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興+呂維

摘 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給檔案部門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檔案館應該發揮其資源、技術和政策上的基礎優勢,形成多方參與的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模式。以技術為支撐,延伸檔案服務,強化集體記憶,全方位、立體化地為新市民提供檔案信息服務,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關鍵詞:檔案館;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The archives should exert its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policy, forming the new citize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And the archives should use technology to support the extension archives service, strengthen the collective memory, in order to provide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new citizen to help them better in the city.
Keywords: Archives; New Citize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新市民也被稱為準市民[1]、半市民,是指未完成市民化狀態的城市新移民,包括“就地城鎮化”及“農村流向城市”兩個主要群體。作為城鎮化的產物,新市民這一特殊群體“市民化”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戶籍身份、地理空間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熟悉城市文化、學習在城市的生存技能、內化新的規則和價值取向的過程[2]。在這一艱辛的過程中,新市民因其自身能力有限以及群體劣勢,在融入城市生活過程中面臨著社會選擇危機;在市民角色的轉換過程中又面臨著身份認同危機。如何滿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市民檔案利用的需要,幫助新市民盡快融入城市,發揮檔案部門在城市管理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提高檔案部門的資政價值,成為當前檔案事業發展的新課題與新挑戰。
1 檔案信息服務面向新市民的社會價值
“以人為本”是近年來國家各項事業建設的方向和目標,《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更是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此背景下,檔案部門根據新市民群體的特殊性,結合其流動性、多重弱勢、內部文化差距大等特征[3],提供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具有巨大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1.1 強化身份認同,促進社會融入。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的缺失,造成了新市民城市生活記錄的不完善,導致了其群體“失憶”狀況嚴重,使其在城市社會文化和社會群體中處于被邊緣化和自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無法很好地在城市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面向新市民主動提供檔案信息服務,一方面可以幫助新市民尋回屬于他們的連貫準確的生活記錄,證明其在城市社會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避免成為“走過這個時代卻沒有留下痕跡的一群‘隱身人”[4],強化其身份認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將鄉村檔案資源與城市社區檔案資源統籌起來,充分發揮檔案的文化作用,促進新市民與原市民的溝通和交流,喚醒城鄉二元文化中的同一性,滿足新市民的情感需求,加強城市居民對鄉村文化的了解,促進新市民的城市融入。
1.2 保障公民權利,激發參與意識。新市民在迫切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不僅爭取自身的經濟、社會權益,也希望在城市擁有自己的“話語權”[5]。但是由于其自身權利意識的缺失以及現行社會服務的不完善,使他們“在個人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拿出維權的證據,從而遭遇種種不公,加重了他們與城市的疏離感” [6],并被排斥在城市的邊緣。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以新市民訴求為出發點,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檔案的憑證工具價值,保障新市民這一弱勢群體在面對社會矛盾和糾紛時處于更為有利的位置,合法合理地保障新市民權利,而且還能夠促進新市民就業信譽度的提高,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擴寬其就業渠道與范圍,激發其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主人翁意識。
1.3 優化社會管理,服務政府決策。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也是優化城市社會管理,服務政府決策的題中之義。新市民擁入城市后,對城市的基礎設施、社會穩定、就業醫療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新市民檔案包含了大量有效信息,不僅可以為企事業單位用工管理提供便利,還“可以作為政府宏觀規劃的依據,給職能部門提供準確的信息依據”[7],為政府部門如何管理新市民提供決策服務。實現新市民城市落戶數量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之間的協調;實現新市民就業崗位類型與城市勞動力配置之間的協調;實現新市民城市生活需求與城市綜合管理政策之間的協調。此外,新市民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其發展動態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建立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體系也是黨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助推器。
