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偉
?
又一次站在風口之上的張江
文李偉
從“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到“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再到眼前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對外多多少少折射出了當今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最新動態,以及十八大以來中央對于上海在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中心建設上的排兵布陣。

近日,發改委和科技部關于同意上海以張江地區為核心承載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消息被證實后,作為張江核心園區重要的上市開發主體,張江高科股票在當天的尾盤漲停,報收19.97元。從直觀的數字上可以看出,此舉是市場對于張江高科未來發展所持積極態度的體現。
縱觀張江這幾十年的發展之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線與試驗田,其多次站在了風口之上,被一次次地賦予了新的使命與責任。從“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到“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再到眼前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對外多多少少折射出了當今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最新動態以及“十八大”以來中央對于上海在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中心建設上的排兵布陣。
2015年11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此舉被看作是上海市政府對外所宣示的“雙自聯動”具體執行指南。
何為“雙自聯動”?從字面上來看,它是指“上海自貿區”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從地緣上來看,上海自貿區面積120.7平方公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面積531平方公里,兩大國家戰略有約65平方公里的疊加區域。對于這部分疊加區域而言,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方案》自公布以來,在國家和上海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10項試點事項在穩步推進,有些事項已經形成了階段性成果。如加快推進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試點、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張江關檢聯合服務中心建設等均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背景:
2011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張江高新區建設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前,張江高新區面積531平方公里,22個分園,覆蓋上海16個區縣。2015年,張江高新區營業收入3.59萬億元,出口總額644億美元,凈利潤2013億元,實際上繳稅額2432億元。張江高新區共有企業50000家,國家級研發和創新創業服務機構355家,外資研發機構253家。此外,截至2014年底,張江高新區共有院士159人,中央千人計劃人才586人。截至2015年10月,張江示范區總收入2.9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凈利潤1514.39億元,同比增長5.8%;實繳稅收1297.41億元,同比增長7.4%。預計2015年全年總收入3.5萬億元,凈利潤1850億元,稅收1560億元。

目前,張江高新區面積531平方公里,22個分園,覆蓋上海16個區縣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面向未來發展,我們要看清推動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哪里?隨著要素驅動的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必須有新的動力不斷補充,通過動力轉換實現持續發展,新的動力就是創新驅動。
此外,從近半年以來的一些政策法規中可以發現,國家相關部門對于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張江“雙自聯動”建設陸續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如2015年6月,公安部推出了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12條出入境政策措施”,其已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再如,近期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10項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舉措”,共同助力“雙自聯動”和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其中“試點內外貿稅收征管一體化”、“實施減免稅政策‘清單制’”等試點措施在聚焦政府職能轉變和改善治理能效之外將進一步激發出企業創新發展的原始活力。
“‘雙自聯動’可以理解為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的聯動,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與創新轉型的聯動。”沈曉明同時指出,“它不是簡單的物理聯動,而是要形成投資貿易便利與科技創新功能的深度疊加與有機融合,從而產生‘1+1遠大于2’的化學反應。”
據記者了解,“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其目的是為解決上海在科技創新、研發能力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欠缺。上海想要建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勢必需要充足的后備能量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作為支持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重要引擎之一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終于在2016年從紙上走入了現實。
根據批復,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將會在以下四個方面開展重點工作: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設施建設與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網絡;探索實施重大科技設施組織管理新體制。從去年12月發布的《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中可以看到—以五年為界,循序推進張江空間優化調整、產業功能布局、科技人才培育等工作,抓住“一帶一路”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契機,逐步搭建出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框架。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需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需要前瞻、前沿的科技研發、應用與轉化,中央在滬科研單位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面向未來發展,我們要看清推動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哪里。隨著要素驅動的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必須有新的動力不斷補充,通過動力轉換實現持續發展,新的動力就是創新驅動。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突破口和載體。要在上海光源、蛋白質科學設施等重大項目基礎上,積極爭取新一批國家大科學設施、大科學計劃落戶上海;依托包括“國家隊”、“地方隊”、“海外隊”在內的各類中外優秀科研機構,合力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要以應用為導向,使最新科技和前沿技術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不斷滲入市場,推動產業發展,堅定不移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實施人才驅動戰略,除了現有的“千人計劃”之外,要繼續求賢若渴地為各類人才在滬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氛圍。
張江作為改革創新的前沿與陣地,歷經20多年的開發與建設,現如今該地區集聚了大批的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創業人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張江的創業人員達10萬人、從業人員達32萬人。而如何從最大程度上使其產生化學反應,激發出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這對張江來說則是一個且行且思考的問題。其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更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舉措和核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