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
[摘要]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由于民辦高校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較為尷尬,因此社會焦慮現象極為突出,不僅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也給社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如何緩解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焦慮現象已經成為民辦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幸福社會 民辦高校大學生 社會焦慮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116-02
社會焦慮是指由于社會中的不確定因素在民眾中產生緊張心理,這一緊張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社會張力,最終以社會沖突或其他方式釋放出來。[1]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焦慮已經成為當下中國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社會焦慮的群體很多,而民辦高校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焦慮現象更有其自身的特點,已成為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課題。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特點
經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焦慮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份認同焦慮
所謂身份焦慮就是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2]在當前飛速發展的工業時代,這種擔憂主要體現在:無論生活在哪一個層次的社會群體,都渴望追求高貴的身份地位、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但是,由于社會生存競爭環境的激勵與殘酷,從而產生焦慮情緒,而民辦高校學生的這種情緒體驗則更為強烈。
一方面,民辦高校學生多是來自高考失利或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之間的落差使他們很在意民辦大學生的身份。但是,他們同樣渴望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社會的評價程度。因此,他們對外界評價高度敏感,社會焦慮情緒產生。
另一方面,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民辦高校中學生的貧富差距較大,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更有優越感。而相反,普通家庭的學生則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社會比較心理”,無法以平和的心態泰然處之。
(二)未來發展焦慮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空前高漲,帶來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危機,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更是“壓力山大”。我國大學分級制度森嚴、固化,不僅在普通高校中要分“985”大學、“211”大學,還要劃分公辦大學、民辦院校。就業過程中就出現嚴重的學歷歧視現象,而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就業身份十分尷尬,他們不僅無法與普通公辦的大學生在學歷上形成有力競爭,而且不像技術院校學生擁有相關技能。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明確有民辦高校學生不予考慮的規定,導致很多民辦高校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生存發展希望渺茫,就業焦慮情緒比普通高校學生更為嚴重。
(三)生存焦慮
目前,國內的生存環境出現不確定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激烈競爭環境下,能夠穩定社會環境的規則和控制因素逐漸瓦解,人們事先無法準確預知某個事件或某種決策的結果,時刻擔心做出錯誤的選擇;二是人們的生存成本不斷增大,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已經形成一種攀比式、炫耀式、奢侈化的消費風氣下,生活負擔不斷增加;三是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社會養老問題、醫療保障問題、失業保障問題能否滿足未來人們的生活需要尚不能確定。民辦學校的學生相對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在激烈的競爭社會沒有持續保持學習狀態的意識和耐力,更容易被社會淘汰。而且就業起點低、職業上升空間有限,一些人不一定能享有良好、穩定的社會保障待遇。
(四)價值認同焦慮
價值認同是指個體或組織通過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一或某類價值的認可和共享,或以某種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則為追求目標,實現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定位和定向,并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劇烈變遷的時代,舊的生活觀、倫理觀、價值觀逐漸崩潰,對自我產生了一種陌生感,人們把理性和情感割裂開來,認為理性是積極、可接受的,人們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因而極度焦慮。”[3]由于很多民辦高校忽視認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培育,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偏低。雖然他們富有創新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對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較強的辨識能力。從而導致很多人面對物欲橫流的利益社會時,終極價值觀受到嚴重傷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質疑,感到迷茫、混亂、失望與彷徨,不知所措,進而陷入某種焦慮不安的狀態當中。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焦慮情緒的消極影響
社會焦慮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具有兩面性。首先,社會焦慮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適度焦慮的狀態下,可以產生一定的心理動力,使人們奮發努力,從而促進個人的自我完善。然而,長期的社會焦慮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
