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針對性護理體會
李曉娟
目的 探討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針對性護理措施及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6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4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結果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4.3%,與對照組的76.5%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后觀察組的復發率為2.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兒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針對性護理;常規護理
病毒性心肌炎是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1],就是由于心臟被病毒侵襲,導致心實質或間質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改變[2],這些病毒包括流感病毒、ECHO(埃可)、柯薩奇病毒以及脊髓灰質炎等[3],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除了心肌炎,個別患兒可見心包炎和心內膜炎[4]。如果治療護理不當,對心肌造成的損傷將是永久性的,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心力衰竭,患兒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本研究中隨機選取6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兒,采取隨機分組的形式,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現將不同的結果作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共有6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在大慶市紅崗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時間為2012年2月~2015年2月,對全部患兒進行全面檢查,全部符合我國小兒心血管會議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4.2±1.5)歲;病程6~25 d,平均(15.1±2.3)d;其中原發疾病為:上呼吸道感染14例,流行性腮腺炎10例,麻疹3例,腹瀉8例;心肌缺血29例,室性早搏3例,房性早搏3例。對照組有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4.5±1.3)歲;病程7~28 d,平均(16.8±2.5)d;其中原發疾病為:上呼吸道感染12例,流行性腮腺炎11例,麻疹2例,腹瀉9例;心肌缺血27例,室性早搏3例,房性早搏3例,房室傳到阻滯1例。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原發疾病及病程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患者常規護理,例如入院宣教、原發疾病干預、體征監測、對癥護理、用藥指導、預防感染、出院宣教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除了進行常規護理外,再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1)環境護理:將病房的溫度與濕度設置合理,每天開窗通風2次,室內空氣及物品要每天消毒,減少探視,預防交叉感染。(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臨床護理中我們發現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常常缺乏典型性,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對全部患兒實施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嚴格觀察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飽和度及血壓的變化[5]。中、重型的患兒需要將其安置在ICU病房進行全天監護。發現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纖顫、心室纖顫、傳導阻滯等及時向醫生匯報。出現任何異常情況,都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3)呼吸道護理: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時為患兒翻身、拍背,遵醫囑按時霧化吸入或體位引流,對于排痰困難者給予吸痰。(4)臥床休息與活動:過度疲勞是引發患兒病毒性心肌炎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針對急性期的患兒要求必須臥床休息3~4周,以維持各項機能正常運行,促進心臟功能的正常恢復。這個時期的家長也能夠足夠重視,但在恢復期,同樣也要限制活動,等到患兒心影正常、心電圖好轉、病情穩定了,才能逐漸加大活動量,但是活動量不能太大,避免引起患兒疲勞。如果患兒心臟擴大、病情較重,臥床的時間需要6個月,如果病情恢復很慢,就需要延長臥床時間。應將患者安置單間,以保持安靜的環境。(5)用藥護理:由于輸液過快會導致心臟負荷加重,甚至會導致心力衰竭,因此要認真控制輸液的速度,3歲以下患兒滴速維持在4~6滴/min,4~8歲患兒,滴速維持在6~10滴/min,8歲以上患兒,滴速應維持在10~15滴/min,有條件者可使用輸液泵。(6)飲食指導:飲食應營養豐富、維生素豐富、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熱量,注意營養搭配,根據實際病情,為患兒制定科學合理的食譜。一次吃的太飽會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因此不要暴飲暴食,應少食多餐。對于心功能不全的患兒應適當限制食鹽和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盡量保持大便通暢。一旦出現便秘,要采取措施,例如使用開塞露,避免用力排便造成心衰。(7)心理護理: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還不夠完善,加上患兒家長缺乏相關疾病知識,對疾病的預后十分擔心、害怕,這樣也會影響到患兒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首先要做好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將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案及預后如何等這些相關知識耐心地向他們講解,提高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知道在治療過程中怎樣去配合。對于患兒本身,由于身體的不適加上環境的陌生,又遠離熟悉的小伙伴,會感到恐懼、緊張、不安,甚至哭鬧不止,因此護理人員與患兒交流時要面帶微笑、語氣溫柔、態度和藹,為患兒播放一些適合孩子聽的音樂,或者講些小故事,念幾首兒歌,或一起做個游戲等轉移注意力,緩解其不良情緒,特別是抑郁、孤僻的患兒,更要注重心靈的溝通,讓患兒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這樣很容易獲得患兒對自己的信任,增加了患兒的自信,從而增加治療的配合度。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心電圖各個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心電圖各個指標明顯好轉;無效: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趨勢。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6]。
1.4 統計學方法 對全部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5%,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復發率比較 對全部患者隨訪6個月,觀察組有1例復發,復發率為2.9%;對照組有8例復發,復發率為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病毒性心肌炎表現為咽痛、發熱、咳嗽、打噴嚏、流涕、腹痛、嘔吐、胸痛、胸悶、出汗、暈厥以及氣促等[7],嚴重影響著患兒的生長發育,臨床上常采取綜合治療措施。由于患兒年齡的特殊性,活潑好動,必須要強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免出現冠狀動脈血流異常、心律失常等情況,患兒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8]。例如本研究中提到的環境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呼吸道護理、臥床休息與活動、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心理護理等,這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才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針對性的護理是以患兒為中心,綜合每位患兒不同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得到的結果是: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3%,與對照組的76.5%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后觀察組的復發率為2.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兒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孟犁楠.病毒性心肌炎的護理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 9(1):161-162.
[2] 尤立亞,朱雪鳳,于清.127例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4(30):170-171.
[3] 黎春紅,周良斌.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護理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6):789-790.
[4] 劉寶蘭.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2):89-91.
[5] 劉智華.49例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護理探討[J].大家健康,2014, 8(11):188.
[6] 萬良明.人性化護理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應用研究[J].2013,21(2):150-151.
[7] 王巧蓮.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誘因觀察及護理[J].中外醫療, 2014(28):177-179.
[8] 丁逸.人性化護理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應用研究[J].大家健康, 2015,9(13):256-2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61
黑龍江 163511 大慶市紅崗區人民醫院(李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