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
?
回龍隧道工程地質評價分析
陳偉華/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
【摘 要】在詳盡的野外地質和工程勘查的基礎上,分析回龍隧道的基礎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探討不利地質現象對隧道工程的影響。依據實地情況,分別對隧道洞口和兩側邊坡的穩定進行評估,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隧道;鉆探;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評價
回龍隧道位于重慶市西北部梁平縣境內,為單洞隧道,設計隧道洞寬3.65m,高2.40m,屬礦山長隧道。
前期已進行工程地質勘測工作,包括地質、鉆探、測量、物探等專業技術人員對現場進行了踏勘及地面調繪等。外業深孔工作由XY-200型鉆機(1臺套)和XY-150型鉆機(2臺套)施工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1。
表1 主要實物工作量統計表
2.1地形地貌
工作區最高點標高為719.7m,山體受構造和地層影響,山脊、溝谷走向與構造形跡一致,為東南向。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不強烈,溝谷多成“U”字型淺谷,溝谷兩側地形較陡,斜坡坡度一般在35°以上,局部呈陡崖狀。區內地貌屬低中山地貌,以構造作用為主,具有強烈的剝蝕作用,按構造形式分類為褶皺山。
隧道穿越區為碳酸鹽巖及砂泥巖地層,進洞口位于山坡坡腳處,自然邊坡斜坡坡向約315°,坡腳下緩上陡,間有緩坡平臺。洞身段發育沖溝,呈“U”字形,底部寬緩,兩翼坡度25~40°,底部橫坡5~15°,切割深度約5~10m,縱坡差異大,上陡往下逐步變緩。
2.2氣象水文
工作區氣候屬于四川盆地暖濕亞熱帶氣候,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多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低氣溫-6.6℃,極端最高氣溫40.10℃,年無霜期340~350d。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4~9月,多大雨或暴雨,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5%。多年平均降雨量1246.6mm。
2.3地層構造
據區域地質資料及鉆孔揭露,隧址區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層、侏羅系珍珠沖組和自流井組、三疊系雷口波組和須家河組,各層巖性由老至新為:(1)三疊系雷口波組,灰色頁巖夾泥質灰巖。頁巖分布于隧道進口段,泥質灰巖分布于隧道進口段、洞身段,對隧道影響大。頁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18.70m;泥質灰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38.80m。(2)三疊系須家河組,灰白色石英砂巖,長石亞巖屑砂巖夾頁巖,局部夾煤線。石英砂巖及頁巖分布于隧道洞身段,長石亞巖屑砂巖分布于隧道進口段、洞身段,對隧道影響大。石英砂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60.80m,長石亞巖屑砂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16.30m,頁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44.20m。(3)侏羅系珍珠沖組,深灰色頁巖夾砂巖。分布于隧道洞身段及出口段,對隧道影響大。砂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12.6m。(4)侏羅系自流井組,深灰色頁巖夾泥質灰巖,泥質灰巖層分布于隧道洞身段,對隧道影響大。頁巖鉆孔最大揭露厚度27.0m,未揭穿該層。(5)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粘土,灰、灰黃色,可塑狀,含少量碎石及角礫。分布于調查區地形較為平緩及低洼的山頂平臺、洼地段和緩坡面上及進洞口段。鉆孔揭露最大厚度3.50m。
區域構造單元為揚子準地臺上揚子臺坳重慶陷褶束。坳褶帶由一系列不對稱的背向斜組成,隧址區位于明月峽背斜東側與梁平向斜之間。明月峽背斜位于華鎣穹褶束的南東邊緣,軸線走向北東向,整體軸向N30°E,背斜南東翼傾角50°-80°;北西翼略緩,一般傾角30°-45°。在背斜南東翼則多發育次級褶皺。
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B2—2001圖[1],路段區設計地震基本加速度值為0.05g,抗震設防烈度為小于6度區。
工作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和碳酸鹽巖類管道水,前者主要分布于基巖強風化帶裂隙及中等風化帶構造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進出洞身段含松散巖類孔隙水,多在雨季、洪水期存在,徑流短,排泄快,水量變化大、具短時及季節性。
