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普平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
?
《說文解字·羊部》詞命名研究
魯普平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
摘要:選取《說文解字·羊部》中的羊、羍、羭、、羯、、群、等詞,通過據音系聯的音系法,即在不明語根的情況下,不分源流,只將部分同族詞系聯起來,說明這些詞的命名依據。
關鍵詞:說文解字;羊部;詞;命名
詞語命名研究由來已久,漢代劉熙的《釋名》是我國第一部從語音角度探討事物命名由來的典籍。盡管書中牽強附會的內容甚多,但其首創之功不可磨滅。有清以來,語源研究的成果已比較豐富,如程瑤田《果裸轉語記》、王念孫《廣雅疏證》、章太炎《文始》等。今人李海霞先生的《漢語動物命名考釋》更是一部經典之作,書中對《說文解字·羊部》[1]中的羔、羜、、羝、羒、牂等詞已詳明,茲不贅述。本文選取《說文解字·羊部》中的羊、羍、羭、、羯、、群、等詞,通過據音系聯的音系法,即在不明語根的情況下,不分源流,只將部分同族詞系聯起來,以說明這些詞的命名依據。
一、羊
【釋名1】:羊猶洋、牂、陽、煬、央,大也。羊、洋、陽、煬、央在上古均屬于影母陽部字,牂屬于精母陽部字,古音相近[2]。《說文解字注》引薛綜答韋昭云:“羊子初生名大,小名羔,未成羊曰羜,大曰羊。長幼之異名。”[3]洋,《詩經·陳風·衡門》:“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毛傳:“洋洋,廣大也。”牂,《詩經·陳風·東門之楊》:“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毛傳:“牂牂然,盛貌。”《史記·天官書》:“敦牂歲:歲陰在午,星居酉。”司馬貞《索隱》引孫炎曰:“敦,盛;牂,壯也。”陽,《戰國策·秦策一》:“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高誘注:“陰,小;陽,大。”煬,揚雄《甘泉賦》:“北爌幽都,南煬丹厓。”顏師古注:“煬,熱也,言柴燎之光,遠及四表也。”按,遠及四表,大也。央,司馬相如《長門賦》:“撫柱楣以從容兮,覽曲臺之央央。”李善注:“央央,廣貌。”
【釋名2】:咩為羊的叫聲,羊亦得名于其叫聲。如貓、鴨等動物,其命名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其叫聲有關。
二、羍
三、羭
【釋名】:羭猶瑜、瘉、愉,喻,美好也。羭、瑜、瘉、愉、喻上古音同,均屬于余母候部字。羭,《說文解字注·羊部》:“夏羊牡曰羭……《左傳》曰:‘攘公之羭。’杜曰:‘羭,美也。’牝羊美于牡者,故《內則》八珍亦用牂,《歸藏·齊母》亦曰:‘兩壺兩羭。’”瑜,《說文·玉部》:“瑜,瑾瑜,美玉也。”《左傳·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孔穎達疏:“瑾瑜,玉之美名。”《山海經·西山經》:“羭山神也……瘞用百瑜。”郭璞注:“瑜,亦美玉名。”《漢書·禮樂志》:“象載瑜,白集西。”顏師古注:“瑜,美貌也。言此瑞車瑜然色白而出西方也。”瘉,《說文解字注·疒部》:“《釋詁》及《小雅·角弓》,毛傳皆曰:‘瘉,病也。’渾言之謂瘳而尚病也。許則析言之謂雖病而瘳也。”《漢書·高帝紀上》:“漢王疾瘉,西入關,至櫟陽。”顏師古注:“瘉與愈同。愈,差也。”《方言》第三:“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按,病情變好,自然是件美好的事情。愉,《說文解字注·心部》:“愉,薄也……此薄也當作薄樂也。轉寫脫樂字,謂淺薄之樂也。”《詩經·唐風·山有樞》:“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毛傳:“愉,樂也。”喻,《廣雅·釋訓》:“嘔嘔、喻喻……喜也。”按,高興是件美好的事情。


五、羯
【釋名】:羯猶割、犗、截、跀、刈、劊、猗、犍等,割斷也[5]。羯、割、犗、截、跀、刈、劊上古音屬于月部。猗上古音屬于影母歌部,犍上古音屬于見母元部,月、歌、元三母可對轉。羯,《說文·羊部》:“羯,羊羖犗也。”割,《說文解字注·刀部》:“割,剝也……割謂殘破之。《釋言》曰:‘葢割裂也。’”《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鄭玄注:“割,肆解肉也。”孫詒讓正義:“肆解即割裂牲體骨肉之通名。”犗,《說文解字注·牛部》:“犗,騬牛也。馬部曰:‘騬,犗馬也。’謂今之騸馬。”《后漢書·陳忠傳》:“又上除蠶室刑。”唐李賢注:“蠶室,宮刑名也,或云犗刑。”《魏書·術藝傳·晁崇》:“牛果大疫,輿駕所乘巨犗數百頭亦同日斃于路側。”截,《詩經·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師之所。”鄭箋:“就王師而斷之。”《史記·蘇秦列傳》:“韓卒之劍戟……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跀,《說文·足部》:“跀,斷足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跀人足,所跀者守門。”刈,《說文·丿部》:“乂,芟艸也。從丿從乀,相交。刈,乂或從刀。”《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孔穎達疏:“葛既成就,已可采用,后妃于是刈取之。”《楚辭·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王逸注:“刈,獲也。草曰刈,谷曰獲。”