身場所活動,還有一部分對健身相關知識沒有任何了解,甚至存在許多誤區。因此在回答一些健身方面問題時,受訪者可能僅是憑自己的猜測作答。在以后的研究中,將采用先期向受訪者普及一些基本健身知識,對問卷問題進行注解等方式使得受訪者對所答問題了解更清楚,減少偏差。
4.3 樣本容量較小
受時間、資源等條件所限,我們僅收到180個有效樣本,樣本容量的限制直接影響后續分析時數據的可靠性,小樣本容量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隨機抽樣誤差,使得總體真實平均值與樣本真實平均值之間存在差異。以后的研究中將調動更多資源,更大規模收取問卷以使得結論更加準確,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參考文獻
[1] 葛寧,高校教師參與健身運動的現狀調查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2(1)
[2] 張西平.西安市教師參與健身運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2(4):452-455.
[3] 張西平,張 鯤,熊正英,史 兵.西安市教師參與健身運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12(4).
[4] 原超.有氧運動處方對肥胖青壯年男性體質影響的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5.
基金項目
“天津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