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系列文件,對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作出重要部署,其中對強化審計監督也作出了重要指示。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升審計監督的地位,成為與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并列的監督制度體系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面對新形勢,各級審計機關應統一思想,理清思路,特別是基層地方審計機關,更應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切實發揮審計監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常態;地方審計機關;工作思路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164-01
一、新常態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黨中央對現階段中國經濟形勢的重要戰略判斷,概括了當前經濟發展的三大特點:一是經濟增速放緩,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結構更優、效率更高;三是經濟發展動力轉化,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新常態”理念,是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現狀的戰略性思考和判斷,也必將成為全新的國家治理理念,指導和貫穿于今后的各項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審計大環境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的方向必然與國家治理的目標保持一致。新形勢要求審計機關要進一步強化審計監督,審計目標定位、職責任務、組織方法、工作重點等也將有所調整,各級地方審計機關必須及時改變觀念、轉變思路,找到適應新常態的工作新思路。
二、新要求
審計署順應新形勢,按照完善審計制度、強化審計監督的要求,出臺了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明確了審計工作的三項重點任務:
1.審計全覆蓋
要求在一定周期內,對屬于審計監督范圍內的審計對象,即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依法全面審計,要求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
2.人財物管理改革
要求對試點地區推進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管理改革,圍繞強化干部管理、完善機構編制和人員管理、改進經費和資產管理、健全審計業務管理等方面展開,增強審計整體合力,保障審計獨立性。
3.審計職業化
根據審計職業特點,建立分類科學、權責一致的審計人員管理制度和職業保障機制,確保審計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結合上述要求,審計署就如何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更好履行審計監督職責提出意見,要求從推動宏觀政策落實、改善宏觀調控、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等方面強化審計監督,為各級地方審計機關進一步指明了工作方向。
三、新思路
筆者認為,地方審計機關應適應新常態,滿足新要求,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更新審計理念、創新審計方法,圍繞四個方面強化審計監督:
1.掃除盲區,實現審計全覆蓋。地方審計機關受到權限、資源等制約,審計資金總量占應審計單位資金總量比重不高,某些部門和領域的資金從未接受過審計,存在審計盲區。如某些由中央或省級管理的基層業務部門和國企,由于級別較高,同級審計機關無權審計,但上級審計對最基層的監管又無暇顧及;又如在政府換屆的特殊時期,、領導干部集中調整,地方審計機關因力量所限做不到離任必審;對于政府投資、各類轉移支付和專項資金,由于資金量巨大、項目數繁多,只能做到抽查審計。因此,地方審計機關首先應著力掃除審計盲區,實現審計全覆蓋。一是探索由上級審計機關統籌安排計劃,以同步審、委托審等組織形式,實現上下聯動、整體配合,破解級別限制,發揮審計合力。二是建立輪審制,梳理本級審計范圍內的審計對象,建立財政預算、經濟責任、基本建設等項目庫,按照審計力量安排輪審并形成制度,確保三到五年內全面覆蓋到位。三是積極探索“大數據”審計,全面采集、分析財政一體化以及各類信息操作系統的數據信息,全面覆蓋財政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設定風險監控預警,提前發現問題和風險隱患,提高審計監督的準度和精度。
2.著眼全局,保障重大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當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各項重大政策措施、重點項目和重要資金必須落實到位才能保障調控目標的實現。但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和上級政府政策時難免出現“失真、跑偏”的情況,因此地方審計機關有必要對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持續進行跟蹤審計。一是要著眼全局,提高認識。從政策出臺背景、政策類型、組織協調機制等著手,領會政策目標,掌握政策功能和運行規律,把握審計重點。二是要關注政策執行的層級性和時效性。受局部利益驅動,政策執行中地方政府容易出現偏離政策目標、違背政策精神的現象,又或出現政策延后、資金滯留的情況。通過跟蹤審計,動態監控政策的執行過程,保障政策按既定目標穩步推進、落到實處。三是要從體制機制層面及時提出政策措施修訂和完善的審計建議,不斷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
3.深化財政審計,關注財政資金的績效與風險。在新常態下,深化財政審計,除了做好財政資金真實性、合法性審計外,審計著重點應逐漸轉移到績效與風險上:一方面要注重財政資金管理使用的績效情況,提質增效、盤活存量,防止資金無效閑置;加強轉移支付審計,關注轉移支付分配機制、結構的合理l生與公平性,推動建立規范轉移支付制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揭示財政資金的風險隱患。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動態化、常態化的審計監督,促進各級政府建立規范、健全的政府投融資管理機制,確保政府負債安全可控;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目標,關注銀行信貸、國企改革、互聯網金融、新型投融資基建項目等領域,及時提示管理性、程序性風險,堵塞漏洞,防止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4.突出重點專項審計,促進協調、綠色、共享發展。“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沖刺階段,但仍面臨諸如“三農”、貧富差距、區域發展差異、資源濫用、生態惡化等許多問題。對此,政府出臺政策措施,在扶貧、環保、社保、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地方審計機關應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在這些領域開展專項資金審計和專項調查。一是要強化“三農”資金和扶貧資金的審計,促進精準扶貧和農村的轉型發展。二是要開展資源環境審計,圍繞耕地農田、水資源、森林、海洋、礦藏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開展專項調查,促進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對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等政策執行、項目管理及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揭示和查處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的相關問題;三是突出民生審計重點,開展社會保障資金審計,促進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完善,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開展教育和醫療兩大領域的專項審計,推動教改、醫改的進一步深化,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