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軍
【摘 要】縱觀明朝政治態勢的發展,在極度高壓政策的統治下,君主極權專制的畸形產物——宦官群體,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并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皇帝的廢立,后妃的冊封,皇儲的擇承,甚至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國政都要由宦官參與和決策,本文從明朝君主專制體制下分析產生宦官干政的原因和對后繼王朝的流弊。
【關鍵詞】封建;宦官;干政;原因;流弊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57-02
宦官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宮廷中專供皇帝役使,或者在京城中為王公貴族、郡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始,則全為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稱寺人、太監、公公、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中涓、中貴人、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商代在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樣,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的情況,《周禮》中記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表明西周已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之間的勢力此起彼伏,矛盾激化、斗爭激烈,被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唐代從市舶宦官等職的設置開始,宦官開始涉足宮廷禁衛機構,但無權干涉外廷,還不能構成對全國的影響。自明代開始,宦官專權發展到頂峰,自成祖開始,宦官被重用,勢力影響擴展至全國,被后世史學家稱為“最大太監帝國”。明代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宦官干政最為嚴重的時期,所形成的流弊影響了后繼王朝。
一、封建君主專制體制下宦官干政的原因
(一)宦官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是宦官干政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明代官僚機構的龐大是造成閹人存在的必然性,從太祖璋皇帝開始,為了維護皇權的高度專制,廢除丞相,集大權于一身,每天處理繁雜的政務,在缺少賢臣輔政的同時,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政大事都交由貼身的閹人處理,宦官便有機可乘,假借皇帝的名義干政,各事務衙門行政長官平時很難面圣,也只能俯首聽命于權宦。由于其勢力龐大,涉及到朝廷的各衙門,國家政權處于紊亂狀態。人治和家天下的政治體制,也為閹人干政提供了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宦官群體是一個畸形群體,不是正常的男性,是由于種種原因和曲折的身世、背景,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閹割變成不男不女的中性人。生理上的陰陽失調,造就了性格、心理的極度變態和自卑。生理上有缺陷,又無生育能力,被稱為“絕后”之人。就閹人本身而論,沒有任何顧忌之處,但在進入處處充滿權力爭斗和陷阱的宮廷后,一不小心就會被卷入宮廷斗爭中而性命難保,因此在這種充滿壓力和壓抑的雙重氛圍中,閹人作為宮廷中最底層的奴才,生活得戰戰兢兢,人人自危。對比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窮奢極欲,其內心潛藏的對名利的渴求和貪欲也更勝于常人。
(二)皇帝極權專制是宦官干政的根本原因
明朝建立初期,太祖璋皇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開創大明基業,以萬代傳世,誅殺了一批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權臣,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和中書省,中央設六部以代中書省之權,行政、軍事、司法三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往日丞相所承擔的工作量都加在皇帝一人身上,日理萬機。據《明史·職官志》載:洪武十七年鑄鐵牌,以防止宦官專政。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敝糜趯m門中。又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這充分說明,朱元璋的態度明確,嚴禁太監干政,禁止內官與外廷的交往和利益勾結。據《明史·宦官傳》記載:“有內侍以久事內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還鄉,終身不齒?!痹谶@種極端反對宦官專政的態勢下,宦官專政的現象還是在明成祖即位后初見端倪,這進一步說明了宦官專政存在于缺乏法治監督的情況下,君主的權力無法抑制,不得不任用內監,為其專政埋下了禍根。
(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的需要是宦官干政的關鍵原因
