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玲+關京紅
摘 要:河南省檔案館從新密黃氏后裔征集來的三套黃氏宗譜,年代久遠、內容豐富、形制完整規范。通過對黃氏宗譜的略讀,該文簡要介紹黃氏宗譜的基本內容及其在檔案、文物、史料、藝術、家譜、修復等方面具有的多元研究價值。
關鍵詞:新密;黃氏宗譜;畫像;研究價值
河南是中華姓氏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4820個漢族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占38%,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個。[1]形成和積累了深厚的家譜文化,與正史、方志一起被稱為重要的史料。河南省檔案館收藏和保存了譜牒、檔案102冊,[2]其中征集到的《黃氏宗譜》年代最久遠、內容最豐富、形制最完整,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1 黃氏宗譜的基本情況
黃氏是中國一個大姓,始祖是東漢尚書令黃香,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縣)人。東晉以后歷代遷向安徽新安(今安徽歙縣)、浙江金華、祁門左田、江蘇盱眙,元朝末年、河南密縣(今河南新密市)北黃寨村。居住在河南新密的這支黃姓是由元朝末年(黃孟英、黃仲英)從江蘇盱眙遷徙到河南密縣的,至今有600余年,繁衍20余代,兩萬余人。[3]
河南省檔案館先后于1984年、2014年兩次將三套黃氏宗譜及畫像從河南新密黃砦村黃氏后裔手中征集而來。包括明代正統戊午(1438年)本一部二冊;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中秋本一部六冊;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一部八冊;2014年5月又征集到黃氏宗譜畫像譜一部一冊,黃氏祖先遺像、畫像四幅,以黃氏祖先事跡為題材的書畫作品兩幅。
黃氏宗譜明代正統本——《河南如堂黃氏宗譜》,明正統戊午年(1438年),由黃氏第三十二世后代江西饒州知府黃通理在新安舊譜基礎上續修,黃通理負責校對整理,其子黃瑛、其女婿劉德恒、其外孫黃凱修撰。
該宗譜長41cm,寬27cm,手工宣紙,毛筆書寫,豎版,自右向左編排。共十卷,由譜名、譜序、傳紀、榮恩錄、公鄉名爵、簪爰儀容、著望邦邑、宗鄉圖紀、發賜潛德、照彰治績、爰居華構等部分組成;每卷卷首加蓋有撰者印章、堂號、閑章,卷尾蓋有篆章,文中人名、地名、職官均有標記,文中紅筆標有段句。
該宗譜詳細記載了自東漢黃香以來黃氏宗族的歷史淵源、受姓由來、遷居邦邑經過;收錄了黃氏名人列傳,如西漢丞相黃霸傳、左丞尚書令黃香列傳、縣尉黃思道傳;收錄了明洪熙、明宣德、明正統三位皇帝的誥命、敕諭七件;繪制了自東漢黃香一世到明朝正統年間第四十二孫宗系圖紀;收錄了黃氏歷代先祖的真容畫像14幅及像贊若干篇;以及當朝名人為黃氏撰寫的序、詩、詞、墓志、祭文等。
黃氏宗譜畫像譜一冊,長42cm,寬29cm,共252張,包括始祖黃香、唐、宋、元、明代等祖先真容畫像20張,每一張畫像前面都有一篇同朝官員撰寫的像贊,如唐代中書舍人李百藥給御史中丞上柱國黃敬道真容贊、明代嘉靖宰輔高拱給承德郎宗器公(黃鼎)真容贊等,這些畫像是黃通理在明代正統戊午年續修黃氏宗譜時“遂繪寫作小影附之于譜”。
遺像、畫作六幅:
1.中憲(憲)大夫三十二世祖文中公遺像(黃通理畫像),絹本,立軸,裱件長255 cm,寬107 cm。
2.宜人三十一世張氏祖妣遺像(黃通理母親張氏畫像),絹本,立軸,裱件長266 cm,寬120 cm。
3.承德郎三十五世祖宗器公遺像(三十五世祖黃鼎畫像),宣紙,立軸,裱件長285 cm,寬142 cm。
4.安人三十五世徐氏祖妣遺像(黃鼎夫人徐氏畫像),宣紙,立軸,裱件長277 cm,寬144 cm。
5.跨馬遊宮圖,絹本,立軸,裱件長160 cm,寬158 cm。描繪和記述三十六祖黃縉中進士后跨馬游北京皇宮情景。
6.攀轅臥轍圖,絹本,立軸,裱件長195 cm,寬130 cm。
2 黃氏宗譜中主要人物
黃仲英,黃氏三十一世祖,元末年從江蘇省盱眙縣遷往河南新密,也被稱作新密黃氏始祖。
黃通理,黃氏三十二世祖,黃仲英次子。“字文中,洪武辛酉(1381年)年十三入邑庠,旋食餼,試補上舍,擢刑部主事。永樂中改泰州州判三年,上計留辦事刑科,擢戶部員外郎,奉使交趾占城,閱五載,晉本部郎中。宣德中,給誥命,賜寶鈔二千貫,擢江西饒州府知府。”[4]“歷經洪武、永樂、洪熙、正統四朝,做官四十余載,清明廉政,曾得到皇帝七道圣旨嘉獎。”省館征集的明代正統本——《河南如堂黃氏宗譜》,就是由他主持修訂校閱。
黃鼎,黃氏三十五世祖,黃通理之曾孫。
黃縉,黃氏三十六世祖,他中進士后任江蘇省金壇縣知縣,在任期間,金壇大旱,黃縉不怕丟官,如實向朝廷反映災情,朝廷及時賑災。他體恤民情,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攀轅臥轍圖描繪他離任時,百姓聚集街道攀轅臥轍,依依不舍的情景。