2 面向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的現狀分析
檔案館擁有豐富可靠的資源、科學先進的技術和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些基礎優勢能為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提供充足的內部支持和環境保障。但是,新市民檔案工作涉及范圍廣、難度大,在服務方法、內容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其檔案信息服務狀況并不樂觀。
2.1 新市民檔案建設不完善。新市民人數多、流動性強,分布較為分散,檔案形成的區域跨度大,導致了新市民檔案建設的難度較大。同時,各地對于新市民檔案建檔內容,管理標準等缺乏統一的規范。另外,大部分地區只建立了城市大范圍的流動人口檔案,包括就業、健康醫療等,比如浙江湖州逐步建立針對工作半年以上外來者的健康檔案,濟南市建管局全國率先為建筑農民工建立“個人檔案”等[8],而對于新市民這一即將成為城市居民的群體,缺乏有效的關注,其在城市的生產、生活過程也缺乏有效的記錄,更沒有將符合條件的新市民納入城市市民的統一管理體系,致使新市民檔案建設的數量不足、門類不全、成效不大。
2.2 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方式落后。現有的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還停留在傳統的被動式服務或淺層次服務狀態。一方面,忽視了新市民群體的特殊性,沒有對新市民群體內部進行分類,采取了“一刀切”式的檔案信息服務。服務的內容也僅限于傳統的檔案利用,包括檔案借閱、復制、展覽等,而對于與新市民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類檔案信息服務卻涉及不多,比如針對新市民政策的現行文件查閱服務等。另一方面,“本位主義”思想嚴重,服務方法落后。忽視了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力量,沒有采用微博、微信等備受年輕用戶青睞的社交媒體提供主動式的檔案信息服務,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致使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
2.3 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缺乏合作。區域檔案部門掌握著科學的建檔規則、保管方法和服務方式,政府部門擁有新市民城市生產生活廣泛的記錄,而社區作為城市管理的基本單元,是新市民接觸最為頻繁的集體互動空間,掌握著新市民基本的動態。但是,三個主要服務主體并沒有形成良性的服務模式,各主體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無法實現機構間優勢互補,他們所掌握的資源也不能實現共建共享,極大地削弱了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的效力。
3 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實現策略
檔案部門開展面向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是貫徹落實和諧社會建設及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舉措。為了緩解新市民遭遇的社會選擇危機及身份認同危機,進一步提升城鎮新市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筆者認為應該形成多方參與的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機制,以技術為支撐,延伸檔案服務,強化集體記憶,全方位、立體化地為新市民提供檔案信息服務。
3.1 多方聯動,資源共建。首先,全面構建以區域檔案館為主體,城市社區積極參與,以地方政府為協調的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模式(如圖1)。一方面,廣泛吸納社區的力量,把檔案館與社區的力量聯合起來,檔案館以主動服務者的身份向社區輸送檔案信息,特別要發揮社區檔案室的力量,指導社區建設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平臺;而社區則根據服務狀況向檔案部門反饋,以完善檔案信息服務,社區不但是被服務者,更是檔案信息服務的建設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門要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檔案館及社區足夠的支持,而檔案館則可根據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的情況,指導政府相關部門建立新市民檔案,并向政府輸送其所需要的檔案信息產品,構建政府決策檔案知識庫,以輔助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社區則可以根據新市民具體需求動態,及時反饋給政府相關部門。
其次,以新市民需求為著力點,合力共建新市民檔案資源網絡。一方面,檔案館作為平臺的主導者,必須及時督促政府民生部門建立新市民檔案,諸如醫療、社保、教育等部門要遵守新市民檔案工作規范,并建立相應的配套制度。再者,檔案館要聯合城鎮社區力量,指導社區建立各自新市民檔案庫,包括社區生活、家庭健康、婚姻證明等均應該在其中有所體現。另一方面,要將區域內所有檔案部門,包括城市地方檔案館及新市民原住地檔案館(室)的力量結合起來,與地方政府民生部門及城鎮社區共建新市民檔案資源網絡,共建共享,互通有無,保障新市民檔案接收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3.2 技術支撐,創新方法。首先,轉變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服務。為了改變其被動式服務及淺層次服務的服務狀態,亟須整合技術與方法,豐富服務渠道和服務形式。一方面,充分借用已有的各地檔案網站、微信、微博服務平臺,在其服務平臺中增設“新市民檔案服務”欄目,并開設網上定制、網絡推送等主動服務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新市民流動性較大,因此要重視新市民基層社區檔案的建設,可以從城鄉接合部及城市社區等新市民聚集地的建檔工作抓起,加強新市民“一人一檔”“一戶一檔”工作。
