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驥
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在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中的效果
周 驥
目的 探討分析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的效果。方法 選取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20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04例。對試驗組患者行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對對照組患者則行常規手術進行治療,并對2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及機體功能恢復時間等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在住院天數、術中天數及機體功能恢復時間及對應的不良反應發生方面,試驗組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本研究發現,對于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在治療時用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效果顯著,能有效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應當推薦使用。
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尿管切開取石術;后腹腔鏡
作為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會繼發慢性黏膜炎,導致患者輸尿管壁水腫,損傷到患側的腎功能,對于患者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基于患者存在嵌頓性結石體積較大的現狀,會導致其輸尿管壁會發生粘連,這使得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法療效并不顯著,基于此,在選取的208例患者中有104例運用了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其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8例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其中男116例,女92例,患者平均年齡(42.0±5.8)歲,平均結石直徑(15.0±1.2)mm,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04例。實驗組男60例,女44例,年齡32~59歲,結石直徑9.5~17.2 mm,年齡(43.1±6.2)歲,平均結石直徑(14.8±1.8)mm,對照組男56例,女48例,年齡35~62歲,結石直徑9.3~17.2 mm,年齡(41.9±7.7)歲,平均結石直徑(15.6±2.0)mm。2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104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的開放性手術治療:(1)先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接下來在患者腰背部直接做切口;(2)進入患側的后腹膜腔,并對患者輸尿管中結石的具體位置進行了解,對患者結石附近的輸尿管進行固定,繼而將其結石取出,針對有輸尿管息肉的患者,應當及時一并切除息肉;(3)對于輸尿管的縫合應當用5-0可吸收縫合線縫合,最后應留置引流管。
對104例試驗組患者,采用了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具體操作如下:(1)讓患者取側臥位,先行全身麻醉,繼而在其腋中線骼嵴、腋后線肋下、腋前線十二肋下做切口;(2)醫師分別將直徑為10 mm、12 mm和5 mm的套管置于上述三個部位的切口中,緊靠患者的背側切開腎周筋膜,接下來于醫師腎下極背側沿腰大肌表面向深面探尋,繼而將患者含有結石的輸尿管的找到,此步驟中應當注意輸尿管中鉗夾時質地較硬、明顯膨出的部分即為含有結石的部位,將其找出;(3)分離輸尿管,并將患者的結石近端用巴赫鉗夾住,通過此方式來預防結石上移,在此基礎上,在結石中上部輸尿管擴張處用腔內尖刀切一長為1.2 cm的切口。并將其中的結石用分離鉗子取出,并在此基礎上放置雙J管;(4)最后即為對切口的縫合,此步驟用4-0可吸收縫合線來進行的,繼而常規留置引流管,完善整個手術過程[1-3]。
1.3 統計學分析 在數據統計分析方面運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及機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相比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的住院天數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機體功能回復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在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和機體功能恢復方面的對比()

表1 2組在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和機體功能恢復方面的對比()
?
2.2 2組患者在術后不良反應方面的對比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1%,而對應的試驗組則為3.8%,相比之下,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2。

表2 術后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當前發展中,作為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病癥,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在對其的治療方面,有常規開放性手術、輸尿管鏡取石法及體外沖擊波碎石法等[4-5],其中運用第一種時手術切口大,對于術后患者的身體康復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其對應的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當前醫學發展中腹腔鏡微創手術諸多優勢,使得其在尿系統疾病的臨床運用有了現實可操作性[6]。
對于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的治療,運用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因為其對應的操作空間大,較好的視野利于醫師進行手術操作,能完善準確地對結石實施定位,利于后續的手術取出操作的進行,更因為存在腹膜的隔離,在實施完手術后,患者不易發生尿漏、輸尿管狹窄及尿路感染等現象,療效更優[7-8]。
本次研究中,對208例患者中的104例患者實施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在住院天數、術中天數及機體功能恢復時間及對應的不良反應發生方面,相比于對照組的患者,試驗組的104患者的情況普遍較優,其住院天數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機體功能的恢復所用的時間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顯示了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在療效方面的優越性,且在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面,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1%,而試驗組則為3.8%,相比之下,顯然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說明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后的安全性更高,使得患者的預后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對其生活質量很好的提高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在治療時用后腹腔鏡尿管切開取石術,效果顯著,能有效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應當推薦使用。
[1] 楊水法,章振保,潘東山,等.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與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6):4361-4363.
[2] 李優,鐘功榮,林峰,等.后腹腔鏡輸尿管上段切開取石術在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中的應用[J].江西醫藥,2015,17(1):40-42.
[3] 楊軼凡,曾俞霖,王細生,等.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63例的臨床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1, 33(6):34-35.
[4] 張輝澤.兩種方法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當代醫學,2013,19(13):79-80.
[5] 朱華平.對52例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患者在腹腔鏡下使用輸尿管切開取石術進行治療的體會[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3):282-283.
[6] 曹宇.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在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中的價值[J].中國醫學工程,2012,20(7):91,93.
[7] 鄭金凱.腹腔鏡治療嵌頓性膽囊結石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 2013,19(34):88-89.
[8] 華樺,繆亮,鄭偉.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54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4):129-13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27
廣西 541001 廣西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周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