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丹
摘要:效率和公平是稅制設計的兩大永恒主題。長期以來,我國以“效率優先”為發展方向,稅制設計在推進公平、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方面作為不足。本文試圖從“公平優先”為稅制設計的最低準則,對現有稅制中五大主要稅種提出了修訂建議,并建議開征社會保障稅。
關鍵詞:效率;公平;稅制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180-01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以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的實施,效率與公平的天平在市場加政策的疊加作用下,向追求效率一方傾斜,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已經十分明顯。本文試圖從這個根源出發,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準繩,對照現有稅收制度中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的制度設計,提出變革的方向。
一、稅系設置的總體原則
一般而言,不同稅種的職能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以流轉稅為主的間接稅系適用于實現經濟效率的目標,而以財產收入行為稅為主的直接稅系適用于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標。為了達到調整收入分配的目的,我國應當考慮建設以直接稅為主的稅系組合。
從當前現狀看,1994年以來的分稅制改革雖然確立了我國流轉稅與所得稅并重的雙主體結構,但稅收收入中間接稅系仍然一枝獨秀。上述現狀不僅不利于改善已經愈演愈烈的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也將不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為真正發揮稅收對促進分配公平的作用,稅系設置的總體原則是,降低間接稅系比重,提高直接稅系比重。全面實現“營改增”后調整增值稅稅率設計、完善消費稅、提高個人所得稅在所得稅收入中相對占比,降低企業所得稅比重、逐步推行房產稅、資源稅和社會保障稅。
二、稅種設計
(一)隱性調節收入分配的間接稅:增值稅
增值稅是我國稅收收入的主體,對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效應,2016年“營改增”全面實現,將大大強化增值稅的收入調節功能。更重要的是,“營改增”全面實現將真正革除現有的流轉稅重復征收的弊端,降低間接稅稅負。考慮到間接稅稅負隨著收入增長反向變動,即:在低收入人群中,間接稅稅負更重的性質,流轉稅稅負的下降將間接促進收入公平。本文建議,對生活必需品實施3%左右的低稅率,擴大增值稅的免征范圍,除了免征額規定外,盡可能取消其他優惠措施,以符合增值稅環環相扣的鏈條特征。
(二)直接調節收入差距的間接稅:消費稅
消費稅雖然是間接稅,但由于其征收范圍的選擇性,在調節收入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優化消費稅方面,不僅應加大消費稅征收比重,還應適當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通過合理平衡部分應稅品的稅收負擔水平,“取之于富,用之于窮”。本文建議,將高檔皮毛及裘皮制品、高檔家電、實木家具等納入征納范圍;取消對汽車輪胎、工業酒精及普通化妝品的征稅;適當降低黃酒、啤酒、化妝品等一般生活消費品以及混合動力車燈等具有節能環保特點商品的稅率;調高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以及奢侈品、不利于環保污染品的稅率。
(三)當前收入調節的主力軍:企業所得稅
由于現階段個人所得稅規模過小,企業所得稅規模過小,企業所得稅在調整收入分配方面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以降低企業所得稅為主要手段的國際稅收競爭愈演愈烈,我國較高的企業所得稅率不僅不利于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發展,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也存在其負面影響:一是產業萎縮或外移將導致大批勞動力提供者(即低收入者)失業,直接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二是高稅率對中小企業的限制性大于對大型企業的打擊力,事實上促進了產業壟斷與集中,造成了收入分配的集中效應。因此,本文建議,進一步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達到OECD成員國企業所得稅比-重水平(8-10%)。
(四)未來收入調節的核心稅種:個人所得稅
近年來在不斷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和財產稅體系缺失的情況下,強化個人所得稅調節功能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現行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方面仍存在諸多缺陷,如個人所得稅在工薪所得上具有累進性,而在財產所得和經營所得上具有累退性;對中等收入階層的調節功能較弱,而對高收入階層調節功能較弱等。因此,完善個人所得稅制,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收體系中的相對占比,是有效發揮個人所得稅再分配功能的前提。本文建議對個人所得稅制度進行優化,將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納入綜合征收范圍,實行統一的費用扣除標準和統一的稅率形式,有利于實現資本與勞動兩要素間的稅負公平。現有的分類課征模式是的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承包承租所得采用實際上的累進稅率,而利息股利所得等較為富裕階層的財產所得采用比例稅率(即實際上的稅負累退)。上述改革將改善這一分配不公平。此外,改變個人費用扣除項目的扣除方式,在制度設計上將對高收入者的標準扣除加以限制或者改標準扣除為免抵法。還可以比照新西蘭、芬蘭,將抵免額僅限于中低收入階層。
(五)亟待調整完善的稅種:房產稅
財產稅是所得稅的重要補充,調節的重點是富人,是在所得稅對收入調節的基礎上,對納稅人所擁有的財產作進一步的調節。現行財產稅的主要稅種是房產稅,其缺陷主要表現為個人房產稅開征范圍過小,沒有包括個人經營用的房地產,對個人財產存量的調節存在欠缺,調控力度有限。事實上,經營用房地產的擁有者的納稅能力明顯高于個人自住房地產所有者,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因此,本文建議,將現有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合并,征收統一的房地產稅,解決房產和地產分開征稅導致的稅制蕪雜。同時,擴大征稅范圍,將城鎮居民的個人房產納入房產稅的征稅范圍,對居民個人擁有的普通商品房實行低稅率,多套住房、高檔住房和豪華別墅實行高稅率,以更好的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稅收的縱向公平。
(六)社會公平的標準線:社會保障稅
社會保障具有良好的均衡貧富的性質。在發達國家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里,社會保障資金是在全國范圍內征收統籌,對平衡地區間、城鄉間、群體間及個體間的收入差距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我國的養老、醫療和事業等社會保障仍然主要是以收取社會保障費的形式構成社會保障基金,在省一級統籌,籌集和發放的標準各地也不一樣,費改稅進展緩慢,弱化了稅制結構的收入分配效應。本文建議,盡早推進社會保障稅制度設計,全面促進社會公平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