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摘 要】如今,我國的傳播業以商業化運作為導向,傳播媒介在日益進步、推陳出新。傳播媒介的技術、規模、數量也在不斷壯大。藝術院校大學生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特殊群體,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他們在個性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加之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大多追求獨特的個性發展,在學習中帶有片面的傾向,因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來自外部環境和客觀事物的多方面影響。藝術院校大學生作為傳播媒介傳遞新生事物的受眾、接納者,對媒介傳播的大量未經“綠化”“過濾”的龐雜信息,自身“免疫力”顯得比較低下,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因而,傳播媒介的雙面性給當前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沖擊。
【關鍵詞】傳播媒介;藝術院校大學生;侵入;弊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01-02
傳播媒介作為文化傳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推進我國先進文化建設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如今,傳播媒介普遍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電視電影、報刊雜志、網絡手機、廣播媒體等。21世紀,整個社會正處于時代的大轉型、大改革時期,迅速發展的科技技術、不斷涌入的外來文化、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正在不斷革新,它們逐步深入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著、依賴著傳播媒介帶來的巨大福祉。如今,傳播媒介在為社會環境帶來積極、深刻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即人們生存和活動范圍內的物質和精神層次,都被傳播媒介大幅度地侵入,如今,傳播媒介從傳播方式到傳播內容都以受眾最樂于接受的娛樂元素入手。面對大量紛亂的“泛濫”信息,藝術學院大學生往往缺乏全面深刻的思想高度和鑒別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內容的熏染,容易在判斷事物的真實本質時出現偏差,因而給社會、家庭、學?!叭摺钡慕逃龓砹硕嘀氐膯栴}和挑戰。
一、電視、電影及附屬產品呈現“泛濫”的態勢
2015年4月,《海峽都市電子報》報道了“文化部動漫黑名單曝光事件”,文化部和廣電總局近日整治動漫行動,近200多部動漫電視作品被嚴格查處。其中,熱播劇《東京食尸鬼》《進擊的巨人》《暗殺教室》等作品都遭到禁播,有關圖書、雜志已作下架處理①;2013年,《南海網》評論,于正版《笑傲江湖》一經上演,便遭到觀眾們的紛紛吐糟,劇中令狐沖與岳靈珊、任盈盈、東方不敗等角色人物展開多角戀情,將金庸作品改寫成女人戲、愛情戲,令人大跌眼鏡。劇中,令狐沖的愛恨糾葛將此劇徹底顛覆了;2013年11月,《人民日報》評論道:“《隋唐英雄》,在編劇天馬行空的構想下,李世民不僅比歷史記載早出生了十多年,陳后主也早死了六年”②;2008年,電影《蘋果》遭廣電總局封殺,因該劇情出現的激情、赤裸場景太多;2007年,重慶衛視播出《第一次心動》欄目,由于評委言行失態、內容庸俗低級被停播;2006年,日本上演了一部電影作品《死亡筆記》。該電影集冒險、犯罪于一體,講述關于日本中學生的極惡思想和恐怖游戲規則的靈異事件。2007年,該電影在中國上映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浪網便刊登出一條消息:“在沈陽的一些中學生當中,流行著一種叫‘死亡筆記的筆記本,翻開筆記本,赫然印著這樣這樣令人震驚的話:‘你也可以先寫上死因,然后在后面寫上名字,此人將在40秒死去……”③
據有關數據顯示,上述這類電視節目以及相關產業受到約占80%的17-22歲的藝術專業大學生追捧。大量低俗的電視、電影節目對藝術專業大學生這一受眾群體“放肆”入侵,特別是反映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無疑會使藝術專業大學生從中獲取不良信息,造成對歷史混淆不清、善惡分辨偏激的情況。有些編劇隨意篡改劇情,將歷史劇變成女人戲、宮廷爭斗戲,傳播大量低俗的內容。這類娛樂性的節目占據了超高的收視率,很多藝術專業的大學生甚至用“共鳴”“迷醉”等字眼來形容迷戀的程度。繼而,電視也帶來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關雜志、圖書、漫畫、海報、光碟等的內容極其低俗、負面,甚至暴力,對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極其不利,導致他們對中國傳統禮儀、道德的淡薄和無知,對西方自我主義中心價值觀、倡導個性解放的意識形態的盲目跟從,極容易導致社會丑惡現象的滋生。這些傳播媒介中不可忽視的公害對藝術專業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阻礙,它所引發的種種后果將會給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身心成長帶來各種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網絡、手機媒體的環境安全失于監控和防范
截止2013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56億,占整體網民的41.5%,占青少年總體的71.8%。根據2014年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6月,我國網民手機上網使用率達83.4%,手機網民數量2014規模已達5.27億。分析稱,社交類應用更新迅速④。據搜狐新聞的報道,2006年,我國因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已經超過1000萬人,目前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地“壯大”著。手機是青少年上網的主要終端,截止2013年底,青少年網民使用手機占有率為86.3%,高出整體網民中手機上網比例5.3個百分點,而且青少年用手機上網的熱度仍會持續升溫。截止2013年12月,青少年手機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21億⑤。