劊,《說文·刀部》:“劊,斷也。”《周易·困卦》:“劓刖困于赤紱。”劓刖,陸德明《經典文》云:“京作劓劊。”《鹖冠子·學問》*《鹖冠子》一書自柳宗元到張心澄及《辭海》的作者,莫不認為是偽書。但是伴隨《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出土,唐蘭先生認為《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書里有不見于別書而與《鹖冠子》相合的內容,證實了《鹖冠子》是戰國時著作,證明此書并非偽書,確屬黃老一派道家著作。詳見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一文。(《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不可以劊心體,表術里原,雖淺不窮。”猗,《說文·犬部》:“猗,犗犬也。”段玉裁注:“犬曰猗,如馬曰騬,牛曰犗,羊曰羠,言之不妨通互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狗》:“許氏《說文》云:‘多毛曰尨……去勢曰猗。’”犍,《說文新附·牛部》:“犍,犗牛也。”賈思勰《齊民要術·養豬》:“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后犍。”《北史·蠕蠕傳》:“蠕蠕之人,昔來號為頑嚚,每來抄掠,駕牸牛奔遁,驅犍牛隨之。”
七、群
【釋名】:群猶君、郡、宭、捃、帬,群聚也。群、君、郡、宭、捃、帬都以君為聲符。群,《詩·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詩·小雅·吉日》:“或群或友。”鄭玄箋:“獸三曰群,二曰友。”君,《逸周書·太子晉解》云:“候能成群謂之君。”《荀子·王制篇》:“君者,善群也。群道得,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韓詩外傳》:“君者何也?曰:群也。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詳見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五下“君。群也”條。郡,《說文·邑部》:“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按,無論是周制縣大于郡,還是戰國時期郡大于縣,郡都是聚集地的存在方式之一。宭,《說文·宀部》:“宭,群居也。”《廣韻·文韻》:“宭,群居也。又音君。”捃,《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東觀漢記·范丹傳》:“推鹿車載妻子,捃拾自資。”帬,《說文·巾部》:“帬,繞領也。”段注云:“然則繞領者,圍繞于領。今男子婦人披肩其遺意。劉熙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蓋古名帬。弘農方言曰帔。若常則曰下帬。言帬之在下者。亦集眾幅為之。如帬之集眾幅被身也。”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78.
[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256.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1.
[4]張春霖.中國動物圖譜·魚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16.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481.
[6]劉鈞杰.同源字典再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1.
(責任編校:白麗娟)
A Research into Nouns inYangBuofShuoWenJieZi
LU Pu-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2, China)
Abstract:This author of this paper selects Yang, Da, Yu , Qun and some other nouns from Yang Bu of Shuo Wen Jie Zi,and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se words, based on phonological laws, namely the association of some words of the same class without knowing their origins and roots for explanation of their formation.Key Words: Shuo Wen Jie Zi; Yang Bu; word; naming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3JJD77002)
作者簡介:魯普平(1989-),男,安徽馬鞍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詞匯學、訓詁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49X(2016)02-0089-03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