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RCEP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參與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應對美國遏制,尤其是TPP的沖擊,促進對外經貿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本文將深入探討中國加入RCEP的可行性。
關鍵詞:RCEP;中國;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134-01
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2011年東盟峰會上東盟十國領導人同意建立RCEP。隨后東盟邀請中國、印度、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參加談判,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即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建成后將有效推動推動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國加入RCEP,不但可以對抗美國主導的TPP,同時對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開展多方面合作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亦可促進亞太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發展。因此有必要對中國加入RCEP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
一、中國與RCEP成員國間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中國同RCEP各成員國間經濟往來十分密切,且貿易規模逐年擴大,近20年來,貿易額發展迅速,區內整體的進、出口貿易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中國進口總額遠遠超過出口總額。2014年,中國同RCEP成員國間的進出口總額是1995年的13倍,出口總額達到了1995年的12倍,進口總額達到了20年前的14倍左右。中國同RCEP各成員國間的貿易規模逐年呈爆炸性增長趨勢,貿易增長潛力巨大。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著廣大的市場,可以預見,未來RCEP成員國同中國間的貿易往來必將愈加頻繁,中國同這些國家間的貿易關系也會愈加的緊密。若要建立RCEP,發展前景無限的中國是其他成員國必不可少的貿易對象。
二、中國同RCEP成員國內部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迅速
截止2015年,中國在建自貿區有26個,涉及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8個,涉及19個國家,目前還有4個自貿區正在被積極研究;同時,中國還加入了《亞太貿易協定》。
東盟10國以核心的方式推動RCEP的建立,統籌著RCEP內部的5個“10+1”FFA,令人欣喜的是這5個FFA的原始動力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作為我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FFA,中國-東盟自貿區同時還是我國當前最大的FTA,自從其6年前正式啟動以來,大力推進了我國同東盟經貿關系的持續高效發展。這一合作模式為南南合作樹立了典范,雙方實現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自貿區成立后在雙方的積極努力下,2015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有望達到5000億美元,增長速度是2002年的9倍多。作為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截止2014年,雙方累計雙向投資額已超過1300億美元。繼東盟之后,中國陸續同印度、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積極談判磋商,努力促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目前中國已分別同新西蘭于2008年10月1日、韓國于2015年6月1日和澳大利亞于2015年6月17日正式簽署了協議建立了自貿區。同時中日韓自貿區正處于談判階段,中印自貿區也處于研究階段。這些已經建立或者正在建立的自貿區,為中國加入RCEP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動力。
三、中國同RCEP成員國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
RCEP成員國中既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些發達國家,又包含發展程度迥異的發展中國家。這種經濟層面上的反差使得RCEP各成員國的生產分工方式呈縱向層次型分布,為中國同RCEP成員國間充分挖掘互補性奠定了基礎,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會給區域內各國帶來不同的益處。
中國與東盟間貿易體現出互補性,體現在自然稟賦方面、產業技術方面和貿易結構方面,這些都為中國同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孕育著良好的基礎。自然資源方面,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橡膠,農產品及木制品等方面合作前景廣闊;產業技術方面,東盟各國工業基礎較差,產業技術結構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而中國發展至今,產業結構分工已經非常系統,因而中國與東盟在產業技術結構方面存在著互補性;中國同東盟在貿易結構方面差異較大,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對雙方經貿關系的均衡發展十分有利。
中國與印度在工業、農業和旅游業均存在著貿易的互補性。與中國制造業相比,印度的輕工業發展不足,其國內生活消費品的供應長期得不到滿足,這點同我國互補性很強;印度的糧食產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而中國可耕地面積小于印度,增加糧食產量的方法是靠化肥,不依賴于農業機械,而印度與中國相反,因此中國與印度在化肥和農業機械方面的貿易互補性較強。中國和印度的旅游業各具特色,均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但目前赴印度旅游的中國游客數量大于來中國游覽的印度旅客,所以兩國在旅游產業上也存在貿易互補性。
中國同韓國和日本的貿易結構具有趨同性和互補性。在農業、林業方面,中國對日本和韓國出口貿易額均大于進口貿易額。此外,韓日兩國從我國進口的主要產品是紡織品和機械設備等。在漁業方面,中國與韓、日兩國互補。中國需要從韓國和日本進口的產品集中在制造業,包括視聽和通訊設施、化工產品、汽車零件、醫療和光學設備等;可知,中國同日本和韓國存在著貿易互補性。
中澳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結構方面,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澳大利亞的產業主要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比較優勢方面,豐富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長處,而澳大利亞的比較優勢集中在了資金和技術;在自然資源稟賦上,澳大利亞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中國市場需要的能源原料、礦產品都可以從澳大利亞進口。
新西蘭農林牧漁等產業都很發達,尤其以農牧業出口為主。因為農業和林業資源豐富,新西蘭目前是我國在這兩個產業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中新間的互補性有利于兩個國家間產業分工的深化,更好的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積極推動貨物和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同時有利于拓展雙方企業間的發展空間,提高企業競爭力。
四、結論
本文主要對中國加入RCEP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具體包括中國同RCEP成員國間的貿易規模、區域經濟合作狀況和經濟互補條件等。通過分析中國加入RCEP可行性得出結論:中國同RCEP其他成員國間有著深厚的貿易基礎和巨大的互補性,有利于推進中國同RCEP成員國間經貿合作的進一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