2015年9月,據某公司向警方舉報,由該公司提供服務器服務的15家政府網站被侵入,政府信息發布受到很大影響。警方調查發現,某高校一名大三學生小君有重大作案嫌疑。經審訊,小君交代了作案動機和過程。原來,小君因失戀,便想報復社會泄憤,但生性膽小的他不敢采取暴力方式,就想到了做網絡“黑客”。于是,他用自己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專門找到掛靠政府網站較多的服務器,通過ADSL撥號上網的方式,非法侵入服務器,破壞政府網站;2015年4月,據“新浪游戲網”報道,四名大學生因沉迷于網絡游戲,在網吧結識后成立了幫會“弒魂會”,購買砍刀、鋼管等作案工具,暴力搶劫清早上學的學生⑥;紹興市警務于2011年提供了一條信息:“網絡游戲詐騙新型犯罪活動,犯罪分子利用網絡游戲裝備升級、交易裝備等為幌子實施詐騙”。2015年4月,一條微博在藝術院校大學生之間瘋傳,內容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22歲讀美術學專業的女大學生莫尼卡-羅斯沃爾德(Monika Rostvold)“全裸”坐在學校圖書館臺階上,自稱是“行為藝術”,顯示“自己的身體不是性交對象”。
據上述數據資料可見,隨著互聯網、移動網絡等新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在網絡空間和虛擬世界中,大學生所占有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藝術院校同樣受到積極或不良的影響。新的傳播媒介是一把不可避免的“雙刃劍”,這對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同樣也造成影響。而且,新的傳播媒介還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在不良信息的散布、交流對象上的虛擬方面加大了相關部門的打擊難度,這些傳播媒介的隱蔽漏洞導致了大學生在網絡信息安全方面失去“保護”,網絡和手機具有傳播的便捷性,很多大學生成為了“屏幕奴隸”,對網絡和手機產生過分的依賴,從而導致一部分沉迷于網絡和手機的大學生精神空虛、行為失范,甚至小小年紀就參與“黃賭毒”,不惜走上犯罪道路,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報刊、雜志等傳統媒介仍然遭到“質疑”
依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8-49周歲人群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者中,18-29周歲的人群占45.1%,30-39周歲人群占29.1%,40-49周歲人群占18.4%,50周歲及以上人群占7.4%??梢姡M行數字化閱讀的讀者群主要是青年人,而且根據學歷特征來看,更多的是未成年人⑦。大學生接受教育、增加知識、拓寬視野的一個傳統渠道便是閱讀書籍、報刊和雜志,即所謂的“博覽群書”。傳統的閱讀方式比起新型的以數字化為核心的網絡、手機、平板電腦等閱讀方式要顯得笨拙、不便許多。根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出版專門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國家給予扶持。
一些娛樂性的雜志、報刊以過分地挖掘明星、公眾人物的私生活,以“狗仔隊”偷拍、偷窺這類人群的隱私為噱頭,謀取高額回報,造成了未成年人瘋狂地追星、極度崇拜偶像的錯誤人生觀。藝術院校大學生模仿、評論、崇拜他們心中所謂的“偶像”,甚至對明星的喜好、生日以及一切生活了解得十分透徹,更有甚者,對“偶像”的不良之處也趨之若鶩,活在自認為是的非主流觀念中。此外,廣告在雜志、報刊中的置入也容易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讀者》中置入一則減肥產品的廣告,或是在報刊中置入誘惑力極大的中獎消息、假冒偽劣商品的廣告等。傳統的傳播媒介帶來的不利影響,會導致藝術院校大學生的信仰觀念缺失,對于學者專家、政治人物、歷史英雄等人物的認識弱化,將會導致正能量的公信力減弱,很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楊丞琳”,不知道“中國抗戰多少年”,這是時代的悲哀。假冒偽劣的產品、虛假的消息報道會滋生未成人產生欺騙、欺詐的現象出現,這對藝術院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是極其有害的。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央第一次直接對未成年人工作下發的文件。2014年2月19日,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視訊會議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可見,近年來國家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直接、現實的意義。在傳播媒介的強勢介入下,當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觀念背道而馳的時候,國家又將如何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讓藝術院校大學生成長在一片無“霧霾”的環境中,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社會、學校、家庭這“三者”的又一艱巨課題。
參考文獻:
[1]高傳勇.大眾傳媒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J].青年探索,2004(5).
[2]趙文.略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3]廖志鵬.廖新梅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控制模式[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任秋菊.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對中學生的消極影響及應對措施[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四川音樂學院院級課題,課題名稱“傳播媒介對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弊端”(項目編號:CY201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