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艷 宋愛華 高 艷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及分析
徐凌艷 宋愛華 高 艷
目的 了解醫院感染現患率、病原微生物檢測情況及抗菌藥物使用狀況。方法 采用現患率調查方法,床旁調查和病例調查相結合,調查本院1天的醫院感染率,病原微生物檢測情況及抗菌藥物使用狀況。結果 調查住院病例833例,發生醫院感染27例,患病率為3.24%;例次感染30例,例次患病率3.60%。感染部位構成:下呼吸道感染21例,占70%;泌尿道感染5例,占16.7%;皮膚及軟組織感染2例,占6.7%;表淺切口感染1例,占3.3%;其他感染1例,占3.3%。使用抗菌藥物例數305例,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6.6%,其中治療用藥229例,占75.1%,預防用藥69例,占22.6%,治療+預防用藥7例,占2.3%。醫院感染共檢出病原菌12株,其中鮑曼不動桿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銅綠 假單胞菌、其他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各1株。結論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有助于了解醫院感染和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分析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為后期有效開展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提供依據。
醫院感染;現患率;抗菌藥物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醫院感染監測的重要手段,可快速全面了解某一時段醫院感染的具體情況及特點,為增強醫護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意識,有效實施醫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提供科學依據[1],桓臺縣人民醫院于2014年8月21日對833例住院患者進行了現患率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調查2014年8月21日0~24時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當日出院,轉科和死亡病例,不包括期間新入院患者。
1.2 調查方法 由醫院感染科人員、各科室醫院感染監控醫生和監控護士組成調查小組,采用床旁調查和查閱病歷相結合的方法,根據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執行,逐一填寫調查表,然后匯總進行統計分析
2.1 現患率 本次應調查住院患者849例,實際調查833例,實查率為98.1%。全院共發現醫院感染27例,患病率為3.24%。例次感染30例次,例次患病率3.60%。見表1。

表1 各科醫院感染現患率(n)
2.2 感染部位構成 下呼吸道感染21例,占70%;泌尿道感染5例,占16.7%;皮膚感染2例,占6.7%;表淺切口感染1例,占3.3%;其他感染1例,占3.3%。見表2。
2.3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使用抗菌藥物例數305例,抗菌藥 物使用率為36.6%,其中治療用藥229例,占75.1%,預防用藥69例,占22.6%,治療+預防用藥7例,占2.3%。一聯抗菌藥物使用216例,占70.8%,二聯抗菌藥物使用83例,占27.2%,三聯抗菌藥物使用6例,占2.0%,四聯抗菌藥物使用0例。見圖1、圖2。

表2 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n)

圖1 抗菌藥物使用目的占比

圖2 抗菌藥物聯用情況
2.4 病原菌檢測情況 醫院感染共檢出病原菌12株,其中鮑曼不動桿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銅綠假單胞菌、其他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各1株。
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額外的經濟損失,也增加了社會負擔。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醫院感染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實時全面了解某一時段的醫院感染情況和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本次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顯示,感染患病率為3.24%,例次患病率為3.60%,低于任南等[3]2001~2005年全國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的結果,也低于本院2012年的現患率4.2%,但高于山東省數據2012年600~899張床,現患率2.81%。本院院感科通過多渠道強化全體醫務人員的院感意識,組織不同崗位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多重耐藥菌監測與控制、重點環節院感防控及手衛生的培訓;定期去科室進行相關檢查,對存在的感染隱患及時予以糾正;在日常監測中通過多次現患率調查努力降低漏報率,動態觀察醫院感染的實際情況。各科室醫院感染現患率相 差較大,醫院感染率居于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血液風濕科。重癥醫學科的患者基礎疾病比較復雜,內環境嚴重紊亂,患者免疫力低,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及吸痰等操作容易導致外源性感染,再加上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容易導致菌群失衡引發內源性感染,因此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率常居各科之首[4-5]。神經外科醫院感染的發生與顱腦外傷患者病情嚴重和侵入性操作較多有關。血液風濕科多為長期反復住院的患者,免疫力低下,血液科患者多進行放(化)療,因此,容易發生病原體的混合感染[6]。
醫院感染部位與病原菌檢測下呼吸道占首位,與相關報道一致[7]。其次為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和表淺切口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與患者抵抗力低下,多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有關,從而增加了感染機會[8-9]。臨床操作中,對留置導尿患者消毒措施不到位、無菌操作不嚴格,均有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本次調查顯示共檢測出病原菌12株,其中鮑曼不動桿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銅綠假單胞菌、其他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各1株,以革蘭陰性菌為主。醫 院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送細菌培養率49.8%。提高病原學送檢意識,根據試驗結果合理規范應用抗菌藥物,將有助于有效控制醫院感染。
抗菌藥物使用調查結果顯示抗菌藥物總使用率為36.6%,低于山東省數據2012年600~899張床,抗菌藥物使用率38.46%。其中治療用藥占75.1%,高于山東省數據2012年600~899張床治療性抗菌藥物使用率20.88%。預防用藥占22.6%,高于山東省數據2012年600~899張床,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率13.93%。抗菌藥物使用以一聯和二聯為主。此次調查表明抗菌藥物使用仍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憑經驗用藥等。不合理用藥不僅易造成醫院感染,延長住院時間,加重患者負擔,更是造成耐藥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對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進行監管,嚴格根據適應證規范用藥,降低預防用藥率和縮短預防用藥時間。
通過此次現患率調查,了解了本院醫院感染以及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并發現了日常監測中存在的問題,為后期有效開展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提供了有力依據。現患率調查節省時間、監測比較準確,可以針對總體流行趨勢評價醫院感染管理效果,有助于有效實施醫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
[1] 劉振聲,金大鵬,陳增輝.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9:26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320.
[3] 任南,文細毛,吳安華,等.全國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結果的變化趨勢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7,6(1):16-18.
[4] 宋莉.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5,36(4):457-459.
[5] 李若潔,楊錫瑤,惠錦林,等.綜合性ICU醫院感染目標監測研究分析[J].安徽醫藥,2015,19(7):1298-1301.
[6] 李六億,劉玉樹.醫院感染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27.
[7] 陳緒池,莫麗珍.重癥監護病房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調查綜合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2):3704-3705.
[8] 劉亮寶,黃春蓉,朱華云,等.2010年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0):1996-1998.
[9] 文細毛,任南,吳安華,等.全國醫院感染監測網2012年綜合ICU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監測報告[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8):458-462.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situation and the status of the antibacterial drug use. Methods The prevalence rat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nspection and the use of the antibacterial drug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s of prevalence rat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bedside examination and medical record review. Results 833 patients were surveyed. 27 patients developed infection and prevalenc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3.24%. 30 cases infected and the case rate was 3.60%.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was the main si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70%), followed by urinary system (16.7%), skin (6.7%), super fi cial wound (3.3%) and other infection (3.3%). Antimicrobial usage rate was 36.6%, 22.6% of which were for prophylactic use, 2.3% fo r both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use, and 75.1% for therapeutic use. 12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4 strains of baumannii acinetobacter, 4 strains of pneumonia klebsiella, 1 strai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 strain of other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1 strain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and 1 strain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Conclusion Prevalenc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vestigation contribute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analyze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 which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hospital infection examina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alence rate; Antibacterial drug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03
山東 256400 桓臺縣人民醫院院感科 (徐凌艷 宋愛華) 桓臺縣人民醫院手術室(高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