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摘要:資源型城市在我國整體比重較大,我國資源型城市共262個,涉及28個省(市、區)、126個地級行政區、62個縣級市,涵蓋全國國土面積的40.71%。2015年里我國經濟指標呈現疲軟態勢,中國經濟整體增速放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以鋼鐵、煤炭為首的多個資源型行業產能過剩造成的產品價格下滑造成的,在以煤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幾個省份經濟表現尤為明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去產能將成為全國經濟改革工作中的重點任務,資源型城市即將迎來一次巨大改革,在轉型過程中如何保障民生,順利的完成轉型企業的人員安置,是每個資源型城市都必須面臨的問題。源型轉型過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轉型;人員安置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124-02
一、中國需轉型資源型城市現存問題
(一)城市中的工業企業產能過剩
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漠視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造成了如今鋼鐵、煤炭、電力、水泥、石化等工業產業產能過剩、積重難返的情況。產能也就是生產能力,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產能過剩是現有生產能力、在建生產能力和擬建生產能力的總和,生產能力的總和大于需求的總和。中國傳統的粗放型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工業生產成本上升、需求量下降等多重困難,產能結構轉型勢在必行。
產能過剩的資源型企業與當地經濟利益密切相關,轉型難度巨大。資源型企業前期投入的成本大,傳統的生產線一旦被拆除,如果無法用其他形式獲得重建,等于所有資產付諸東流。以資源為主的城市中,資源型企業在城市經濟中的經濟比例十分巨大,是整個城市的經濟支柱,與整個城市的每個人密切相關。除了企業的工人工資,還包括企業占地對農民的補貼,當地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絕大多數公務員的工資。
(二)資源型企業排污量大,生態環境受到嚴峻考驗
過去我們發展經濟,忽視對環境的保護,傳統的鋼鐵、化工、煤炭等產業對環境污染嚴重。這些廠區給周邊的水源、空氣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煤炭產區采空區無數,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地質塌陷隨時可能發生給人民群眾生活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冶煉鋼鐵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都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進入空氣和水中,會造成人體中毒,增加致癌機率。生活在這些企業周邊的居民們,面對嚴重的污染早已怨聲載道,破壞生態環境進行的掠奪式的生產等同于竭澤而漁,最終是不能長久的。習主席在主持學習的過程中曾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傳統的資源型城市大都污染情況很嚴重,政府雖然也出臺過各種環境保護政策力求還給人民一個藍天,但是由于落后的工業生產技術,只要一生產,就會出現污染,無法做的根治。治標需治本,只有徹底根除落后的資源型企業,實現高科技化排污處理,引進先進的無污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才有可能迎來長久干凈的空氣和水源。
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資源型企業的高投入,促管理,使得資源不能得到最高效的利用。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同時又要防止原有已經產能過剩的企業進一步擴大產能,引發新的危機。
(三)企業科技含量低,大量“僵尸企業”存在
資源型企業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發展,忽視市場經濟規律,不注重自身行業的科技水平提升,使得企業競爭力持續下降,出現不能維持發展瀕臨倒閉的情況。但是這些企業由于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或其他原因,接受了政府或者放貸者的支持而免于倒閉,卻毫無恢復的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僵尸企業”。“僵尸企業”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保有大量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機會,可以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是,這些大量存在的“僵尸企業”吞噬著市場經濟的活力,浪費了可以投入到新興行業部門的資金,對經濟的良性發展造成嚴重損害。
二、資源型城市轉型人口安置困難
(一)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
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主要圍繞自然資源開發加工進行,是整個城市的經濟支柱。這些城市的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與當地的自然資源,其主要支柱產業受損,整體經濟形勢都會下滑。產業結構單一,給就業造成的主要問題就是就業選擇窄,城市范圍內的其他經濟實體體量和規模都較小,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和渠道窄。
(二)資源型城市產業職工基數巨大,且技能單一
資源型企業是一個人員高度密集性產業,大量的人員轉移困難較大。傳統的資源型企業對人才的吸引作用較小,大多數的從業人員競爭力較弱,人才資源存在結構性短缺。當企業面臨轉型變革時期,企業對具有創新性、開發性的人才需求增大,原有的部分職工必須另謀出路。
三、針對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人員安置的建議
(一)推動多元產業發展,支持創業項目發展
加大力度提升國有大型資源型企業的科技含量,增加本地企業競爭力,減少污染排放。
通過引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相關產業,帶動原有企業的升級轉型,向世界先進技術看齊,努力提高生產能力,擴大就業崗位。大型企業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提供就業崗位,安置接納一部分下崗的人群。積極引進新的項目,努力形成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相輔相成的良好互動局勢。
支持私營企業和第三服務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群眾創業。中小企業是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引進一些高科技高密集型產業,可以很好的促進就業。政府應該為私營企業與創業企業搭建適宜的金融平臺,幫助和支持小型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的困難。鼓勵下崗職工進行創業,并給予相關的政策傾斜,包括提供創業指導,進行創業培訓,為創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二)做好預防失業保障措施,提供必要補償性補貼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數量多、面積大,資源型企業普遍涉及社會范圍廣人員多,資源型企業的轉型必然會帶來大量的人員流動,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如此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廣闊面積下進行的改革,政府不可能做到一一幫扶,這就必然要求政府要做好保障性建設以避免引發社會動亂。絕大多數下崗工人大多需進入民營企業內,從事第三產業來維持生活,這些工作大都以加工業為主,人員流動性大,工資較低,職工就業穩定性差。不同于農民還可以依靠土地生存,失業的工人一但失去工作就失去了生活來源,甚至淪為城市貧困戶,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三)進行專業性的新技術培訓,促進失業人口盡快適應新企業需求
大多數的傳統資源型企業工人,勞動技能單一,文化水平層次相差較大。在傳統以資源型企業為主的工人中,工廠過去單一的生產技術在其他行業可能并不適用,同時還存在大量以體力勞動為主,文化素質較低,年齡大,因公致殘的弱勢人群。這部分人群再就業困難重重,結構性失業矛盾突出,政府促進就業工作任重而道遠。
(四)加強民主監督,杜絕權力尋租,保障民生
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投入了大批人力財力,怎樣保障這些錢款、物資、政策得以順利的投入經濟轉型中去,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和民眾的監督。財政撥款的每一筆都應該在法律的保障下順利投入運行,對于其中存在不合法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具體細化:財政的每一筆錢款支出是否可以做到追蹤,錢款什么時間到位,群眾個人什么時間銀行賬戶收到補助款項;每一環節誰應該對此負責;百姓能否直接了解到上級的政策,并監督整個錢款運行過程,發現問題通過什么途徑檢舉解決;財政撥款怎樣獲得最大的效益。企業轉讓、改制、資產處置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也要做好提前預防工作,有針對性的完善預防腐敗的制度和流程、加大公開透明力度,加強過程監督,事后的專項專家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