明成祖朱棣在未繼大統,身為燕王時,就任用中官,委以權力和重任,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1403年),破宮入南京,歷時四年,成祖繼位。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就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太監“狗兒”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獲得了南京城的布防、設置等大量的軍事情報。朱棣的貼身太監鄭和、候顯也為伐南京立下功勞。此后又在其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太監里應外合,取得了軍事勝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后,也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睹魇贰ば谭ㄖ尽份d:“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故即位后專倚宦官,立東廠于東安門北,令劈昵者提督之?!痹诔勺鎶Z位過程中,宦官的表現讓成祖對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場,“以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樂初,成祖以“耀兵域外,尋跡建文”為目的,派宦官鄭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至此宦官有了出使的權力。太監馬靖奉命鎮守甘肅,宦官有了分鎮的權力。明成祖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授宦官以權柄,宦官為迎合帝意以撈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也甘心為其賣力,一筆交易,成就了各自所需,何樂而不為。
二、明代宦官干政的流弊
權閹層出不窮,他們極盡禍國殃民之能事,導致“明朝無善政”,以正統、成化、正德、天啟四朝出現的權閹為例一一說明。王振,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崩逝,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傅去世,閣臣和宦官的勢力此消彼長,天平砝碼傾向閹黨一邊,權閹王振脫穎而出,逐漸執掌“批紅”之權,成為秉筆、掌印太監,跋扈不可制,他殘害忠良,罄竹難書。汪直,成化年間,憲宗獨寵貴妃萬氏,不理朝政,汪直依仗萬貴妃的權勢,提督西廠橫行各地,其作惡之事比起王振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德年間,出現的權閹劉瑾更是奇葩一個,他被稱為“八虎”首魁,又稱“立地皇帝”。其黨羽布滿廷堂,內閣中竟有三人出自其門下,如內閣大學士焦芳、吏部尚書張彩為其走狗,唯命是聽,俯首稱臣。宦官的勢力在天啟朝達到了頂峰,權閹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他權傾朝野,死黨遍置內閣六部,地方督撫、文武百官迫于其權勢,從各地為其廣建生祠、焚香膜拜,假傳圣旨、代天子行權,魏忠賢專權七年,將明朝閹黨擅權推向頂峰,加劇了明朝政治的腐敗和社會的危機。趙翼據《明史》統計:“自成化至天啟,一百六十七年,其間廷訪大臣,不過弘治之末數年,其余皆簾遠堂高,君門萬里。”清代承襲明制,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于內務府。鑒于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鹿賹U鞅?,使得清初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了較好的貫徹??v有清末慈禧太后的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但相比明代宦官的專權已略為收斂。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職官志(卷七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張廷玉.明史·宦官傳(卷三百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張廷玉.明史(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4]趙翼.陔余從考[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宦官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宮廷中專供皇帝役使,或者在京城中為王公貴族、郡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始,則全為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稱寺人、太監、公公、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中涓、中貴人、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商代在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樣,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的情況,《周禮》中記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表明西周已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之間的勢力此起彼伏,矛盾激化、斗爭激烈,被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唐代從市舶宦官等職的設置開始,宦官開始涉足宮廷禁衛機構,但無權干涉外廷,還不能構成對全國的影響。自明代開始,宦官專權發展到頂峰,自成祖開始,宦官被重用,勢力影響擴展至全國,被后世史學家稱為“最大太監帝國”。明代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宦官干政最為嚴重的時期,所形成的流弊影響了后繼王朝。
一、封建君主專制體制下宦官干政的原因
(一)宦官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是宦官干政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明代官僚機構的龐大是造成閹人存在的必然性,從太祖璋皇帝開始,為了維護皇權的高度專制,廢除丞相,集大權于一身,每天處理繁雜的政務,在缺少賢臣輔政的同時,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政大事都交由貼身的閹人處理,宦官便有機可乘,假借皇帝的名義干政,各事務衙門行政長官平時很難面圣,也只能俯首聽命于權宦。由于其勢力龐大,涉及到朝廷的各衙門,國家政權處于紊亂狀態。人治和家天下的政治體制,也為閹人干政提供了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宦官群體是一個畸形群體,不是正常的男性,是由于種種原因和曲折的身世、背景,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閹割變成不男不女的中性人。生理上的陰陽失調,造就了性格、心理的極度變態和自卑。生理上有缺陷,又無生育能力,被稱為“絕后”之人。就閹人本身而論,沒有任何顧忌之處,但在進入處處充滿權力爭斗和陷阱的宮廷后,一不小心就會被卷入宮廷斗爭中而性命難保,因此在這種充滿壓力和壓抑的雙重氛圍中,閹人作為宮廷中最底層的奴才,生活得戰戰兢兢,人人自危。對比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窮奢極欲,其內心潛藏的對名利的渴求和貪欲也更勝于常人。
