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剛
教育機會的擴張是為社會弱勢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降低了社會不平等,還是更有利于優勢階層家庭,擴大了社會不平等?1999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跳躍式、大幅度擴招,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過渡中,其內部的分化也不斷加速,伴隨著這種分化,結果反而使高等教育變得更加精英化,學生來源的多樣性不斷下降。中國高等教育在促進社會流動和強化階級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本文根據自2009年以來基于北京地區高校的大規模追蹤調查,分析了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如何在一個高度分化的高等教育體制下獲得不同層次/質量的教育機會,結果顯示家庭環境對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影響非常顯著,這同時也印證了跨國研究的結論——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社會流動中的作用一直都是雙面的,對于較低階層家庭的孩子來說,接受高等教育是他們實現社會流動的重要途徑,但優勢家庭也通過高等教育維持和傳遞其優勢地位,從而使教育成為代際再生產的工具,教育的擴張并無法改變這種不平等。甚至在中國現行的以考試主導的教育體制下,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而高等教育內的社會分層可以視為中學時代優質教育資源積累傳遞的結果,重點/非重點中學的劃分已經完成了對學生能力的篩選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在此背景之下,教育機會不平等在最大限度上被維持,也就是說只有當優勢群體入學情況接近飽和水平時,教育擴張才有可能增加弱勢群體的入學機會,這也印證了社會輿論對“寒門難出貴子”、社會階層固化等現實問題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