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郁博 李春媛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對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心房顫動的預防作用
蓋郁博 李春媛
【摘要】目的 探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對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心房顫動的預防作用。方法 選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征得患者同意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貝那普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新發心房顫動率為8%,與對照組的1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壓及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預防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心房顫動效果較好。
【關鍵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高血壓;心房顫動;預防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遼寧大連 116033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目前臨床最為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尤其是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更為高發,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1-2]。因此,針對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降低房顫的發生率,對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就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對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房顫的預防作用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5~75歲,平均(50.5±1.5)歲;病程3個月至1.5年,平均(10.5±1.5)個月。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②無肝腎功能衰竭;③無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過敏史或使用禁忌證。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者;②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③器質性病變者;④既往有室性心律不齊、房性心律不齊史者。征得患者同意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血壓及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壓及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s)
注:1 mmHg=0.133 kPa
血壓(mmHg)超聲心動圖指標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 左心房內徑(mm)舒張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mm)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mm)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mm)左心室質量指數(g/cm2)對照組 50 129±8 79±8 33.2±1.5 10.3±1.2 62±5 46±5 10.7±1.6 122±25研究組 50 127±9 76±8 33.2±1.5 10.3±1.3 61±5 46±5 10.8±1.5 122±24 t值 1.03 1.05 1.01 1.01 1.01 1.02 1.01 1.02 P值 ?。?.05 >0.05 ?。?.05 >0.05 ?。?.05 ?。?.05 ?。?.05 >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德國,批號:20140943)治療,初始劑量每次40 mg,1次/d,依據降壓效果遵醫囑可在20~80 mg調整,單日最大用藥劑量≤80 mg。研究組患者采用貝那普利(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40439)治療,初始推薦劑量每次5 mg,1次/d,維持量可為每天5~10 mg。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新發房顫率、血壓及超聲心動圖指標,其中超聲心動圖指標包括左心房內徑、左心室舒張末期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左心室質量指數。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發房顫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經貝那普利治療,新發房顫4例,新發房顫率為8%;對照組患者經替米沙坦治療,新發房顫5例,新發房顫率為10%,兩組患者新發房顫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44,P>0.05)。
2.2 血壓及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血壓及各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房顫主要是由于心臟竇房結控制功能無法正常運轉,致使心房收縮效果大幅下降,造成心室出現快而不規則的跳動[3]。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由于血壓持續升高,導致其體內的外周血管運行過程中阻力顯著增大,進一步加重了心臟負荷,最終導致心臟結構發生變異,誘發房顫[4-5]。因此,預防房顫的重點是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必須消除或降低高血壓帶來的不良影響[6]。
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主要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7]。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主要是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來阻斷心臟成纖維細胞增生及膠原酶活性下降,從而促使心臟維持在生理循環之中[8]。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是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Ⅱ效應從而降低血壓。此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還具有逆轉左心室肥厚和血管重塑等效應,對于房顫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9]。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均可以起到降低血壓、預防新發房顫的作用,但是何種藥物作用更好目前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因此系統性分析兩者在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治療過程中對新發房顫的預防效果,能夠為臨床更加合理用藥提供準確、科學的依據,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10]。
本研究中,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采用不同方案持續治療6個月后,新發房顫率分別為8%和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且血壓及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替米沙坦、貝那普利均可以實現良好的預防新發房顫的目的,并且患者血壓、心臟功能同樣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對于治療患者疾病及開展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預防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房顫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周宇子,華潞.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奧美沙坦酯的臨床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10(1):26-29.
[2] 周倩儀,馬楷奇,郭意欣,等.天麻鉤藤飲聯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Meta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11(4):206-212.
[3] 李紅.貝那普利聯合美托落爾治療快速房顫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2(5):245-247.
[4] 孫丹,張薇薇,辛乃冰,等.伊貝沙坦、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對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療效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4,14(S2):425-426.
[5] 胡耀中.厄貝沙坦聯合酒石酸美托洛爾片治療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0):40-41.
[6] 袁園.坎地沙坦聯合酒石酸美托洛爾治療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0):57-58.
[7] 宋宏雁,景江新,方志敏,等.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合劑減少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房顫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5(24):137-139.
[8] 申潔.替米沙坦和貝那普利減少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新發房顫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8(19):2089-2091.
[9] 何秉賢.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有何異同?何時可合用?何時不可?[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10(8):709-715.
[10] 萬里燕,崔建,李亮,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預防高血壓患者房顫發生的Meta分析[J].中國藥房,2010,45(42):3987-3990.
Observe th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with new hair the 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Gai Yubo Li Chunyuan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with new hair the 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Select a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May 2015 of 10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s the research object,under the consent of the patients' informed cons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he team all the 50 cases,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telmisartan,team adopting the captopril treatment,to obser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The team new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ate of 8%,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10%,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lood pressure and echocardiography index,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with treatment can obtain ideal new atrial fibrillation prevention effect.
【Key word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Hypertension;Atrial fibrillation;Prevention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