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
粟裕斗膽直陳,建議在中原打殲滅戰
1947年7月以后,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和陳(毅)粟(裕)三路大軍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漢之間的中原地區縱橫馳騁,完成了開創中原解放區的戰略任務。此時在中原地區,雖然解放軍在戰略上和政治上已占優勢,但國民黨軍在人數和裝備上仍占優勢。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在國民黨軍重兵圍困下,處境困難;陳粟大軍和陳謝大軍也難以尋找到打大殲滅戰的戰機。
粟裕對如何在中原發展戰略進攻進行了思考。1948年1月22日,粟裕發出了致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提出他的戰略構想和相應的建議。他說:
目前敵人雖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為其攻勢防御之機動使用。……因此,目前江北(中原、鄂豫陜及豫皖蘇)敵我是處在反復的拉鋸形勢中。這種形勢,本給我們以有利而且多的運動戰機會,但由于新區反動勢力未完全打倒,反動武裝未肅清和新區群眾尚未完全發動,故使我們難以保留和及時捕捉戰機。而敵人多采取避實擊虛的戰法,我兵力分散時則進犯,我集中兵力時則后縮,敵我兵力相等則與我糾纏,不讓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況下,我一個戰略區之兵力對當面之敵作戰,則難取全勝;如待三個戰略區兵力集中,則又失去戰機。而敵人則利用其較我優良的運輸條件和建制的臨機變動,以集中或分散對付我軍。但我軍則因缺乏固定補給來源和足夠的運輸能力,又不便長期集中強大的兵團于一個地區(或方向)作戰。因此,建議三軍(劉鄧、陳謝和我們)在今后一個時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較徹底地殲滅敵人一路(我們一軍如不擔負打援,兵力是夠用的)。只要鄰區能及時協同打援或鉗制援敵遲進,殲敵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區殲滅戰結束,敵向此區集中,則我又分散或轉至鄰區,總以何區便于殲敵,即向何區集中。如此能有兩三次殲滅戰,則形勢可能變化。管見是否有當,請示知。如認為可行,則請劉鄧統一指揮。
在電報的最后,粟裕說:“管見所及,斗膽直陳。是否有當,尚盼裁示。”
粟裕這封電報的主旨是建議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互相配合,在中原打殲滅戰。毛澤東此時正在對中原戰局進行籌劃。此前,他電召陳毅到中共中央駐地陜北米脂縣楊家溝,于1月19日至21日聽取了陳毅關于華東野戰軍情況的匯報。
毛澤東接到粟裕的電報后,逐句圈點。在送周恩來、任弼時和陳毅傳閱時,他特別標注:“再送毛。”毛澤東盡管反復閱讀了粟裕的電報,但并沒有采納粟裕的建議。他此時正在籌劃繼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后,進一步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引向江南。27日,他為中央軍委起草致粟裕電:“關于由你統率葉、王、陶三縱在宜昌上下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我們與陳毅同志研究有三個方案。”電報在敘述和分析了這三個方案的渡江時間及其利弊后說:“以上三案各有優劣,請你熟籌見復。”
1月31日午時,粟裕復電,提出了渡江南進時間和路線的兩個方案,同時復述了他1月22日電報的意見。他寫道:“職對于中原戰局的認識,除已于子養電呈外,認為我軍以原有的政治優勢,于反攻中又取得了戰略優勢,但在數量上及技術上并非優勢。加以土改又為反攻中最主要政治內容,故進展較慢。在軍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幾個殲滅戰,敵情當有變化。因此于最近時期,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戰法,于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華野除葉、王、陶外可以三至四個縱隊參戰),是可能于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如是則使敵人機動兵力大為減少,而我軍在機動兵力的數量上,則將逐漸走向優勢;同時也可因戰役的勝利,取得較多的休整與提高技術的時間。如果我軍能在數量上及技術上取得優勢,則戰局的發展可能急轉直下,也將推進政治局勢的迅速變化。”
粟裕這封電報是在執行中央軍委關于渡江南進決策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原地區,由三個野戰軍配合尋機殲敵。電報特別指出,“除葉、王、陶外”,因為他們要準備執行渡江南進的任務。
