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照國
【摘 要】流傳于山東泰安的泰山神崇拜是一種多層面的民俗文化現象,本文用民俗學的視野對其進行研究,從特點、文化事項和象征性的角度闡釋其崇拜對象的神化過程、神靈意念、祭祀形式等民俗文化內涵。
【關鍵詞】泰山神;民俗文化;文化事項;象征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60-01
一、泰山神崇拜的特點
中國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類型豐富多樣,可以分為三大類: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山岳崇拜屬于自然崇拜的一種,本文從泰山神崇拜出發,探究古人對于山岳崇拜的本質特征。
山東的泰山神崇拜具有完整的祭祀儀式和特定的活動場所,泰山神崇拜并非官方組織,而是當地民間的自發行為,與宗教迥異,它沒有嚴格的教義和組織,更不強調自我修行,因此,不能用單純的宗教學思想或“封建迷信”思想看待泰山神崇拜。
功利性是泰山神崇拜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百姓崇拜泰山神是出于實用功利性的現實利益訴求,寄希望于神靈,目的是祈福攘災,“有靈必求”和“有應必酬”是民間信仰的普遍心態。馬林諾夫斯基的功能理論認為:“文化最終應滿足個體的需要。”人們期盼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最終目的是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派生出其他需要,泰山神的發展遍布全國。另外,泰山神崇拜的功能性也逐漸由“求神”向“娛神”轉變,使原本的民間信仰愈發具有世俗性的特點。例如:祭祀儀式中宰牲、許愿是人們將賄官的形式用來賄神;鳴鑼開道,打出“肅靜”“回避”的牌面,完全是封建官吏出衙的儀式;泰山神的“翻身”禮儀,也是對民間喪事的照搬。在泰山神之間,人們還生拉了一些準婚姻關系:女神娘娘們大都與男神們結緣。眾女神本是神話及傳說人物,但在民間卻有具體的娘家,每年還要給女神專門尋找一位男性作為夫婿。百姓按照自己的意識和農家的生活方式賦予神人性化的特點,使泰山神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
二、泰山神崇拜的民俗文化事象
山岳崇拜在人類最初的宗教意識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泰山崇拜也不例外。由于自然環境、社會生活和歷史的影響,泰山神崇拜流傳至今已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特點。
追溯泰山神崇拜的歷史脈絡,可更好地把握其發生、演變的過程。泰山神可通過史實、神話等追溯具體的人物原型,體現了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對于泰山神的崇拜演變為對泰山石敢當的崇拜,泰山石敢當可視為一種原始的圖騰崇拜,這是民間信仰的最基本形式和最原初的形態。
泰山崇拜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封禪大典,封禪與巡守制度有淵源關系,是山岳祭祀禮儀中最隆重的盛典。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在秦以前有七十二個帝王曾行封禪之事。
三、泰山神崇拜的象征性意義
在某種意義上,民間信仰中出現的儀式活動是在一定現實秩序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一個象征體系,這個體系中蘊涵的是人們對生產活動的密切關注和對日常生活的長期思考。對于一個農耕民族來說,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活動是他們一切活動的中心,圍繞農業生產活動的思考和想象也就成為他們的主要精神活動,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們關注的問題在民間信仰中多有體現。民間信仰總是和民間社會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是民間生活的—個組成部分。反過來說,民間信仰也是民間生活的一種象征性的表述。
對于大汶口文化陶尊圖像文字的解讀,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分歧,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該文字代表古人將對太陽的崇拜和對天、地(山岳)的崇拜結合在一起,統一進行祭祀。更有一種觀點直接把它與泰山聯系起來,認為它既然是代表一種語義的意符文字,其語義應該與“敬天”的宗教觀念有關,分析該意符文字,共分為三個部分:其上是一個圓圈,形同太陽,喻意上天;中間是人為的燃燒火焰;最下面是“山”的形象體。整個符號可以這樣理解:人們選擇大地上山的最高處,點燃起熊熊燃燒的大火,與太陽光交相互映,從而表達向“上天”的膜拜和祈求,或者要稟告什么,這體現了人們對泰山神的崇拜。
格爾茨解釋人類學認為:文化是從歷史上沿襲下來,體現在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由象征符號體系表達的傳承概念體系,人們可以通過文化達到溝通、延存和發展他們對生活的知識和態度。對泰山神的信仰過程就是人們對生活的感知和情感的象征體系,整個嚴密有序的祭祀過程是人們對社會秩序的觀念表達,通過泰山神崇拜這一外在的儀式主體使人們的情緒、動機合理化、真實化。
四、結語
本文對泰山神崇拜進行民俗學的解讀,揭示了泰山背后的多方面民俗事項和文化內涵,得出了這一崇拜具有濃厚的穩定性和民俗性的特點。民間信仰以其簡易、通俗的特色,吸引著眾多的信眾,對民間社會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崔秀國,吉愛琴.泰岱史跡[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174-175.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3]陳志華.北窗雜記——建筑學術隨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英]奈杰爾·巴利著,何穎怡譯.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