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7.65mm口徑的轉輪手槍,槍身帶有“SF”商標,握把上有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工署署徽和44兵工廠的標識。根據國內公開的資料,中國革命軍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名人名槍”中有多支SF轉輪手槍,上海公安博物館也收藏了一支,但是對槍的原產地和生產時間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產自比利時,也有的說產自西班牙,并且對槍械名稱中的“SF”都沒有作進一步介紹。遍查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比較權威的槍械典籍,也沒有查到有關SF轉輪手槍的詳細資料。
為了搞清這支槍的來歷,首先對槍做了仔細觀察,發現在槍管、轉輪彈膛等主體部件上有比利時的槍支驗證標記,包括膛線槍管驗證標記(皇冠-R)、無煙火藥驗證標記(PV與變體獅子)、監察員代碼(星與字母)、最終接收標記(皇冠與字母“ELG”),以及由以上標記組成的驗證標記組合。這支擁有比利時驗證機構驗訖的轉輪手槍無疑產自比利時。
隨后,著力考證“SF”標志。根據常識,字母“SF”應是槍的商標,一般是生產商名稱的縮寫。比利時使用的官方語言為法語,“SF”應該是一大串法文的縮寫。基于這種判斷,重點在外文網站中圍繞“SF”這兩個字母展開大規模的搜索,搜索時斷時續,堅持了一年之久,終于有了斬獲。一家英文網站刊載的《施羅德家族》(The Family Schroeder)一文,詳細介紹了斯羅德家族的歷史和“SF”商標的來歷。原來,“SF”是法語“SCHROEDER FR?RES ”的縮寫,中文譯為施羅德兄弟公司。1883年,愛德華-施羅德 (Edouard Schroeder)在比利時列日雷諾茲大街4號創建了施羅德武器制造工廠,于1903年和1905年分別注冊了“REGINA”和“E.S”商標,其經銷的產品包括博查特手槍、盧格手槍、毛瑟C96自動手槍以及毛瑟獵槍和林肯轉輪手槍等各種類型的武器。1919年以后,查爾斯-愛德華和麥克斯兄弟兩人子承父業,將工廠遷至列日西蒙尼大街8號,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和經營范圍。1928年注冊了“ALBATROSS”與“FOX”兩個商標,1938年公司名稱變更為施羅德兄弟有限公司(SCHROEDER FR?RES S.P.R.L.),同時還在布魯塞爾埃克托大街26號開了一家分部。施羅德兄弟公司除了生產各類槍支外,還作為FN等多家武器制造商的銷售總代理,從事武器出口和批發銷售業務。在二戰以前和二戰期間,比利時武器制造商同中國和日本間的武器交易很多是通過施羅德兄弟公司進行的。這篇文章同時刊載了許多圖片,其中營銷廣告上的“SF”商標與轉輪手槍上的商標完全一致,由此揭開了“SF”之謎。
這支轉輪手槍握把上為什么帶有國民政府兵工署的署徽和兵工署第44工廠的標志,這個問題通過研究44廠的歷史也有了答案。據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記載,兵工署第44工廠的前身為中央修械所,成立于1936年7月,位于南京龍蟠里。1937年12月南京淪陷之際,修械所協助守軍抗戰,最后時刻撤離到湖南衡陽,在那里接受了第三路軍修械所之機器,修理復工。1938年冬,日軍逼近武漢,修械所又遷往貴陽,接收貴州修械廠,成為軍械檢修中心,附設游動修理隊及隨軍檢修班,分任各戰區軍械修理保養之職。1940年擴編為中央修械廠,建立了新廠房,一方面承擔槍械維修任務,另一方面開始籌措生產手榴彈和轉輪手槍。1942年春,他們派員赴昆明接運53廠機器30余臺,同年秋季手榴彈和轉輪手槍已開始批量生產。1943年7月,奉令更換番號為第44工廠。抗戰勝利后,第44工廠于1946年遷至青島,1948年撤離至臺灣。自1942年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央修械所及更名后的第44工廠生產了一批轉輪手槍。雖然目前尚沒有查到有關這些轉輪手槍型號、數量及進口槍支零部件等方面的原始資料,但大連警察老槍中的這支帶有兵工署署徽和44廠標識的SF轉輪手槍,無疑是其中的一種,該槍要么是由44廠組裝的,要么是維修后安裝了44廠的握把,其生產年份應在1943~1945年之間。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的相同型號的SF轉輪手槍,握把上雖然沒有兵工署和44廠的標識,但應屬于SF公司生產的同時期的產品,其生產年份應在1938~1945年之間,因為SF公司的名稱和“SF”標識的使用始于1938年。
SF轉輪手槍實際上是美國史密斯-韋森0.32英寸警用轉輪手槍的仿制型號,發射0.32英寸史密斯-韋森轉輪手槍短彈,轉輪彈膛容彈量6發,與使用0.38英寸史密斯-韋森特種彈的軍警用轉輪手槍相比,威力略顯不足。(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