隧址區泥質灰巖、砂巖為強透水性,頁巖為弱透水性,經地面地質測繪,隧道區基巖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沿地表發育的層間面、構造裂隙向地下滲透,對隧道圍巖地下水的補給有一定影響。對各施工鉆孔進行簡易水文地質觀測,隧址區進出口地段不存在地下水,洞身局部地段具有地下水,隧址區周邊無河流通過。但部分鉆孔觀測而知地下水位較高,且地下水位多處于隧道頂板之上,且場地的2處泉點常年有水流,因此地下水對整個隧道有一定影響。此外,據本次水文地質測繪,隧道區內沖溝段見泉出露,其流量較小,一般在0.40~0.60L/S。
前期資料及本次勘察結果顯示,隧址區未見滑坡、泥石流、危巖和巖溶等不良地質現象,不良地質現象主要包括人類工程活動和潛在巖溶及巖溶水。
4.1人類工程活動
據走訪附近村民得知,解放前隧址區附近有一小型煤窯開采,后期對地下煤層進行開挖,最近一次人類小規模開采,70年代完全關閉。煤礦開采多為零星小量開采,年代久遠的小型無證煤礦,開采標高度和采空范圍不詳。據探測結果,其中一個采煤巷道的走向處于擬建隧址區的鉆孔段下方,因此,在隧道施工前應進一步查明廢棄煤窯的開采標高及踩空范圍等,以防止采空區存在大量蓄水,并隨著隧道開挖而可能帶來突水、塌陷等地質災害。
4.2潛在巖溶及巖溶水
隧道依次穿越地層包括侏羅系新田溝組和自流井組頁巖、砂巖,三疊系須家河組長石巖屑砂巖、砂巖、頁巖夾煤線和雷口波組頁巖、泥質灰巖。經地表調查證實及鉆探資料、物探資料反映,隧道區泥質灰巖段巖溶不發育,中段經壓水證實屬于弱透水性,隧址區附近無地表河流、水系經過,故巖溶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質問題不突出。但隧道施工將破壞原有的水文地質條件,改變原有地下水逕流和排泄條件,造成隧道區地表水漏失,潛在的巖溶及巖溶水可能對后期施工產生較大影響。
5.1進洞口
巖層在隧址區進口段巖層產狀為130°∠67°。存在兩組裂隙,Ⅰ組產狀為220°∠75°,裂隙面微張,張開2.0~4.0mm,裂隙間距1.2~5.0m,延伸5.0~8.0m,裂面較平直,結合程度差,壓扭性裂隙,為硬性結構面。Ⅱ組產狀為270°∠15°,間距4.0~8.8m,延伸2.0~5.0m,閉合,裂面較平直,結合程度差,壓扭性裂隙,為硬性結構面。斜坡表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土,厚0~3.5m,現狀整體穩定,下伏巖性為泥質灰巖、頁巖及長石巖屑砂巖。
進洞口仰坡目前無開裂變形、危巖及崩塌巖堆等現象,現狀穩定。仰坡由粉質粘土和泥質灰巖、頁巖及長石巖屑砂巖組成,為巖土質邊坡。該段邊坡高約8.4m,坡向315°,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土巖接觸面陡,直立切坡土體不穩定,易沿土巖接觸面滑移破壞。據赤平極射投影圖分析(圖1),邊坡與層面傾向相反,為逆向坡,L1與L2與邊坡大角度相切,兩組裂隙面傾向與邊坡傾向呈斜交,對邊坡的穩定性影響較小,邊坡的穩定性受巖體強度控制,直立開挖邊坡欠穩定,易產生掉塊。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2]判定,邊坡巖體類型屬Ⅲ類,邊坡破裂角取60°,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55°。建議清除表層土層后對巖質段釆用錨桿擋墻支擋。
圖1 進洞口赤平極射投影圖
5.2兩側路塹邊坡
按設計標高進行洞口開挖,在隧道進口兩側將形成高度不等的人工邊坡,(1)左側人工邊坡高2~6.0m,形成的邊坡主要由粉質粘土、中風化頁巖、砂巖組成,粉質粘土厚約1.5~2.0m,為巖質邊坡,坡向224°,該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土巖接觸面傾角為10°,直立切坡土體不穩定,易沿土巖內部產生圓弧形滑移破壞。巖層與坡向大角度相切,裂隙L1與邊坡小角度相交,為外傾結構面,若直立切坡,巖塊易沿裂隙L1滑移失穩,形成的邊坡穩定性由L1組裂隙控制,直立開挖邊坡欠穩定。根據《規范》[2]判定,邊坡巖體類型屬Ⅲ類,邊坡破裂角取60°,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55°。(2)右側人工邊坡高2~7.5m,主要由粉質粘土、中風化頁巖、砂巖組成,粉質粘土厚約1.5m,為巖質邊坡,坡向38°,邊坡安全等等級為二級。土巖接觸面陡,直立切坡土體不穩定,易沿土巖接觸面滑移破壞。邊坡內無不利裂隙面,邊坡穩定性由巖體強度控制,直立切坡邊坡基本穩定。根據《規范》[2]判定,邊坡巖體類型屬Ⅲ類,邊坡破裂角取60°;邊坡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55°。建議在兩側邊坡清除表層土層后,對巖質段釆用重力式擋墻支擋。
參考文獻:
[1]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B2-2001.200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2013
作者簡介:1980.2,男,壯族,工程碩士,工程師,從事巖土勘察及地質災害研究,工作單位:四川省德陽市,二八二大隊,6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