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明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骨科,廣東 肇慶 526100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下骨折38例臨床觀察
朱錦明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中醫院骨科,廣東肇慶526100
【摘要】目的:觀察PFNA治療股骨轉子下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股骨轉子下骨折病人75例,并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7例和觀察組38例。對照組行EPFN治療,觀察組行PFNA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手術平均時長、術后大腿疼痛病例均明顯地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治療股骨轉子下骨折PFNA、EPFN均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PFNA操作更為簡便、術中出血量更少,可降低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股骨轉子下骨折;PFNA;EPFN
股骨轉子下骨折是股骨干峽部到遠端5cm間的骨折。股骨轉子下應力集中,如果骨折位于此處,治療相對困難,若使用的內固定材料不合適則可能會出現骨折不愈合或者延遲愈合、內固定失敗等相關并發癥。對于內固定治療的選擇,近年來應用較多的為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PFN)、股骨近端膨脹髓內釘(Expandable Proximal Femoral Nail,EPFN)、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等,本文旨在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基于本院的實際情況,探討PFNA、EPFN的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轉子下骨折病人75例,并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7例和觀察組38例。對照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2.1±4.5)歲;受傷到手術時間1~13d,平均(5.1±1.4)d;低能量損傷9例,高能量損傷28例。觀察組男25例,女13例,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51.8±5.2)歲;受傷到手術時間1~12d,平均(5.3±1.2)d;低能量損傷10例,高能量損傷28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可比性。
1.2入選標準①經X線片、CT等確診為股骨轉子下骨折者;②均為閉合性骨折者;③首次確診為股骨轉子下骨折者;④精神正常;⑤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
1.3排除標準①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②開放性骨折者;③精神、智力、聽力等異常者;④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⑤因故退出本次研究者;⑥治療依從性低,不配合相關研究;⑦臨床資料丟失者。
1.4方法對照組行EPFN治療:全麻,在C臂X線透視下進行閉合復位,確認復位滿意后,在病人大粗隆近端大約3cm位置行縱形切開,往股骨髓腔方向開口并插入導針,于瞄準器上裝入主釘,擴大股骨近端后從大粗隆內開口位置插入股骨髓腔;確定深度,空心鉆頭沿著導針鉆孔后小心取出導針、鉆頭,選擇合適栓釘,放入栓釘;接通壓力泵,在栓釘頭部、栓釘尾部注入生理鹽水,主釘瞄準器和套管連接并插入栓釘滑動限制螺絲刀,將栓釘滑動限制器鎖緊,再拆除瞄準器、壓力泵,將尾端密封帽上緊,沖洗傷口。
觀察組行PFNA治療:全麻,在C臂X線透視下進行閉合復位,確認復位滿意后,沿著股骨干方向從大轉子頂點近端約3~5cm位置向上作一條4~5cm縱形切口,然后沿著肌纖維方向將臂中肌分開;切口繼續延伸到骨折位置,用點狀復位鉗、骨鉤等作臨時固定,然后環扎固定后內側大骨塊,復位滿意,確定大轉子頂點位置;在大轉子頂點中心處插入一髓腔導針,C形臂透視確認位置后可以將主釘置入;調整主釘位置、深度,近端130°瞄準臂定位,沿著瞄準臂方向小心地插入螺旋刀臂套筒直到股骨外側皮質,按照套筒方向將3.2mm導針鉆入,透視檢查位置,確保其側位在病人股骨頸正中位;11mm空心鉆鉆開病人股骨外側皮質,沿著套筒插入相應配套的螺旋刀片,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插入器,將PFNA螺旋刀片完成抗旋轉鎖定;鎖定結束后,將瞄準器拆除,于病人遠端鎖定孔相對應的皮膚處作一條長約1.5cm切口,在遠端處固定鎖定螺釘,在髓內釘近端位小心地將髓內釘尾端密封帽擰入,沖洗傷口。
兩組手術麻醉效應消失后,可以進行主動肌肉收縮鍛煉;術后3~4d,可以進行髖關節、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以及直腿抬高鍛煉。
1.5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愈合平均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平均出血量、手術平均時長;②術后大腿疼痛例數;③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1]:隨訪12個月,優即髖部不存在疼痛感,行走不存在困難,能夠完全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良即髖部偶爾存在疼痛感,行走時需依賴手杖攙扶,能夠基本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可即髖部存在中度疼痛感,行走時需依賴他人攙扶,無法自理生活;差即髖部存在嚴重疼痛,無法下床活動,無法自理生活。

2結果
2.1兩組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兩組骨折愈合平均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手術平均時長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s)
2.2兩組術后大腿疼痛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無大腿疼痛病例,明顯少于對照組的6例(P<0.05)。
2.3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2.1%,與對照組的86.5%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例)
3討論
股骨轉子下內側皮質和外側皮質分別屬于高應力、張力集中區域,當外力作用時,內側皮質骨所承受的張力要大于外側皮質,所以一旦出現骨折,往往內側骨塊出現較多的粉碎性骨折,此外內側區域由皮質骨組成,在術后可能會出現骨折不愈合或者延遲愈合、髓內翻畸形、螺釘切割股骨頭、內固定斷裂等嚴重并發癥[2]。而手術操作技術、內固定選擇則是影響并發癥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EPFN外形與骨髓腔類似,是新型髓內固定材料,其主體由一合金柱狀薄管、四個輻條組成,置入后不需要進行擴髓和交鎖,能直接注水到髓內釘,使其膨脹變粗并緊密嵌合髓腔,能夠有效地降低因擴髓造成的創傷、并發癥;但因在手術過程中,注水速度和壓力難以有效把握,若加壓時壓力過大、注水速度過快,栓釘頭部過度膨脹,使股骨髓腔皮質壓力出現過高現象,術后容易發生大腿疼痛[3]。PFNA是基于PFN發展起來的一種內固定材料,其顯著特點是可將螺旋刀片送入病人股骨頭頸部,只需要1枚螺旋刀片就能固定股骨近端骨塊至頸骨質、股骨頭內;手術過程中不需要反復調整操作位置,顯著縮短手術時長,且刀片能提高和周圍骨質的把持力和接觸面積;刀片外側具備加壓鎖定功效,對股骨頭旋轉、刀片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骨折間隙的進一步復位[4]。本研究結果顯示,PFNA、EPFN骨折平均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髖關節功能恢復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兩組方法均可以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PFNA在術中平均出血量、手術平均時長、大腿疼痛病例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EPFN(P<0.05),表明PFNA在病情控制方面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在股骨轉子下骨折中,PFNA、EPFN均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PFNA操作更為簡便、術中出血量更少,可降低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胡文忠.股骨近端髓內釘(Gamma)微創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8):86.
[2]趙海生,徐耀增,王貴賢,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股骨轉子下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22(48):8368-8373.
[3]李光,陸晴友,潘玉濤,等.EPFN 與 PFNAⅡ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14,20(6):890-892.
[4]楊文彬,楊珂,王峰,等.PFNA 內固定術治療股骨轉子下不穩定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5,12(7):643-645.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8-0051-02
(收稿日期: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