3 黃氏宗譜的研究價值
該套家譜及畫像,歷史久遠,結構嚴謹,圖紀完整,與密縣縣志有關人物記載一致,與其他支系的黃氏家譜相照應,與密縣境內的世科坊、進士坊、黃氏家祠、黃理墓碑等文物相印證,真實可靠,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其一,檔案研究價值。黃氏明、清、民國三套家譜,均為手寫孤本,是珍貴的紙質檔案文獻。從形成時間上,最早是明代正統時期版本,時間比較久遠;從材料上是手工宣紙,由黃氏族人毛筆書寫;從形式上,由于年代久遠,多次輾轉,保存環境較差,明代宗譜和畫像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從內容上,黃氏由來、變遷、人物、歷史事件、詩詞、畫像、像贊、墓志等比較豐富,具有檔案的原始憑證價值和參考價值。
其二,文物研究價值。與該套家譜一起流傳下來的有黃氏先祖畫像及畫作,均為明代正統年間所作。畫像為真容畫像,畫幅較大,有紙質的、有絹質的,傳統裝裱,為祠堂懸掛祭奠祖先使用。畫作以黃氏祖先為政事跡為題材,手工宣紙,當時書畫家繪畫題文,圖文并茂。可謂珍貴的紙質文物。
其三,藝術研究價值。該家譜收錄了20余幅歷代先祖畫像小影,衣冠整齊華麗,人物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線條豐富細膩,色彩艷麗,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家譜行楷手書,端正大氣,本身就是一部書法作品。據新密籍書法家講,至今新密無人超越;此外家譜中收錄的歷代名人為黃氏書寫的詩、詞、序、志、文、墓志等,對書畫、書法、詩詞等研究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和鑒賞價值。
其四,家譜研究價值。從目前家譜研究來看,清代與民國時期居多,形成于明代早期的家譜較少,該家譜是在新安舊譜基礎上整理續修,年代久遠,代代相連,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從世系圖紀看,沿用了宋代歐陽修式家譜的結構,世代分格,五世一表,記述清晰,用起來方便。黃氏宗譜,為避免重復紊亂,用先儒詠祖先黃香小詩字面,每五世用一字作為支系標注,“冬日衾溫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識,千古一黃香”,非常講究,為家譜研究提供了范本。
其五,史料研究價值。該家譜是一部完整的家族史,記述了黃氏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遷徙,居地變遷,以及該家族中重要人物在政治、歷史、經濟中的地位、事跡、貢獻,比如記述了黃香、黃瓊、黃琬、黃通理、黃縉,在各自任上主持一方,做出的突出貢獻,記載了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東晉蘇峻叛亂、唐代黃巢起義,通過書、圖、志、表、畫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來,從微觀層面上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豐富了歷史文獻,對歷史研究、人物研究、方志研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其六,文獻修復研究價值。黃氏宗譜及畫像由于內在原因、外在原因、人為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宗譜紙張老化、酸化、破損、殘缺、折痕;畫心殘缺、斷裂、污漬、水漬、酸化、老化、褪色、剝落、返鉛、原裝裱材料殘破及脫落等,處于瀕危狀態。如何進行科學施救,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在文獻的制成材料、書畫材料分析,在去酸、加固、揭裱、修復的技術方法,以及對巨幅文獻搶救修復的組織管理上均有研究價值。
家譜是珍藏在民間的歷史文化。學術大師梁啟超說:“我國鄉村家家有譜,實可謂史學瑰寶,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也。”黃氏宗譜的征集,使“傳家寶”變為“國寶”,后續的搶救、開發和利用,也將帶動家譜文化走出家族,走向社會,進一步地傳承發揚與光大。
參考文獻:
[1]河南與中華姓氏起源http://www.zhxsw.org/newshow.asp?id=1884.
[2]河南省檔案館指南[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3]黃氏宗譜考略,中華黃氏網.
[4]黃通理傳.密縣志[M].鄭州:中國古籍出版社,649.
作者單位:河南省檔案局
來稿日期: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