(二)皇帝極權專制是宦官干政的根本原因
明朝建立初期,太祖璋皇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開創大明基業,以萬代傳世,誅殺了一批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權臣,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和中書省,中央設六部以代中書省之權,行政、軍事、司法三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往日丞相所承擔的工作量都加在皇帝一人身上,日理萬機。據《明史·職官志》載:洪武十七年鑄鐵牌,以防止宦官專政。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敝糜趯m門中。又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這充分說明,朱元璋的態度明確,嚴禁太監干政,禁止內官與外廷的交往和利益勾結。據《明史·宦官傳》記載:“有內侍以久事內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還鄉,終身不齒?!痹谶@種極端反對宦官專政的態勢下,宦官專政的現象還是在明成祖即位后初見端倪,這進一步說明了宦官專政存在于缺乏法治監督的情況下,君主的權力無法抑制,不得不任用內監,為其專政埋下了禍根。
(三)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的需要是宦官干政的關鍵原因
明成祖朱棣在未繼大統,身為燕王時,就任用中官,委以權力和重任,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1403年),破宮入南京,歷時四年,成祖繼位。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就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太監“狗兒”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獲得了南京城的布防、設置等大量的軍事情報。朱棣的貼身太監鄭和、候顯也為伐南京立下功勞。此后又在其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太監里應外合,取得了軍事勝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后,也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明史·刑法志》載:“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故即位后專倚宦官,立東廠于東安門北,令劈昵者提督之?!痹诔勺鎶Z位過程中,宦官的表現讓成祖對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場,“以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樂初,成祖以“耀兵域外,尋跡建文”為目的,派宦官鄭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至此宦官有了出使的權力。太監馬靖奉命鎮守甘肅,宦官有了分鎮的權力。明成祖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授宦官以權柄,宦官為迎合帝意以撈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也甘心為其賣力,一筆交易,成就了各自所需,何樂而不為。
二、明代宦官干政的流弊
權閹層出不窮,他們極盡禍國殃民之能事,導致“明朝無善政”,以正統、成化、正德、天啟四朝出現的權閹為例一一說明。王振,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崩逝,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傅去世,閣臣和宦官的勢力此消彼長,天平砝碼傾向閹黨一邊,權閹王振脫穎而出,逐漸執掌“批紅”之權,成為秉筆、掌印太監,跋扈不可制,他殘害忠良,罄竹難書。汪直,成化年間,憲宗獨寵貴妃萬氏,不理朝政,汪直依仗萬貴妃的權勢,提督西廠橫行各地,其作惡之事比起王振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德年間,出現的權閹劉瑾更是奇葩一個,他被稱為“八虎”首魁,又稱“立地皇帝”。其黨羽布滿廷堂,內閣中竟有三人出自其門下,如內閣大學士焦芳、吏部尚書張彩為其走狗,唯命是聽,俯首稱臣。宦官的勢力在天啟朝達到了頂峰,權閹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他權傾朝野,死黨遍置內閣六部,地方督撫、文武百官迫于其權勢,從各地為其廣建生祠、焚香膜拜,假傳圣旨、代天子行權,魏忠賢專權七年,將明朝閹黨擅權推向頂峰,加劇了明朝政治的腐敗和社會的危機。趙翼據《明史》統計:“自成化至天啟,一百六十七年,其間廷訪大臣,不過弘治之末數年,其余皆簾遠堂高,君門萬里?!鼻宕幸u明制,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于內務府。鑒于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宦官專政之流弊,使得清初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了較好的貫徹??v有清末慈禧太后的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但相比明代宦官的專權已略為收斂。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職官志(卷七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張廷玉.明史·宦官傳(卷三百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張廷玉.明史(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4]趙翼.陔余從考[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