2月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復電,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戰方案,并指令3月下旬出動。
2月4日,陳毅離開楊家溝東返。他帶了毛澤東手書的組建東南野戰軍的決定,由陳毅任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委。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由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粟裕兼任司令員及政委,葉飛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粟裕任書記,葉飛、金明任副書記。
粟裕請求推遲渡江,形同向軍委立了軍令狀
從1948年2月下旬起,粟裕率華野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和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到濮陽整訓,進行渡江準備工作。開展新式整軍運動,為渡江作戰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針對江南地理條件進行行軍、作戰訓練;派遣一個營到沿江地區偵察地形、敵情;調集準備隨軍南下的干部學習和研究新區政策;印制了供新區使用的貨幣東南流通券。用張震的話說,當時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渡江”了。
在準備渡江的時候,粟裕仍在繼續思考渡江作戰的利弊。1944年底,他曾經率新四軍第一師渡江南下作戰,一直到1945年10月才返回蘇北,對于無后方作戰的難處深有體會。他反復權衡,認為留在中原殲敵比遠出江南更有利。4月16日,粟裕向4月2日來到濮陽的陳毅提出這一想法。陳毅鼓勵他分別向劉伯承、鄧小平和中央軍委、中央工委反映。當日,粟裕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提出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打殲滅戰的建議。
4月18日,劉伯承、鄧小平致電中央軍委和陳毅、粟裕,認為:“從中原形勢而論,粟部過江迫使敵人抽走幾個師,將發生很有利的變化,于全國戰局的發展亦極有利。這個問題,決定于自身的準備、過江條件。”“如果粟部遲出,加入中原作戰,爭取在半后方作戰情況下多殲滅些敵人,而后再出,亦屬穩妥,亦可打開中原戰局。”
同日,粟裕致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并華東局:“職對目前戰局,雖經月余之考慮,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輕率呈述。”
這封電報約3000字,共8個部分,大意是:我大兵團遠離后方作戰,得不到群眾較好配合,行動不易保密,傷病員難以安置,補給困難。重裝備不能發揮其作戰能力,變成了拖累。大兵團在新區運動,最嚴重的事為糧食問題。回憶四五年我軍在天目山時不足兩萬人,控制縱橫五百里地區,僅三個月之久,已弄得民窮財盡……至今在該地人民中尚留下極深刻之不良影響。桂頑之七師、四十八師,蔣不致放虎歸山,仍可能留于大別山;五軍及十一師則因系美械重裝備,亦可能留于中原。如我軍南進仍未能調動這四個整編師,中原局勢將成較長期的僵持局面。根據上述理由,建議劉鄧、陳謝和陳粟三軍主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較大的殲滅戰;對敵人近后方(淮河以南至長江邊)派出數路強有力的游擊兵團配合正面主力作戰;對敵人深遠后方(長江以南)派出多路游擊隊在廣大范圍輾轉游擊。如中央認為上述意見可行,則建議集中華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濟南,以吸引五軍北援而殲滅之。然后除以一部相機攻占濟南外,主力則可進逼徐州,與劉鄧會師,尋求第二個殲滅戰。電報最后說:“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以對政局方面的情況了解太少,斗膽直呈,是否正確尚待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松懈。”
粟裕這一建議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4月2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粟裕電:“為商量行動問題,請陳毅、粟裕兩同志于卯有(4月25日)至卯世(4月30日)數日同來平山中工委開會為盼。”
