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穎
摘要:馬克思的分工與勞動理論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產及分工的發展會導致勞動越發簡單化。在當今新的歷史時期,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腦力勞動者的復雜勞動。本文立足于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狀況,從分工、勞動復雜程度、勞動收入等多個維度出發,對馬克思的經典理論進行探析和發展。
關鍵詞:分工;簡單勞動;復雜勞動;勞動力價值
中圖分類號:F014.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439-02
一、馬克思分工、勞動理論與其時代背景
1.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
在對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定義上,馬克思作了如下論述。首先,對于商品的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道,“商品價值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對于勞動者在生產商品中付出的簡單勞動,馬克思指出“它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肌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通過這個定義,馬克思認為簡單勞動即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緊接著,馬克思進一步點明了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間的差異,他認為復雜勞動是“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級較復雜的勞動”,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在論述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關系時,馬克思認為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具備可以換算的關系,也就是說,“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總的來說,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簡單勞動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無需特別的技術專長、知識和技能訓練,它的一般表現為體力勞動。相對地,復雜勞動指的是需要一定程度技術專長的勞動,而勞動者們需要先經受專門的培養和訓練才能獲得復雜勞動所需的技術專長和知識。復雜勞動等于簡單勞動的倍加或自乘。
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分問題離不開一個時代特定的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在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時代背景下,對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劃分可能會有差別。但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從全社會看,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分應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當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知識與技術主導的腦力勞動在勞動中所占比重逐漸可觀時,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界限也會有所變化。也就是說,在勞動中“簡單”與“復雜”的界限會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而逐步發生變化。
2.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到:“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商品的生產離不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每一種商品的生產都涉及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只是不同商品中兩者的比例有所差別。
《資本論》很多分析都是基于體力勞動的基礎上的,這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不無關系。今時今日,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的主導地位,生產過程越發自動化,但是這絕不意味著馬克思的經典理論已經喪失其價值。勞動創造價值,價值的根源在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這一點無論在什么時代都不會變。從根本上而言,機器源自于勞動者提供的勞動,科技工作者的腦力勞動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勞動者們通過勞動將科技成果用于生產過程中,實現了科學技術對實際生產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馬克思的分工與勞動理論的提出是處于工業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的,受其時代特有的經濟社會條件約束。在工業經濟時代,勞動的關鍵點在于用機器替代勞動,用機器簡化勞動并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知識和技術雖然也重要,但是在當時尚且不是決定性因素。馬克思提出的“協作勞動”理論曾談及科技人員和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指明資本主義管理勞動具有兩重性。他說:“許多勞動者共同生產同一個商品……監督直接進行原料加工的工人的那些監工,就更遠一步;工程師又有另一種關系.它主要只是從事腦力勞動.如此等……所有這些勞動者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生產集體,是生產這種產品的活機器。”在這段論述中,馬克思認為工程師和監督人員的腦力勞動在集體的生產過程和勞動過程中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所有勞動者合在一起才能生產產品、創造價值。
二、現代社會中的分工與勞動
