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克,張紹國,鄧家亮,張 闖,許遠清
(廣西華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銅坑礦, 廣西 南丹縣 547205)
?
廣西大廠礦區巴里山深部鋅錫礦體探礦研究
羅光克,張紹國,鄧家亮,張闖,許遠清
(廣西華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銅坑礦,廣西 南丹縣547205)
摘要:保有資源儲量大幅下降是礦山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可持續發展,銅坑礦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深部找礦研究。通過研究,認為大廠斷裂是主要導礦構造,SN 向斷裂構造活動引起了 Sn、Zn等成礦元素的富集,東巖墻與巴里山交匯地段成礦條件優越,圈定了巴里山深部錫鋅多金屬找礦靶區。銅坑礦經過近幾年來坑道和坑內淺鉆工程控制,新增錫鋅多金屬(332+333)礦石資源量62 萬t,探礦工程表明其附近還存在錫鋅礦體,顯示巴里山深部找礦前景較好,應加大探礦力度。
關鍵詞:大廠礦區;深部探礦;鋅錫礦體;斷裂構造
0前言
廣西大廠礦區是世界著名的錫鋅多金屬礦產基地[1],其中巴里礦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廠礦務局的主要生產礦山,以開采淺部的大型裂隙錫礦脈為主,由于資源枯竭,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閉坑,現歸入銅坑礦管轄范圍,因離銅坑礦開采區較遠,一直未開展探礦工作。大規模的資源儲量消耗導致保有儲量不足,生產被動,因此,銅坑礦與廣西大學、昆明理工大學、215地質隊等院校聯合,開展了“廣西大廠礦田構造特征及其控礦作用研究”、 “廣西大廠礦田銅坑礦黑水溝-大樹腳礦段鋅多金屬礦詳查”、“廣西大廠錫鋅銅多金屬成礦及找礦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項目。通過對大廠斷裂、SN向巖墻以及大廠背斜變化特征及其對成礦控制的綜合研究,進一步預測深邊部找礦前景,提出了“長坡—巴里山深部鋅錫礦多金屬找礦靶區”。近幾年來,銅坑礦在巴里山430 m水平實施了大量的探礦工程,在5號~11號勘探線的探礦巷道揭露了礦體,目前正在加密勘探。至今為止,經過刻槽取樣和資源量估算,在該靶區新增鋅錫多金屬礦體(332+333)礦石資源量62萬t。實踐表明,巴里山深部成礦前景好,是錫鋅多金屬找礦的有利區域,在老礦山附近找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礦山地質概況
大廠礦區位于廣西南丹縣境內,屬于右江陸緣裂谷次級盆地[2],巴里山介于大廠銅坑礦與高峰礦之間,有豐富的Sn、Pb、Zn等多種礦產資源。礦區地層巖性主要為淺海相硅質巖—碳酸鹽巖組合[3],構造以NW向褶皺和斷裂為主,即大廠斷裂和長坡背斜,巖漿巖主要為中酸性侵入巖,地表東邊為花崗斑巖(俗稱東巖墻),西邊為閃長玢巖(俗稱西巖墻),在兩個巖墻之間,從上到下產出細脈帶礦體,91號礦體和92號礦體[4]。大廠背斜樞紐在巴里山形成了局部隆起構造,巖層受到拉伸破裂,在巴里山560 m水平以上NE向裂隙錫礦脈發育,但巴里礦閉坑后,由于該區距離銅坑礦生產區較遠,供風供水、開拓及運輸都比較困難,所以雖然做過一些研究工作,但長期以來未能投入探礦工程。
2找礦靶區選擇
2.1成礦信息
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宋慈安等在長坡至巴里山455 m中段開展了物化探工作,近幾年來,廣西大學蔡明海等進行了大廠錫鋅銅多金屬成礦及找礦研究,在455,430 m進行了系統取樣,結果表明,以東巖墻為界,Sn/Sb 比值向兩端降低,說明礦液從巖墻斷裂中上升并向兩側運移,推測 SN 向斷裂為順層硫化物礦液的運移通道,東巖墻以西的NE向斷裂和裂隙為主要容礦構造。結合物化探資料,巴力山一帶普通磁測值處于正異常的部位,磁測值小于118 nT,高精度磁測值ΔT一般9~28 nT,極大值76 nT,異常近于EW向;錫次生暈異常值大于11×10-6,鋅次生暈異常值大于99×10-6;由此可見,多種信息表明該區是成礦的良好場所。
長坡—巴力山出露地層為榴江組硅質巖羅富組泥灰巖,是大廠礦區的主要含礦地層[5],位于長坡背斜軸部,節理裂隙及層間剝離發育,花崗斑巖穿過該區,又與大廠斷裂相鄰,具備了導礦和容礦構造,多期次的成礦作用又帶來了豐富的成礦物質,所以,成礦條件極為優越。這些研究查明了巴力山區深部礁灰巖、硅質巖地層分界特征及成礦元素的空間變化規律,更新了觀念,對成礦規律的認識趨于完善,所以,開展預測的依據較為充分。
2.2靶區范圍的確定
