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疾病的病因與心理因素有關,即便是治療過程,心理因素也可能左右著病情發展。尤其是治療癌癥時,大多數患者、醫生難免會因“過度治療”而過猶不及,導致癌癥病情加重,進入無法挽回的地步。這是孫博士在為病患治療癌癥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本期,他將為我們帶來他的獨到見解。
數據點播
據全國腫瘤防治辦發布《中國腫瘤統計年報》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為350萬,因癌癥死亡的有250萬。癌癥已排在城鄉居民致死病因前列。之所以死亡率高,治療效果很差,很多與不規范治療,濫用抗癌藥物等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因為癌癥病致貧困的家庭最少一百萬人,每年癌癥病人醫療費用支出約4000億元。
孫博士觀察
癌癥治療誤區
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頭號殺手,全世界的醫藥工作者都在努力地開發新的有效治療藥物和研究新的治療方案,各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惡性腫瘤的治療。盡管各大制藥公司和醫療專家不斷地推出各種各樣的抗癌新藥和新方法,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確實很少有療效很好的治療藥物,因此也很容易使醫患雙方走入過度治療的誤區,導致抗癌藥物濫用,而且很多是因為醫療機構為了生存,一些醫生為了自身利益而發生的濫用。
1、抗癌藥物不合理使用
抗癌藥物不合理使用會造成耐藥性和耐受性。許多癌細胞的耐藥會使大部分的抗癌藥物在原來的治療劑量下沒有確切的療效,但是毒副作用卻沒有減少。而盲目增加抗癌藥物劑量就會導致藥物的毒副作用更多更大,很多癌癥病人實際最后往往是死于抗癌藥物的毒副作用。其次,臨床常用的抗癌藥物有相當大部分具有細胞毒作用,并且作用于基因,因此具有遺傳毒性作用,對下一代子女都可能有遺傳毒性作用,也是導致癌癥病人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2、沒妥善處理污染源
許多抗癌藥物的生產廢物和工廠環境污染越來越大,以及使用抗癌藥物的病人的排泄物里有許多抗癌藥污染下水道和造成周圍環境的污染,特別是抗癌藥的過期藥品和癌癥病人死后不用的大量抗癌藥隨便拋棄,也是造成癌癥更多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部分抗癌藥物是全世界醫藥化工品中最具毒性物質之一,有些可能類似于化學武器的毒副作用,并且許多抗癌藥物和中間體以及癌癥病人代謝物很難被處理變成無毒的。因此,要更嚴格限制抗癌藥的使用和管理和回收處理,要采取比抗生素更為嚴格的分類、分階梯來限制管理。請大家一起立即行動起來嚴格限制抗癌藥物的濫用吧。
3、過度治療
對于腫瘤患者來說,積極治療有可能導致過度治療,使原本虛弱的體能狀態繼續下降,加重心理負擔,破壞自身免疫和抗瘤能力,某種角度來講是一種醫源性縮短生存時間。特別是某些病情嚴重的晚期患者,積極的創傷性及毒性抗癌藥物治療,以機體正常功能狀態的喪失為代價,治療強度超越了腫瘤侵犯范圍和患者耐受限度,使本已失衡的機體調控作用更加惡化,常引起嚴重并發癥,病人生存狀態極為惡劣,生不如死。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癥本身,而是死于過度治療。并且,許多癌癥患者家庭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負債,病人去世了,家庭還要還抗癌藥物和抗癌治療的債,慘不忍睹。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
警惕
常見過度治療方式
所謂過度治療,就是醫療行業提供了超出個體和社會醫療保健實際需求的醫療服務。惡性腫瘤的過度治療涉及到化療、靶向治療以及放療、手術、生物治療等多方面。
·化療過度
化療經常是中晚期惡性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每個化療藥物對于某一種腫瘤而言,可能存在最佳劑量效應,盲目增加劑量或者延長周期可能會增加治療效果,但其毒性反應也在極度增加。用嚴重毒副作用和患者長期較差的生活質量換取生存期的有限延長是不明智的,并且延長生存期的界定本身不太科學,這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特別是個體的差異。因此化療周期的把握是腫瘤研究的重點。化療次數并不一定與療效成正相關,相反,盲目地增加劑量或延長化療周期不但使患者的家庭因高昂的費用背負重擔,也會使患者的免疫機能遭受重創,造成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等副作用,其生存質量往往生不如死。
·靶向治療過度
分子靶向治療是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單克隆抗體、多肽等物質特異性干預腫瘤細胞生物學行為的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腫瘤發展的新方法。在腫瘤認識理念方面,它改變了以往基于形態學的腫瘤分類,倡導了在分子水平上的腫瘤分型。靶向藥的藥用機理在于,它通過癌癥發生、腫瘤生長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點產生作用來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如果說化療是將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一起殺死的話,靶向藥則是精準地攻擊癌細胞。理論上很好,但是我們也不能過度解讀它,不能將傳統治療和靶向治療完全對立。目前全世界批準的靶向治療抗癌藥物,幾乎沒有一種是可以治愈的,基本都是延長生存期幾個月左右,最多也就是一兩年。由于受商業利益驅使,或緣于缺乏專業認知,眾多原本不適合服用靶向藥的患者,被建議服用靶向藥,造成在我國醫院大范圍的濫用此類藥物,特別是此類藥物價格比黃金鉆石還貴,大多數幾千元一粒藥、幾萬元一支針,而實際制造成本也才幾十、幾百元。而不規范服用靶向藥物的后果,則可能會使后續治療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