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蓉,周 薇,蒲文靜,馬文卓(甘肅醫學院,甘肅平涼744000)
?
基于崗位需求的病理檢驗技術實踐課模塊式教學體系的探索與思考
高蓉,周薇,蒲文靜,馬文卓
(甘肅醫學院,甘肅平涼744000)
摘要:針對病理檢驗技術實踐課教學現狀,從培養對象的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出發,探索模塊式教學體系的構建及實際應用方法,以適應并推動醫學專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崗位需求;病理檢驗技術;模塊式教學
注:本文系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2015B- 139)
病理檢驗技術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程專業性強,技能水平要求較高;而目前醫學院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多開展驗證性實驗,應用性、探索性實驗較少,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強。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指出:“職業院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緊密結合企業技能崗位要求,對照國家職業標準,確定和調整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實訓方案。”針對該課程實踐教學現狀,本文從培養對象的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出發,積極有效地利用、配置現有教學資源,合理規劃實踐課內容,建立模塊式教學體系,以適應并推動醫學專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1.1模塊式教學思想
模塊一詞最早出現在信息技術領域。美國認知心理學家J·福多最先提出智能的模塊性[1],逐漸發展成為模擬論、理論論、模塊論三大理論[2]。模塊式教學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是國際勞工組織于20世紀70年代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我國一般稱之為模塊式教學法、職業技能模塊等。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引入模塊概念,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模塊教學經驗,關于模塊式教學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表1 病理技術模塊
1.2模塊式教學機制
模塊式教學是在深入分析每個崗位技能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工作標準(崗位規范),將教學大綱和教材開發成不同的培訓模塊,形成類似積木組合的教學方式。首先將知識點按其內在邏輯組合成相對獨立的單元,然后根據不同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職業能力需要,將相關單元組合成教學模塊,通過增刪單元和調整組合的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調整。模塊式教學法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掌握一項技能。
在對病理檢驗技術課程進行綜合分析后,按照由淺到深的順序,將病理檢驗技術實踐課劃分為3個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實習實訓模塊。
2.1專業技能模塊
該模塊主要在校內實驗室完成,教學目標為熟悉和掌握病理學基本知識和病理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技能。該模塊由病理模塊和病理技術模塊組成。
2.1.1病理模塊病理模塊以病理學驗證性實驗為主。按照課程進度同步開展實驗課與理論課,以觀察標本、切片為主,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切片,并繪制顯微鏡下所見圖像,輔以多媒體教學及臨床病理討論。
2.1.2病理技術模塊通過分析病理檢驗技術崗位的工作任務,將所需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訓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整合,并以職業崗位工作流程為依據,序化教學模塊(見表1)。
在教學內容模塊式基礎上,將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整合互融,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采用“項目目標—教師演示—指導練習—引導探索—獨立實踐—教師輔助”教學模式,即教師邊操作示范、邊講解內容,分析各種制作技術原理、要領和注意事項;之后讓學生當堂課內進行所學內容的實踐操作,消化重點。這樣將教學內容內在的技能性和實踐性顯現出來,全方位指導學生的技能學習,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把握能力。
2.2專業拓展模塊
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新試劑不斷涌現,病理檢驗技術也在不斷向前發展,所以病理檢驗技術實踐教學內容更應注重學生運用和拓展知識能力的培養。該模塊作為對專業技能模塊的補充,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安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包括兩方面內容:(1)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使感興趣的學生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培養科研素質及創新精神。(2)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開展開放性及設計性實驗。開放性實驗是實驗內容和實驗時間的共同開放,在給出相應的設計性實驗項目(如改良快速冰凍切片、新型病理大體標本固定液研究等)后,在課外時間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驗,在保證實驗高度自由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運用、拓展知識的能力,完成設計性實驗的目的[3,4]。
2.3實習實訓模塊
以醫(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強化實踐教學。在病理檢驗技術開課之初,組織學生到醫院病理科見習,了解病理科工作流程,認識病理學技術在病理診斷乃至疾病診斷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利用教研室病理切片診斷系統展開模擬流程和歸類的虛擬教學工作。在完成以上工作及校內實驗室學習的基礎上,安排學生進入實訓基地進行短期頂崗訓練。
3.1突出了職業教育的特點
模塊式教學依據崗位職能對人才的要求,確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突出技能訓練,以達到相關崗位群的要求,使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勇于面對工作中的任務和困難,突顯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
3.2提高了學生的能動性
模塊式教學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克服了教師講授、學生機械聽課、單向傳遞信息的弊端。在模塊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互動的,以學生作為教學中心,逐步熟悉、掌握相關操作程序和工作任務;同時教會學生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需求和學習動機,使其主動控制和調整學習過程,提高能動性。
3.3增強了課程的實用性
模塊式教學根據培養目標對課程進行重組,通過靈活的組合實現崗位群內崗位技能的融通,突出了實踐性、應用性技能教學特點。
模塊式教學體系在病理檢驗技術實踐課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有諸多方面有待探索和發展。
參考文獻:
[1]Fodor J.The Modularity of Mind[M].Boston:The MIT Press,1983.
[2]BotterillG,CarrutherP.ThePhilosophyofPsychology[M].NewYork:Cambr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劉潔,王秋景,劉芬,等.醫學機能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室建設[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8):116-117.
[4]張海娥,莊暨軍,賀衛東,等.病理學自主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陜北醫學教育,2011(3):558-560.
中圖分類號:G42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