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樂豐,方 豪,龍文莉,胡 偉(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數字農業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
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
邱樂豐a,方 豪a,龍文莉b,胡 偉a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a.農村發展研究所,b.數字農業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摘 要:采用氣候資源利用效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社會經濟資源利用效率4個指標組、8個具體指標,對2014年浙江省11個地市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區域內農業資源利用水平不一,杭嘉紹地區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處于省內最高水平,屬于高投入、高產出和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高水平區。省內部分地區由于土地、勞動力資源短缺,化肥利用率不高和農村廢棄物資源浪費這些因素的制約,導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關鍵詞: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浙江
文獻著錄格式:邱樂豐,方豪,龍文莉,等.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6): 805-808.
浙江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浙江省農業資源匱乏的真實寫照[1]。近年來,圍繞農業資源利用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等問題是困擾浙江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業資源總量下降和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人口、資源、農業、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因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去除農業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環境緊箍咒,成為浙江農業發展的最佳選擇[2]。走這種低耗高效的發展路徑,首先就要對現階段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和發展對策進行分析研究[3]。基于這樣的背景,本研究采用實地調研、統計資料查詢、GIS分析等技術方法[4],從農業生產系統的整體結構和功能出發,以氣候資源、農業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利用效率為指標,對浙江省區域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并在評價的基礎上對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的地域格局和存在問題進行剖析,提出提高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對策措施,從而為推動浙江省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5]。
1.1 指標體系
依據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內涵特征及系統性、可執行性、復合性等原則,建立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的層次和總體框架(圖1),評價具體表征指標是在對各項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篩選后形成的層次分明、結構完善的指標體系。為了全面體現研究區特征,本研究將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3個層次,目標層即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指數,功能層可分為氣候資源利用效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社會經濟資源利用效率4個方面[6],評價層是對準則層中氣候、水、土地、社會經濟投入四要素的進一步細化和描述(表1)。

圖1 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體系的框架
1.2 評價模型
利用線性加權求和模型構建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模型[7]:

式中,S為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指數的大小反映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程度,Qi為各評價指標權重系數,Si為標準化評價指標值,n為評價指標個數。

表1 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的體系及權重
1.3 評價結果
1.3.1 指標值
本研究依據2014年數據和資料,以地級市為單位,對2014年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綜合評價。
8項指標值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評價指標值
1.3.2 指標權重
通過德爾菲法結合AHP層次分析法[8],確定浙江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評價指標權重(表1)。
1.3.3 評價結果
基于上述評價方法,得到浙江省各地市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浙江省各地市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
1.3.4 結果分析
采用等距法將浙江省各地市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圖2)劃分為3個等級,即高效利用區、中效利用區和低效利用區3級(圖3)。其中高效利用區包括紹興、嘉興和杭州,空間分布連續,自古為浙江省農產品主產區,光、熱、水、土、肥資源豐富,且協調一致,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也處于浙江省最高水平,屬于高投入、高產出和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高水平區。中效利用區包括寧波、湖州、衢州和臺州,這些地市空間分布上不連片,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各自存在的制約因素也有所不同。寧波的熱量利用效率較低,湖州的光能利用率、土地生產效率和化肥生產力較低,衢州的降水效率和勞動力生產率較低,臺州的化肥生產力和勞動力生產率較低。低效利用區包括麗水、金華、溫州和舟山,麗水、金華、溫州為南部丘陵山地集中區,土地和社會經濟資源是這一地區農業資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舟山為海島區,各方面農業資源利用均存在不足。

圖3 浙江省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分區空間分布
2.1 存在問題
2.1.1 農村廢棄物資源嚴重浪費
據調查,杭嘉湖平原地區50%的秸稈被直接焚燒,不僅會導致環境污染,而且也大大造成資源浪費。隨著農村住宅居民化,人畜糞尿已經不再是農田用肥的主要來源,有機肥用量銳減,人畜糞尿沒有出路,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極大地浪費了資源。
2.1.2 化肥不合理使用帶來面源污染
浙江省化肥平均施用強度為570 kg·hm-2左右,遠高于全國平均441 kg·hm-2的施用水平。化肥的大量施用,使部分化肥隨著降雨、灌溉和地表徑流的作用進入河流、湖泊,不僅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而且還造成土壤結構變差,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
2.1.3 人均耕地資源緊缺
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臺州、衢州和寧波的人均耕地面積分別為260,420和367 m2,均大大低于聯合國公布的人均耕地534 m2的警戒線。隨著這些地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及建設用地對優質農田大量占用,耕地總體數量和質量仍將呈減小趨勢。
2.1.4 人口流動導致農業勞動力資源短缺
由于城市和農村發展速度不平衡,農村中的青壯年更愿意到城市發展,而不是留在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普遍弱化,農業人口向老齡化、婦女化、低文化發展,缺乏有能力、有水平的農業勞動力,導致農業勞動力資源短缺。
2.2 對策建議
2.2.1 構建農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系統
根據區域面積、人口、農業生產、生活垃圾、雨水、污水等各類廢棄物資源總量,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土壤的自然凈化能力,使種植業、林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科學配置配套農田,林地、養殖,沼氣池、雨污收集池體量,最大限度轉化農村廢棄物,實現農業有機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使農業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
2.2.2 科學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
提高化肥利用率,優化用肥結構,增施有機肥,發展綠肥種植,完善畜禽糞便處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科學合理地降低化肥施用量。結合農業、物理、生物等多種防治措施,推廣誘蟲燈、色板、防蟲網等無害化防治技術,同時,引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以減少用量,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環境污染。
2.2.3 嚴格加強耕地資源保護
著重加強杭州、紹興、嘉興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區的耕地保護,減少道路、城鎮等對基本農田的侵占。推進農業“兩區”建設,依靠農業科技進步,種植高產作物,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2.2.4 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研究職業農民的政策及標準,探索農業技術能力等相關認定作為未來職業工作的支撐。同時,拓寬培訓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并定期進行培訓,提高農業系統的職業培訓和綠色證書制度,完善農業技能認證系統。
參考文獻:
[1] 張忠明,周立軍,宋明順,等.基于Malmquist指數分析的浙江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動態變化(1994—2010年)[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6): 1237-1242.
[2] 石玉林,封志明.開展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4): 293-298.
[3] 封志明,李飛,劉愛民,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資源科學,1998,20(5): 1-6.
[4] 靳京,吳紹洪,戴爾阜.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方法及其比較[J].資源科學,2005,27(1): 146-152.
[5] 劉北樺.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6): 1-3.
[6] 鄭海霞,封志明,張陸彪,等.甘肅省縣域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J].經濟地理,2006,26(4): 632-635.
[7] 徐萍,孫永朋,衛新,等.基于農業資源稟賦的浙江省農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1): 1-4.
[8] 張社梅,毛小報,黃偉.農業技術進步構成因素的分解及評價: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3): 384-387.
(責任編輯:吳益偉)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6-0805-03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601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項目:浙江省發改委重點研究項目(NQ2015-03)
作者簡介:邱樂豐(1985—),男,浙江湖州人,博士,從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工作,E-mail: qlf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