4月25日,陳毅、粟裕從濮陽出發,晝夜兼程,于30日到達河北阜平縣城南莊,列席了于4月30日至5月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第一天就聽取了粟裕的匯報。粟裕匯報了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殲滅戰的方案,并詳細說明提出這一方案的根據。五位書記表示同意粟裕的意見,決定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前提下,同意華野三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先集中兵力盡多地殲敵于長江以北,然后再南渡長江。
對此,粟裕在回憶錄中寫道:“黨中央領導同志這種處處從實際情況出發,十分重視前線指揮員意見的領導作風,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
5月5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劉伯承、鄧小平并華東局電指出:“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使江淮河漢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逐一解決,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將戰爭引向江淮河漢,使山東、蘇北、豫北、晉南、陜北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解決一樣,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唯目前渡江尚有困難。目前粟裕兵團(一、四、六縱)的任務,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開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中央軍委有條件地采納了粟裕的建議,暫不渡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黃淮地區打殲滅戰,形同粟裕向中央軍委立了軍令狀。
任務明確后,朱德在陳毅、粟裕陪同下來到濮陽視察和動員。5月14日,朱德向團以上干部講話,動員大家學習戰術,用釣大魚的方式尋機殲滅整編第五軍等部,也就是說,當大魚上鉤時不要急于提竿,要在水里擺來擺去,把它弄疲勞了再扯上來。
豫東戰役三部曲
奇襲開封
整編第五軍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自從蔣介石發動內戰以來,該軍在華東和中原戰場經常充當先鋒的角色。它常打滑頭仗,沒有怎么吃過虧,因此又十分驕橫。華野指戰員都非常痛恨這支部隊,尋殲整編第五軍得到上下一致的擁護。
粟裕考慮,殲滅這支國民黨的王牌軍就等于砍斷蔣介石伸向中原和華東戰場的一只胳膊,那當然好了。但是,萬一攻擊受挫怎么辦?他回憶說:
我反復考慮到,尋殲敵整編第五軍雖具有一定的條件,但不利因素較多,主要是我軍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對我不利。整編第五軍是蔣介石在關內剩下的兩大主力之一,轄兩個整編師四個旅,并指揮一個快速縱隊和一個騎兵旅,其戰斗素質雖不如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十一師,但裝備并不差,人數也比該兩師多,炮兵火力的運用和步炮協同動作較好,又經常猬集一團,不貿然行動。我如打它,蔣介石必極力救援。那時,華野在外線作戰的六個主力縱隊,三個遠在河南的許昌、南陽、確山之間,短時間難以集中,即使把其中的第三和第八縱隊調過來,再加上中野第十一縱隊和華野的兩廣縱隊,我們手中掌握的全部兵力也不足六個縱隊(因當時有些部隊不滿員),而要殲滅整編第五軍,突擊集團至少需要用四至五個縱隊。這樣,就剩下一兩個縱隊擔任阻援。在平原地區無險可守的情況下,用一兩個縱隊是難以阻止敵人大量增援的。如果我突擊集團三五天內解決不了戰斗,敵人援兵趕到,我軍就可能陷于被動。同時,魯西南地區的主要點線在敵人控制之下,我作戰地域比較狹窄,不便于大兵團機動作戰,而且戰場距黃河較近,我軍處于背水作戰的不利態勢。基于上述考慮,我覺得在當時情況下尋殲整編第五軍,并不是很有把握的。搞得不好,還會給我們自己造成不利局面。
為一旦出現不可能尋殲整編第五軍的情況,粟裕準備了“先打開封,后殲援敵”的備用方案。后來有人問他當時為什么不上報,他的回答是:“我已經提過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的意見,不能總是不同意中央的決定吧。”
為求殲整編第五軍,粟裕命令配合中原野戰軍參加宛西戰役的華野陳(士榘)唐(亮)兵團于5月24日攻克許昌后東進,引誘整編第五軍由定陶、成武地區南下,把這一條大魚擺向南。同時準備將這個兵團作為打開封的奇兵。
5月30日至31日,粟裕率華野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等部組成的第一兵團南渡黃河,國民黨當局判斷解放軍要攻徐州,慌忙令整編第五軍北返堵擊。于是,這一條大魚又擺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