在“大廠錫鋅多金屬成礦及找礦研究”項目工作中,重點考慮了大廠斷裂及花崗斑巖的控礦作用,因此在455 m中段,對花崗斑巖取樣分析,結果顯示,巖脈內錫、鉛、鋅、銻 等成礦元素含量低,巖脈兩側的破碎帶中含量較高,表明巖脈也是礦液運移的通道。另外,早期研究表明,大廠斷裂延伸較大,是深部含錫熱液上移的主要導礦構造,與 SN 向斷裂(已為后期巖脈充填)相交之處,在構造發育的地段易于成礦。因此,通過井下現場調查和地質資料綜合分析,將430 m水平東巖墻西側的5號~11號勘探線作為首選勘查地段(見圖1),確定了“銅坑礦長坡—巴力山錫鋅多金屬找礦靶區”。
2.3靶區勘查工程設計
根據成礦條件,將勘查類型定為一類,勘探線方向為NW方向,勘查間距為150 m,先探求(333)資源量??拥酪姷V后,使用坑內淺鉆控制礦體的垂直延伸情況,達到(332)資源量。初步設計坑內淺鉆726 m,坑道進尺1063 m。另外,在11號勘探線沿礦脈掘進,往東追蹤至東巖墻,往西貫通5號勘探線形成安全和回風通路。

圖1銅坑礦巴里山深部430 m水平找礦設計
3找礦實施成效
3.1探礦工程完成情況
巴里山找礦靶區位于銅坑礦采礦權的邊界,距離現有采礦區域約5 km,與高峰礦界接壤,勘查工程設計后,由于距離較遠,風水電系統供給困難,廢石運輸距離過長,技術管理難度大等等因素,因此施工進度較慢。
根據控礦特征,銅坑礦采用坑鉆結合的勘查手段,巷道壁上連續刻槽,樣槽規格:長(100 cm) × 寬(10 cm)×深(3 cm),垂直方向采用坑內淺鉆,巖心采取率達95%,所有礦化段均取樣化驗,基本分析錫、鉛、鋅3個元素,外檢樣品送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檢測,內檢合格率96%,外檢合格率93%,工程質量可靠。到目前為止,該靶區已經完成坑探1153 m,鉆探693 m,化驗分析579個,工程質量達到勘查規范要求。
3.2找礦成效
根據原探礦設計,先施工5號勘探線,預測主礦體位于430 m水平5號~11號勘探線之間的北端,北面聯絡道幾乎是沿礦體走向掘進,到11號勘探線位置后,再向SE方向掘進,揭露其他兩個小礦體。
實際上,當430 m水平5號勘探線坑探完工后,只見到一小段礦化體,礦化較弱,從5號~11號勘探線之間的聯絡道也沒見到礦體,再從11號勘探線往SE方向掘進116 m才找到了預測的礦體(見圖2),繼續延伸掘進終于揭穿了另外兩段礦化體。根據巷道刻槽取樣化驗結果,南端礦體含錫、鋅均達到了工業品位,其余3段為鋅礦體,且含錫極低。經估算,該靶區目前新增錫鋅多金屬(332+333)礦石資源量62萬t。
3.3更新認識
(1) 原設計11號勘探線進尺136 m,通過工程驗證,礦體往SE位移了約102 m,實際掘進量達237 m。而且,礦體南段含錫,而北段卻不含錫。
(2) 原預測從11號線往東掘進約30 m為東巖墻,實際上,現已掘進56 m仍未見到東巖墻,礦體往東繼續延伸,遠比原來的大,表明東巖墻已往東位移至少30 m,因此,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補充設計,增加了13號和15號勘探線。
由此可見,找礦研究工作必須以現場地質現象為基礎,及時更新認識,才能提高準確性。

圖2銅坑礦巴里山深部430 m水平探礦成果現狀
4 結論
(1) 經過探礦工程驗證,巴里山深部找礦潛力較大,原來的找礦思路是正確的。
(2) 東巖墻兩側均賦存礦體,坑探表明礦體往東繼續延伸,應繼續掘進,穿過東巖墻。
(3) 大型礦山邊部找礦效果好,與科研院校開展找礦研究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陳毓川,黃民智,徐玨,等.大廠錫礦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2]秦德先,洪托,田毓龍,等.廣西大廠錫礦92號礦體礦床地質與技術經濟[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3]范森葵,成永生,蔡明海,等.廣西大廠長坡錫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J].地質找礦論叢,2011,26(3):266-271.
[4]許遠清,陳慶發,韋方景.銅坑礦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找礦潛力 [J].中國礦業,2014,23(2):63-66.
[5]葉緒孫,嚴云秀,何海洲,等.廣西大廠超大型錫礦成礦條件與歷史演化[J].地球化學.1999,28(3):213-221.(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簡介:羅光克(1982-),男,廣西大化人,助理工程師,從事礦山地質技術工作,Email:blhsj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