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現代性在全球范圍內的展開,是20世紀人類歷史的主線之一。在此過程中,傳統地方社會的疆界被打破,地方化的實踐與全球化的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個人從傳統社會關系中脫離出來,獲得更大的自主性,由此引發地方社會關系的重塑與再造。而中國西部的“走廊地帶”作為多族群聚居區,呈現出更加復雜的社會關系形態,近代以來,隨著現代國家和市場的力量滲透進此一區域,這里族群共處的地方形態發生改變,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消弭貫穿于這一過程中,典型反映出了現代性語境下國家、市場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過程。本文作者基于上述問題意識,借由對迪慶藏族自治州兩個村落的比較研究,細致描繪了現代性對傳統地方族群的影響:一方面,現代性語境下,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1950年代中國政府的民族識別、1990 年代興起的“旅游熱”都使得少數族群需要按照新的游戲規則定位自身,通過迎合外部世界賦予他們的分類標簽,進而將其轉化為經濟利益或政治訴求;另一方面,雖然地方傳統的再造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刺激,但一旦形成,便會獲得一種自然且具有自主性的態勢,即使促成它形成的因素消失了,它仍舊會自主地延續下去,成為內化于人們心中的新的身份認同。面對此種情勢,作者認為中國政府的族群治理依循的是一套靜態化的思路,與實際生活中族群分化/融合的動態過程有著巨大張力。由此觀之,如何彌合二者間的鴻溝或許是當前中國族群治理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