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珍 郭 凱 王 穎
深圳市南山區蛇口人民醫院超聲診斷科,廣東 深圳 518067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65例中的應用
陶珍郭凱王穎
深圳市南山區蛇口人民醫院超聲診斷科,廣東深圳518067
【摘要】目的:探討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選取65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組,49例體檢健康者設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超聲下頸部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內-中膜厚度、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情況。結果:研究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內-中膜厚度增加的發生率、頸動脈狹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頸總動脈舒張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頸總動脈阻力指數(RI)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頸總動脈內徑值及收縮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能夠較為理想的掌握患者頸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內-中膜厚度、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情況,表明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頸部動脈;超聲檢查;缺血性腦疾病;斑塊;粥樣硬化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易造成腦組織暫時性缺血缺氧,出現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有眼前一過性黑蒙、偏身感覺障礙、對側同向偏盲、眩暈、平衡障礙、眼球運動異常和復視等,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1]。大量研究指出,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出現的臨床癥狀較為隱匿,且大多為一過性表現,極易對疾病的盡早發現與及時治療造成延誤,因此,對于缺血性腦疾病的預先診斷顯得尤為重要[2]。筆者通過對65例缺血性腦疾病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對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設為研究組,同時期49例體檢健康者設為對照組。研究組:男41例,女24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9.23±12.82)歲,其中28例有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病史,19例有腔隙性腦梗死病史,18例有短暫性腦缺血病史。對照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7.94±11.83)歲。研究組患者均經詢問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3-4]兩組研究對象均取仰臥位平躺于臺上,選用全數字高清晰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飛利浦PHILIP iu-22)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檢查前將探頭頻率調整為3~9MHZ。檢查時需充分暴露頸部,分別對兩側頸總動脈的起始端、主干及分叉部與頸內動脈近段進行連續橫、縱斷面探測。注意觀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否存在、內-中膜厚度的改變、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及斑塊表面的回聲情況。在圖像上頸動脈中膜表現為典型的雙線征,通過測量兩線間的距離得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在頸總動脈分叉前2cm處測量頸總動脈內徑值,通過多普勒法測定對頸總動脈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張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阻力指數(RI)進行測量。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研究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內-中膜厚度增加的發生率、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頸總動脈血流動力學檢測結果比較研究組頸總動脈舒張期最小血流速度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頸總動脈的阻力指數(RI)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總動脈血流動力學檢測結果比較 ±s)
注:與對照住組比較,*P<0.05。
3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腦疾病的重要病因,且隨著疾病的發展,在頸動脈內膜表面常形成局限性的斑塊隆起,從而造成管腔狹窄。輕度的管腔狹窄并不會出現臨床癥狀,但隨著斑塊隆起程度的增加,當狹窄程度超過60%時,患者會出現眩暈、復視等一系列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如不及時發現治療,隆起的斑塊發生脫落,極易隨著血流進入腦血管的血液循環系統中,造成腦卒中等嚴重后果[5-6]。頸動脈超聲檢查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輔助檢查,能夠較好的反映出斑塊的大小、性質及管腔的狹窄程度,從而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疾病進展及預后進行準確的預測[7]。此外,頸動脈超聲檢查作為一種無創性檢查手段,相比傳統的腦血管造影,能夠明顯減少患者的痛苦,因而逐漸受到臨床上的青睞。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為70.77%、內-中膜厚度增加的發生率為95.38%、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為36.92%。其中內-中膜厚度增加為動脈硬化早期的重要影像,預示腦卒中危險性較高,運用超聲對其進行評估,可以較直觀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以及臨床用藥的效果。同時,檢查時可判斷斑塊性質,若出現弱回聲斑塊,則預示該斑塊結構不穩定,可脫落導致卒中,而斑塊顯示較強回聲和表面鈣化時,則危險性相對較低。超聲在評估頸動脈狹窄程度方面,一般內徑減少30%為輕度,30%~69%為中度,大于等于70%則為重度,狹窄越嚴重,腦血液供應越少,發生腦卒中的風險越高,此外,不同程度的狹窄也指導臨床選擇內科或介入治療等不同應對措施。因此,頸部血管超聲對斑塊厚度和性質、狹窄程度等進行檢測時,有利于評估斑塊危險性,進一步評估腦缺血程度,以便為臨床及早以及合理的采取治療措施提供依據。本研究的結果還顯示研究組頸總動脈舒張期的最小血流速度,頸總動脈的阻力指數(RI)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據研究顯示[8-10],高內-中膜厚度和低舒張末期血流速度的患者,其缺血性卒中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得出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可共同并獨立對缺血性卒中風險進行預測。因此可通過對舒張末期血流速度檢測來預測腦卒中風險,該值越低,則風險越高。RI值越高,一般大于0.75則表明腦血管外周阻力大,發生腦血管缺血的可能性大,卒中風險高。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能夠較為理想的掌握患者頸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內-中膜厚度、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情況,對診斷及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嫻.TCD與彩色多普勒頸部超聲聯合應用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診斷價值[J]. 淮海醫藥,2012,30(2):142-143.
[2] 趙金才,白如娣.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經顱多普勒超聲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對比分析[J]. 寧夏醫學雜志,2011,33(3):262-264.
[3]毛俊杰,闞艷敏. 頸動脈超聲結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價值[J]. 浙江臨床醫學,2011,13(10):102-103.
[4]凌天金,劉娟,周華東,等. 頸動脈超聲在癥狀性頸動脈狹窄風險評價中的應用[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15(7):467-470.
[5] 白雪、王翠、林占峰,等.超聲與CT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的應用[J]. 疑難病雜志,2009,8(10):613-614.
[6] 錢嵐,王暉,王武,等. 聯合應用彩超和經顱多普勒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6160-6161.
[7]朱松巖,唐曉兵,姜瑞華,等.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粥樣斑塊與腦梗塞臨床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8):1232-1234.
[8]王碩,羅建方,黃新勝. 頸動脈超聲檢測在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330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7):663-664.
[9]張潭,任書堂,秦艷娟,等. 經顱多普勒與頸動脈超聲檢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對比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5):702-704.
[10]楊新春.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行頸部血管多普勒彩超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3):54-55.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8-0047-02
(收稿日期: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