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是上世紀被突然發掘的一種“蚊腳字”,纖細柔和,乍一看像隨風搖曳的柳枝花葉,又像旋轉起舞的侍女裙擺,集雅致柔美于一體,是古代女人之間暗里流傳的神秘字符,生于永州本土的李愛蓮女士,一直是女書文化的癡心人,這次就用她的曼妙筆風,為大家娓娓道來關于女書的傳承側記。
江永邊的千古奇謎
在李愛蓮小的時候,記憶中曾聽奶奶說過,有一種特殊的文字看著活像蚊子纖長的腿,也曾看到她用木頭蕉碳小心翼翼地寫著,十分神秘。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神奇文化被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發現后,在學術界引起重視,因其發源在湖南永州江永縣、道縣、江華縣瀟水流域一帶,專家們命名叫“江永女書”,并于2006年5月申報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連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也說:“這種女性文化,讓男子漢敬佩到五體投地。”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這是詩人陸游描寫永州的人文山水之美,永州又指瀟湘,是湘江母親河的起源,更是周敦頤理學文化、舜帝孝德文化的發源地。而產于此地的“女書”,一般書寫在自制的手寫本、扇面、布帕上,用于自娛自樂、歌堂對歌、書信往來、宗教祭祀、結拜姊妹、訴寫苦情、記傳等,豐富的信息象征著自古以來湘女的智慧、聰穎和多情,并散發著母性永恒的光芒,是古代湘女傳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它的出現被譽為世界文字奇觀,千古奇謎,但同時作為婦女的貼身、隱私物品,往往人死書焚或隨葬,所以至今無法找到流傳三代以上的作品。因而“女書”究竟產生于何時,其真正的淵源何在,“女書”與甲骨文、瑤族文明的關系等等,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成了不解之謎。
女書淵源的4則傳說
1、瑤姬改編天書
瑤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一天清晨掀開霞帳,只見人間一派明山凈水,泉美林秀,便偷偷下凡。她見人間的姑娘女紅極好,但因不識字,總是言不達意,意不能書,她便回到了天廷,把一套復雜的天書搬了下來,與女紅刺繡結合,并用當地的土語讀唱,成就了女書。
2、九斤姑娘
上江圩一農婦生下一個女嬰,體重九斤,故取名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資聰敏,紡紗績麻,織布繡花,無所不會,無所不精,還異想天開地造出了寫土話的女字,被古人稱為“最聰明的姑娘”。
3、盤巧“私信”
桐口山沖里精通女工的盤巧姑娘18歲那年被搶到道州府,她根據與姐妹織花邊、做鞋樣的圖案,每天造一個字,3年時間造出1080個字,并寫了一封長信,藏在一條由她養大的狗身上,帶給了家鄉的親人。
4、被冷落的皇妃
宋代,才貌相全的胡玉秀被選為皇妃,在宮中受到冷遇,只被寵幸三晚,萬般清苦,想給家人寫信,又怕太監發現,于是心生一計,根據女紅編了一套文字,以歌詠體寫在手絹上捎歸,并囑咐親人:要斜著看,要用土話的音來讀。私藏的女權曙光
關于“女書”的記載,至今最早能見到的是太平天國(清朝咸豐年間)發行的“雕母錢”,該錢背面用“女書”字符鑄印有“天下婦女”、“姊妹一家”字樣,在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這樣一種私藏文字的發明,大大昭示了婦女獨有的“女權”,非常奇罕。
女書是一種不完全的音節文字,常用字約有800多個,21個聲母,37個韻母,7種聲調,可以說唱,是方塊漢字的變形,書寫多呈現為長菱形,娟細舒展,婀娜多姿,傳承下來的作品大多數是五言詩、七言詩,或自傳、紀事、民歌,女性的親和與柔美飽含其中,充滿了女性之間難以與男人言說的喜、怒、哀、樂,是女人奇幻心靈世界的投影,也悄然呈現出相當珍貴的女德文化,千百年來,女書靠母親傳女兒,長輩傳晚輩,一代代傳承下來,是一個植根甚古、牽涉面廣、信息含量十分豐富的文化現象。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傳承與守護同等重要,李愛蓮女士創作的女書柳字體,形似女孩身材,婀娜多姿,飄逸灑脫,讓人過目難忘,近年來她帶著女書文化,已傳播到60多個國家,此外,中國電影圈也在為守護這份珍貴的女性文化而行動,由鄧文迪投資,李冰冰、全智賢主演的電影《雪花秘扇》也為女書的推廣做出了表率,電影里講述了一個與女書相關的美麗傳統,即在江永一帶,當女孩子6歲,父母會給女兒找到一個門當戶對、來自不同地方的同齡姐妹接為老同,希望兩個小姐妹以后真誠相待,感情忠貞、彼此依賴,而女書就是她們之間聊天的秘密道具,片中的百合與雪花兩人結為老同,在翻天覆地的時代變遷中生死不渝,為觀眾呈現了一段以女書為線索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