科學技術被應用到生產領域中后,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一方面,勞動工具是社會勞動者的智慧結晶。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產的自動化水平達到新的高度,生產過程中的人一機關系和人一物關系也發生根本變革。今時今日,通過自身肢體直接參與制造過程已經不是生產過程中的必須環節。取而代之的是,勞動者們能夠在技術的指導下應用較為先進的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并由此創造價值和積累財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科學技術的普及把勞動者們從單純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更多勞動者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從事腦力活動,研發更先進的技術以及更加智能的工具。與此同時,技術的發展和機器的普及也對腦力勞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更多科學知識、掌握核心技術的工人才可以順利使用這些高科技機器進行勞動,而那些沒有習得技能的工人將難以避免被時代淘汰。當今時代是知識的時代、信息的時代,從整個生產過程來看,知識和技術所起的作用越發重要。腦力勞動逐漸占據了整個生產過程中負責組織和管理的核心地位,引導著全社會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并由此影響著商品世界的發展。腦力勞動是勞動的高級形態的表現,也就是復雜勞動。與此相比,那些游離在產業鏈條末端的直接制造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勞動,則屬于簡單勞動。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個別發達國家出現了體力勞動者短缺且工資高漲、腦力勞動者相對過剩且工資較低的情況,但并不意味著腦體差別已經消失。實際上,無論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其工資均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只有社會中的階級差別被徹底地消滅后,腦體勞動的差別才會徹底消失,才會成為單純的分工現象。
三、勞動復雜程度與勞動力價值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貨幣表現。勞動力的價值是工資變動的基礎。但實際上,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不單純決定于勞動力價值,還同時受到勞動力的供求關系的影響,也一定程度地受到工人和資本家之間抗衡關系的影響。對于不同類型的勞動者,本文暫且按照工作的技術含量分為三種類型來討論他們的勞動力價值和工資變化趨勢。
1.體力勞動者工資仍有下降趨勢
從行業與職位來看,本文所指的體力勞動者包括建筑業的工地工人、制造業中的工廠流水線工人、服務業中的普通服務員及清潔工,等等。當農業勞動力實現轉移,進入工廠之中成為工人隊伍中的一員時,他們便不得不受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任意擺布,仿佛整個大機器生產過程中的一個沒有血肉的零部件。由此,純體力勞動者的平均勞動力價值是基于一般的、平均的普通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的,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最低的價值。結合現實來看,維持他們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不僅僅包含維持其本身生活資料價值,還涉及其延續后代所需費用,和積累人力資本所需的培訓費用等。由于此類體力勞動大多為簡單勞動,對知識水平要求較低,對勞動者技術要求也相應較低,因此對于純體力勞動者而言,教育和訓練費用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也是由于這個原因,這類勞動者的勞動力再生產所需價值可以被壓縮至其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價值。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對技能要求極低,可替代性非常強,因而職業流動性強,工人競爭激烈。對于這一類勞動者而言,他們的勞動及工資變化趨勢仍與馬克思當年所分析的一樣,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他們所付出的勞動越發簡單化,工資在長期有下降趨勢。
2.普通技術人員領取一般性工資
從職業特性來看,本文指的普通技術人員為在工作中運用到較多技術,但其主要職責不是研發創新工作的人員。普通技術人員平均的勞動力價值也是以他們所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為基礎,主要包括普通技術人員維持自己的生活資料價值、延續后代和適應城市就業所需的教育、培訓、交通和生活費用等。同樣,他們的實際勞動力價值也是在一定的界限內變動的。同時,他們也接受過相當程度的教育及培訓,這些都是使得普通技術人員勞動力價值比體力勞動者要高的原因。因此,總的說來,普通技術人員的工資比體力勞動者工資高出一定額度。由于此類勞動者掌握一定的技能,機器化大生產對普通技術人員的取代性不強,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普通技術人員的工資不會像體力勞動者工資一樣明顯下降。
3.研發設計者工資有上漲趨勢
隨著當今知識、技術升值的趨勢,擁有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知識分子不僅僅只以打工者的身份為資本家工作,他們還有機會通過股份制入股企業,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之一。同時,由于科技和知識在生產中的作用越發得到重視,使得擁有這些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上議價能力更高。受到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和勞資關系變化的影響,受過高等教育培訓、擁有先進科技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們成為企業成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人才組成。他們付出的復雜勞動對整個企業生產的運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科技工作者通過復雜勞動來創造價值,并且由于其勞動的復雜性,科技工作者在單位時間內創造出的價值與簡單勞動相比更多。通過不斷地把科學技術創新地運用到生產領域,科技工作者們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方面功不可沒。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開始試圖改變其在生產中所處的弱勢地位,從機器的附屬變成機器的主人,努力奪回主動權。在當前的信息技術時代,計算機技術使得簡單便捷的自動化生產成為可能,生產效率因此也得以提高。因此,掌握計算機技術的人便成了控制生產的核心人物,擁有知識、技術的勞動者在企業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其工資也具有有上漲的趨勢。
馬克思說過:“對腦力勞動的產物——科學——的估價,總是比它的價值低得多。”當今是信息技術時代,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不斷被應用到生產,被應用到價值的創造之中,我們理應對科學有更高的估價。而另一方面,隨著生產的自動化和信息化趨勢席卷全球,勞動者對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面臨著更高的挑戰。因此,復雜勞動在價值形成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創造、積累過程中越發重要,其與簡單勞動在價值創造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致使兩者的收入差距也呈現一種不斷擴大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