民辦高校學生面對自己尷尬的身份、不利的就業形勢、嚴峻的未來生存狀態,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成為高校擴招制度的犧牲品,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難以實現身份的轉換,因此,更無法達成核心價值觀上的認同,這實際上是摧毀了他們對未來的預期和夢想。它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學生自身的負面影響。強烈的社會焦慮情緒會降低民辦高校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使他們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變得不夠自信,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第二,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使民辦高校學生產生對社會制度抱怨不滿的心態,衍生出“相對被剝奪感”“社會不公平感”等負面社會心理,對現存的社會運行機制和核心價值評價系統喪失信心,甚至可能轉化為一些負面的、非理性的社會行為。
三、緩解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焦慮情緒的途徑
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焦慮情緒產生的源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目前社會風險盛行;二是對社會風險的認知水平偏高。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解決這一問題:
(一)從制度層面看
當今中國已經進入一個風險社會甚至是高風險社會,社會不平等、社會不信任和社會不安全感導致的焦慮,這些從根本上來說與體制或制度有關,體現出利益關系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的利益關系很容易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直接沖擊。
1.完善公平制度體系
社會公平的實現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一旦失去公平,必定會造成人們心理失衡。而民辦大學學生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就業機會的不公。首先,國家應取消對本科院校的行政排名制度,使大學之間只有類的區別,而不應有等級的區別。其次,應消除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歧視,給予他們相同的就業準入機會,并為民辦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平臺與機會。最后,為民辦高校大學生提供現實的就業指導,而不是一味地宣揚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免增加他們未來的風險,造成更大的焦慮。
2.完善社會民生保障制度
毫無疑問,一個社會存在不確定及不平等的因素是無法避免的,會使一些人陷入焦慮狀態中。對于這些社會成員,社會有義務確保他們最基本的生活底線,通過對其進行相應的社會救助,賦予他們安全感。許多西歐國家的發展經驗都表明,當社會生活中的社會保障系統有效發揮作用時,當社會成員不再為基本的生計而擔憂時,社會焦慮現象就會減緩。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社會養老保險、社會救助、醫療社會保險、工傷社會保險、生育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失業社會保險以及社會優撫等方面,來對身份焦慮強烈的民辦高校學生給予一些政策的傾斜,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網,緩解他們對未來的焦慮。
(二)從民辦高校的層面看
1.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應更能體現人文關懷
民辦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應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學生焦慮的現狀,了解他們恐懼的來源,對他們的內心世界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對癥下藥。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社會的責任、愛國的理想固然重要,但個人家庭生活的幸福、未來事業的發展也不容忽視。在思想教育過程中可以適當融入心理學的溝通和疏導方法,使教育更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和現實感受,不僅教授他們應對困擾的方式,還要培養他們健康包容的社會心態。
2.把握導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當下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了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現象,如腐敗現象、分配不公現象、教育就業不公現象。教育工作者面對這些不應閃爍其詞或避而不談,而應該與學生真誠、客觀地探討,讓他們形成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無謂地報怨,而應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而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3.傳遞幸福,將幸福觀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隨著轉型期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幸福”越來越與物質的消費符號,諸如名牌、檔次、流行等相關聯,并且以貨幣的擁有作為標志。“幸福”已經漸漸遠離平凡、遠離信仰,變成一種物質化的生活標準,一種不斷上升的欲望的滿足,于是便出現了與這種新的“幸福追求”的欲求焦慮。
(三)從個體層面看
當前的社會事實、社會問題確實容易使人產生焦慮情緒,但社會焦慮并不是直接由個人所遭遇到的負性的、消極的事件所引起的,人們的認知決定著是否出現焦慮。[4]因此,民辦高校大學生自身應從主觀意識上降低社會風險認知水平對焦慮情緒的影響程度。民辦大學生不僅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用積極樂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客觀看待社會現狀,樹立堅定的信仰,避免消極、扭曲的社會價值觀的價值觀所帶來的干擾,更要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奮發進取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自我意識,選擇積極的行為應對方式,不“逃避”、不“怨天尤人”,主動克服社會焦慮情緒。
【參考文獻】
[1]邱敏.社會焦慮——一個微觀層面的社會問題[J].社會,2003(03):8-9.
[2](英)阿蘭·德波頓(著),陳廣興,南治國(譯).身份的焦慮[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1.
[3]梁圓圓,孟祥睿.羅洛·梅焦慮理論述評[J].科教導刊,2011(06):162.
[4]樂國安.化解焦慮的密碼[J].人民論壇,2010(03):39.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