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師的本義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設計制作總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求,是一門雕琢人們日常生活的美好行當。但是科拉尼更愿意把設計當做激發未來思考,傳播理想生活方式,參與和改進這個世界的一個重要路徑。
從最初開始接觸和了解包豪斯的理性主義設計思想、程序化設計方法開始,我們的設計課程開始了步驟化方式——調研、分析、草圖、深化草圖、設計方案等。我幾乎遺忘了科拉尼這位藝術巨匠的存在。然而科拉尼對設計界、工業界以及社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科拉尼的造型藝術中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仿生設計理念,植根在他所有的設計產品中。從他的設計歷程來看,曲線符號設計貫穿在他整個設計生涯??评崾侨绱说臒釔圩匀?,他的所有設計曲線都是象征自然和生命的符號,給人無限延伸,生生不息的流動感,他創造了一個恢弘壯麗的世界,一個屬于科拉尼的世界。
產品功能的劃分
布拉格學派著名符號學家穆卡洛夫斯基在文化符號學的研究中將產品功能的概念劃分為實用功能和產品語言功能,后來又進一步將產品語言功能分解為符號功能和形式審美功能。
1.產品的實用功能
具有實用功能是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藝術品)的根本區別。實用功能是通過產品自身完成的的物質、能量或信息交換來滿足人的生理或實用需要。實用功能是構成產品的依據和基礎。很多人欣賞科拉尼的作品,是因為覺得他的產品很具有藝術性:夸張的流線線條,看似毫無規律的曲線走向,給人很深的未來化藝術視覺享受。但是在他的設計作品中,很早就將空氣動力學、材料學、人機工程學、仿生設計學的理論融入其中。在科拉尼的造型藝術中,空氣動力學設計理念是他對功效和速度理解的符號,空氣動力學外形不在是一種形式,它是探索有機設計終極目的的一種途徑和表達方式,也是一種傳達人類需求的符號。
2.產品認知功能
認知功能是通過產品語言的信息傳達作用使人可以了解、認識和把握產品的用途和意義。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對攝影和相機非常感興趣的科拉尼與想要尋找“未來相機設計方向”的佳能公司相遇。1986年T90被及其成功的推向市場,引發了相機仿生設計的新潮流。T90的設計大量采用曲面的流線型的仿生特點,圓乎乎的手柄,無縫光滑的外形可以舒適的握持在掌中。大眾在驚嘆于這新穎的外形時,觸摸到它舒適的手感,便于操控的快門按鈕,理性布局的各個操作部件,爭相購買。盡管最終問世的T90相機在科拉尼的方案和佳能設計組的方案做了折中,但是科拉尼這種奉行自然主義的設計哲學仍舊影響了以后世界頂級制造廠的相機設計。反思為什么T90相機可以成功,正是由于科拉尼對相機產品的認知通過其精妙的設計轉化為了消費者文化層次或社會地位類型的認知,消費者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同,通過消費產品來體現。
3.產品審美功能
科拉尼2CV汽車,它的車身造型是從水生龍虱中采用的靈感。如果單獨提取水生龍虱這個符號,大眾對它的意向應該是厭惡,遠離,隔絕的,而科拉尼從它的身體結構造型中提取的符號應用在汽車設計中。自然的流線型造型,令人賞心悅目,及具未來概念,這種流行型的自然感既包含表象符號內涵,又具有審美的形式意味。其實產品的認知功能與審美功能是疊加在一起的,并不存在單獨的審美符號。
產品的意向特性
產品不僅是人們的某種意念、才智和情感在現實生活中的物化,而且是人們直接活動的對象。產品不僅是設計師設計意識意向性的產物,而且是喚起消費者活動意向的對象。產品作為設計和生產的現實結果,是人們未來生活的對象。
從1983年以來,科拉尼開始認真思考自然原生態基礎上的人居環境設計。這是一個科拉尼早已有之的想法,為此,他制作了一個十五米高的模型,一位躺著的女性人體的頭部被定位為行政中心,肺部所在的位置對應的是大型中央公園,心臟的位置是動力工廠,動脈組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立著的足端是信息中心,左右手的終端分別是巨大的機場和港口,各種人體器官和之間的連接依存關系就被完全賦予城市功能。我覺得這是一個能讓所有人產生共鳴的設計,這個城市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在這個設計中,這個生態科技城融入了深藍色的基調。也許有時候我們會認為,科拉尼的設計是從他深遠的對自然的考慮中產生的靈感,而不是對消費者的思考,對消費者的公鳴,也正是如此,可能許多人對他的了解甚少,看見他的作品也只是驚嘆于他的未來感,概念感,像是在看一部科幻大片一樣。可是追其根本,科拉尼把他的自然的熱愛,生命的熱愛,這種感情符號融入到他的所有產品設計中,他運用空氣動力學的形式,人機工程學的原理,仿生設計理念,新材料學說,在最科學的角度模仿自然,他希望可以把自然融入到所有人的生活中??评嵩浾f過,自然是不可以被模仿的,但是他卻執拗的把自然理論融入在設計中,他的每一件作品,深究其中,其實是把功能最大化了,是從科學的角度計算為消費者的最大使用率。而他在設計中融入的還有他所希望的人們熱愛自然的希冀。
科拉尼將他所有的設計作為一種符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符號,不停的向我們展示著,提醒著,讓我們與他,與自然產生共鳴,從現在到未來。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建筑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楊柳,女,碩士,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