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再鳴
(紹興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紹興 312000)
?
小麥品種揚麥24在紹興試種示范表現
樓再鳴
(紹興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紹興 312000)
摘 要:小麥新品種揚麥24于2014年冬引入紹興市試種示范,表現生育期適中、矮稈抗倒、產量高,推廣應用價值大。高產栽培要點是適期適量播種、合理施肥、開溝排水和防病除草。
關鍵詞:揚麥24;試種;示范;紹興
文獻著錄格式:樓再鳴.小麥品種揚麥24在紹興試種示范表現[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6): 821-823.
揚麥24(原名:揚麥10-120)由江蘇省揚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而成,2015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審麥2015001)。浙江省2012—2013年度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 803.5 kg·h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8.3%,達極顯著水平;2013—2014年度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 551.5 kg·h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10.5%,達顯著水平。2年平均5 677.5 kg·hm-2,比對照揚麥158增產9.4%。2013—2014年度浙江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 619.0 kg·hm-2,比對照增產13.4%。該品種田間生長較整齊,穗長方形,殼白色,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具有生育期適中、抗倒性強、豐產性好等優點。2014年冬引入紹興市進行試種示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示范在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陳渭土農戶承包田進行。示范方面積6.78 hm2,其中4.52 hm2,平均產量2.26 hm2。示范田前作為單季晚粳稻,收割后拖拉機耕耙。2014年11月20日播種,播種量180.0 kg·hm-2,播后機械開溝、覆土。示范田總用肥量折純氮18.73 kg·hm-2,P2O52.63 kg· hm-2,K2O2.63 kg·hm-2。其中基肥施復合肥262.5 kg·hm-2,苗肥用尿素150.0 kg·hm-2,臘肥施尿素187.5 kg·hm-2,春肥施尿素187.5 kg· hm-2。5月22日成熟,5月25日收割。
播種出苗期間多為多云天氣,溫高光足,出苗順利。分蘗越冬期多晴少雨,氣象條件適宜越冬生長,但2月上旬至3月上旬出現陰雨寡照,日照嚴重不足,降水顯著偏多,田間有明顯積水,導致土壤濕度偏高,影響根系活力。拔節孕穗期天氣先差后好,氣象條件有利于形成大穗。4月中旬中期的1次過程性降水,導致赤霉病發生,部分田塊發生局部倒伏。5月8—18日多陣雨天氣,使部分小麥熟色不佳,千粒重和品質下降。
示范田小麥收獲后,經烘干、精選揚麥24實際入庫總產28.30 t,產量6.262 t·hm-2,比對照揚麥14產量高1.681 t·hm-2(表1)。揚麥24株高77.0 cm,有效穗506.7萬·hm-2,穗長8 cm,每穗實粒數32.2粒,千粒重41.7 g。與對照相比,植株矮4.9 cm,穗數增9.0萬·hm-2,每穗實粒數增1.8粒,千粒重增0.8 g。揚麥24主要依靠大穗大粒增產。全生育期183 d,比對照短2 d(表2)。經田間觀察,該品種的主要特征特性是,株型緊湊、分蘗率中等、植株較矮、葉形較小,整齊度好;莖稈基部壁厚且硬,抗倒性明顯好于揚麥14,穗型長方形,殼白色,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2015年在后期雨水較多情況下,該品種田間未發現赤霉病和早衰、倒伏現象。

表1 2014—2015年上虞區揚麥24示范方產量與經濟性狀表現

表2 2014—2015年上虞區揚麥24示范方生育期及苗蘗動態表現
3.1 適期播種
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宜。
3.2 合理播量
早播田塊播種量120~150 kg·hm-2;缺肥、遲播田塊可適量增加用種量。
3.3 合理施肥
土壤地力中上等的一般需施純氮210~250 kg· hm-2。海涂田一般可用復合肥300~375 kg·hm-2作基肥,幼苗期、年底前和早春分3次追施速效氮肥。
3.4 開溝排水
播種后及時開溝、覆土。生長期保持溝、渠暢通,遇雨后及時做好清溝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濕度。
3.5 防病除草
在播種期及早春搞好化學除草,以控制雜草滋生危害。根據農技部門病蟲信息和田間病蟲發生情況,及時做好各類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
經試種示范,揚麥24表現了矮稈抗倒,成熟期偏早,籽粒色澤、粒型及豐產等優良性狀,比揚麥14等老品種有明顯改進,更符合目前農戶對小麥品種性狀的要求,有利于紹興市小麥-單季晚稻耕作模式的發展,提高全年糧食產量,是一個在紹興推廣、應用價值較高的小麥新品種,可大面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冷蘇鳳,宋錦花.江蘇省小麥品種的產量性狀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0(5): 113-116.
[2] 程順和,張伯橋,高德榮.小麥育種策略探討[J].作物學報,2005,31(7): 932-939.
[3] 姚國才,姚金保,楊學明,等.長江中下游小麥品種產量性狀的遺傳相關和通徑分析[J].南京農專學報,2002,18(4): 11-14.
[4] 吳宏亞,朱冬梅,張伯橋,等.江蘇弱筋小麥品種表現及存在問題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0): 169-172.
[5] 程順和,郭文善,王龍俊,等.中國南方小麥[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9-34,248.
(責任編輯:張才德)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6-0821-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606
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簡介:樓再鳴(1965—),男,浙江紹興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和種子管理工作,E-mail: kala198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