其次,積極引進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及人機交互技術,不斷滿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市民多樣化需求,適應信息動態變換,提升新市民利用檔案信息的效率。而在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簡化操作程序的同時,也要及時規避“技術墻”[9]的產生,聯合社區、政府部門及社會媒體做好對相關服務程序及服務技術的宣傳解讀工作,進一步推進新市民檔案信息服務的人性化和無障礙化。此外,網絡化服務及新興技術的應用也對技術標準和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檔案部門要及時出臺相關的管理標準,比如軟硬件標準和元數據標準,統一規范地管理新市民檔案,保障服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延伸服務,立體輻射。首先,面向新市民提供檔案信息服務的空間和內容應當有所延伸。一方面,囿于檔案館人力、物力的有限性與新市民流動性大、需求多樣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可借助上海奉賢區莊行鎮“檔案信息服務中心”模式[10],由上至下建立檔案信息服務網絡,或者與各地新成立的“新市民服務中心”合作,將檔案信息服務納入服務內容中,比如常熟新市民服務中心、佛山新市民服務中心等已經開展了包括政府信息公開等方面的服務工作。另一方面,延伸檔案信息服務內容,從傳統檔案信息服務擴展到檔案知識服務。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現實性問題。檔案館通過對新市民檔案資源的廣泛收集和整理,在充分理解新市民需求的基礎上,“利用自身處理和服務機制對信息資源進行二次挖掘、聚類和重組幫助其解決現實問題”[11],比如針對新市民醫療健康檔案及政府新市民政策形成的專題知識信息產品。
其次,新市民群體在職業、年齡、教育程度及市民化程度上的差異性決定了檔案信息服務的多樣性和多維性。一方面要保證服務可以橫向、縱向、立體輻射到各個檔案信息需求層次的新市民,真正做到均等、公平。另一方面,新市民來源地泛而廣,對信息接收的方式及參與的積極性不同,因此需要結合新市民特點及地方特色,區別化、針對性地服務。比如對新市民的下一代群體,可加強互聯網、社交媒體方面的檔案信息服務,以提高其參與的熱情;對文化素質不高的新市民,可利用方言提供檔案咨詢服務等。
3.4 強化記憶,擴大交流。首先,檔案館要通過檔案資源強化新市民群體的集體記憶,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一方面及時收集,整理出新市民為城市作出貢獻的活動檔案,廣泛開展宣傳展覽活動,幫助其建立城鎮生活的歸屬感、市民身份的認同感及城鎮市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為了保證新市民群體記憶的連貫性,檔案館應該借鑒哈爾濱農民工檔案館的經驗[12],設置專門的“新市民檔案館(室)”,并廣泛收集新市民在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等檔案記錄,展現不同時期新市民的歷史風貌,擴大檔案信息服務的范圍,深入新市民的生活。
其次,以檔案信息服務為契機,擴大新市民與城市原住民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檔案部門要多方統籌新市民來源地鄉村檔案,包括民俗民情、宗教文化及地方文娛等。同時,對新市民在城市的民俗、宗教等文化活動要及時記錄和保護起來并在特定時期進行宣傳和展覽,加強原市民對新市民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區檔案的文化功用,開展科普教育、群眾娛樂等文化活動,積極引導新市民參與進社區文化的建設中來,形成團結互助、友善和諧的社區風尚,擴大雙方的文化交流,豐富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結語
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給檔案部門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由于新市民檔案工作范圍廣,難度大,區域檔案館面向城鎮新市民的檔案信息服務還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著艱巨的任務,需要檔案館與社會各部門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更需要全體檔案工作者以主動服務的姿態,齊心協力推進檔案服務社會民生的進程,為地方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任遠,鄔民樂.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述評[J].人口研究,2006,03:87~94.
[2]張文宏,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的結構、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8,05:117~141+244~245.
[3]孫紅蕾,鄭建明.新市民社區信息服務創新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5,05:74~81.
[4]馮惠玲.當代身份認同中的檔案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01:96~103.
[5]蘇昕.“城市新移民”公民權的缺失及回歸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2,05:46~50+97.
[6]馮惠玲.當代身份認同中的檔案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01:96~103.
[7]王晶.農民工檔案的建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上海檔案,2010,11:18~19.
[8]成杏麗.中國新型流動人員——農民工檔案初探[D].山東大學,2010.
[9]孫紅蕾,鄭建明.新型城鎮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5,08:63~67.
[10]嚴永官.奉賢區莊行鎮“檔案信息服務中心”管理模式在全區推廣[J].上海檔案,2010,05:25.
[11]牛力,王為久,韓小汀.“檔案強國”背景下的檔案知識服務“云決策平臺”構建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5,05:74~77.
[12]閆金立.哈爾濱市建立第一個農民工檔案館[J].蘭臺世界,2012,01:36.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前湖校區)
來稿日期: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