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卿
(縉云縣農業局,浙江縉云 321400)
?
菜用甘薯薯綠1號在縉云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
周慧卿
(縉云縣農業局,浙江縉云 321400)
摘 要:薯綠1號是國家甘薯改良中心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合作選育的莖尖菜用甘薯新品種。主要表現為植株直立,分枝能力強,葉片小,嫩莖尖產量高,口感佳,適應性強,易栽培且生產周期長。總結薯綠1號在縉云縣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甘薯;葉菜型;薯綠1號;栽培技術;縉云
文獻著錄格式:周慧卿.菜用甘薯薯綠1號在縉云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6): 851-852.
菜用甘薯栽培方便,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采收期長,高產穩產,可緩解葉菜夏淡,而且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于一般的常規葉用蔬菜[1]。其莖葉不僅營養豐富,并且還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作用,現代人稱之為“被忽視的長壽蔬菜”,頗受歡迎[2]。薯綠1號是國家甘薯改良中心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合作選育的莖尖菜用甘薯新品種(國品鑒甘薯2013015、浙非審薯2013002),是以臺農71為母本,以廣薯菜2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選育而成。該品種口感清香、潤滑、無苦澀味,深受消費者喜愛,適宜蔬菜大戶、農家樂(農莊)以及廣大居民庭院種植。縉云縣種子管理站于2013年從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引進脫毒苗進行越冬繁育,2014年開展多點生產性示范種植,表現出品質優、口感好、產量高、適應性強等特點。2015年在縉云縣新建鎮、東渡鎮、舒洪鎮、七里鄉等14個鄉鎮示范推廣種植,均表現生長良好。筆者對薯綠1號在縉云縣種植表現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薯綠1號2014年在縉云縣品種比較試驗中,綜合性狀表現較好,嫩莖尖產量達47.04 t·hm-2,比對照縉引1號(本地栽培種)增產53.32%(表1),達極顯著水平。2015年在東渡鎮、新建鎮、舒洪鎮、七里鄉等鄉鎮建立示范片,均表現分枝能力強,采收期長,產量高。薯綠1號前中期產量較高,是緩解葉菜夏淡的蔬菜品種。
表1 菜用甘薯薯綠1號的農藝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
2.1 農藝與經濟性狀
薯綠1號植株呈直立型,易于采摘;頂芽翠綠鮮嫩,頂葉心形呈黃綠色,葉片小,葉基色和莖色均為綠色;莖尖無茸毛,燙后顏色翠綠至綠色;薯塊紡錘形,白皮白肉,薯塊萌芽性好。頂芽采摘后,腋芽生長快速、整齊。采收期達7個月左右,能緩解夏季綠色葉菜淡季的菜荒問題。如在春冬季節利用溫室大棚種植,可周年供應市場,經濟效益比其他蔬菜更高。
2.2 食用品質
薯綠1號莖葉營養豐富,據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杭州)測定,其10 cm長莖尖含粗蛋白3.88%(濕基),脂肪0.2%,粗纖維1.6%,Vc224 mg·kg-1,鈣32.0 mg·kg-1,鐵806 mg· kg-1;薯塊干物質含量32.4%,可溶性糖5.45%,淀粉22.1%。在葉菜型甘薯國家區試中,以莖葉茸毛含量、燙后褐變度、香味、甜味和脆嫩度為品質指標,薯綠1號品質居參試品種之首,表現無苦澀味,微甜,有滑膩感。在縉云葉菜型甘薯品種比較試驗中,薯綠1號食味品質的綜合評分明顯高于對照品種(表2)。
表2 菜用甘薯薯綠1號的品質性狀表現
2.3 抗逆性
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和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鑒定,薯綠1號高抗莖線蟲病,抗蔓割病。根據縉云田間種植表現,薯綠1號適應性較好,未發生病害,白粉虱和食葉害蟲危害較輕。適宜江蘇、山東、浙江、四川、廣東、福建等地區作葉菜種植。
薯綠1號屬蔬菜專用型甘薯品種,作為蔬菜應用,要求達到薯芽粗壯、多且嫩、采收季節長。因此,在栽種方法上與傳統甘薯有較大區別,適栽期應提前,用苗量大,一次栽插,多次采摘,更適宜大棚栽培。產品多次采收,產量可達33.0~48.0 t· hm-2,縉云市場批發價為6~8元·kg-1,零售價為10~16元·kg-1,經濟效益相當顯著。
3.1 適時育苗,培育壯苗
薯綠1號菜用甘薯育苗排種要根據田間栽種期來決定,應按計劃栽種期向前遞推30 d左右[3]。冬春季節可以利用溫室大棚保溫育苗,春季栽培采用小拱棚+地膜保溫育苗。苗床寬1.2 m,畦深10~15 cm,畦埂寬25 cm,床底鋪一層有機肥后澆水覆土。種薯排放前和排放中都要嚴格挑選,分級排放;排放薯塊在畦面的高度保持上齊下不齊,以保證出苗整齊一致;排種密度為薯塊間隔約3 cm,排好之后覆土,厚度在2~3 cm為宜,以保證壯苗。床面用噴壺澆水,育苗期表土要見干見濕,一般5~7 d澆水1次。床溫保持在30℃左右為好,高溫有利于傷口的愈合,防止染病。幼苗出土以后,白天溫度逐漸降到20~25℃,夜間16℃。采苗前打開地膜,溫度降到20℃煉苗,促進幼苗健壯。大面積生產需種苗量大的,在幼苗出土3~5 cm長以后將種薯分植,這樣,可根據生產需要長期大量采苗供苗。
3.2 整地做畦,適時早插
宜選用高肥力砂壤土、排灌條件好的地塊種植。平整土地,要達到利于節水灌溉及汛期迅速排水的要求。深耕前施30~45 t·hm-2腐熟有機肥作底肥,把田塊整成畦狀,畦寬90 cm,溝深20~30 cm。為了延長采收時間,4月中旬當氣溫穩定在15℃以上即可扦插,大棚栽培可提早30 d,栽插后應充分澆水,保證活棵。每年4—8月均宜栽插,可進行周年生產。
3.3 合理密植,及時補苗
薯綠1號株型直立,應適當密植以提高產量,一般扦插19.5萬株·hm-2。薯苗長25 cm,有6~8張完整葉片即可剪苗插種。緩苗期間注意查苗、補苗、換苗,將弱株、死株及時換壯。
3.4 科學管理,合理施肥
薯綠1號耐高肥水,在整地做畦時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每次采摘后第2天施尿素75~105 kg· hm-2,采摘當天不宜馬上澆水施肥,以利于植株傷口愈合及防止病菌從傷口侵染植株。栽培過程中要多次中耕除草培土,注意勤澆水,確保土壤充分濕潤,以促進莖葉快速生長,防止莖葉早衰。
3.5 適時采摘,及時修剪
適時采摘有利于腋芽生長,增加收獲批次。栽插成活后15 d左右進行打頂,打頂盡量不要拉動薯苗,以免損傷幼根。根據新生枝條生長速度,第1次采摘在打頂15~20 d后進行,當薯苗及分枝長20~25 cm時即可以采摘。此后每隔10~15 d采摘1次,并隨之剪除多余老傷莖葉,以增加株間通風透光,收獲期直至初霜或停止生長前。
3.6 加強病蟲害防治
甘薯病蟲害比其他蔬菜相對較輕,主要有斜紋夜蛾、蚜蟲、麥蛾等食葉性害蟲,生產上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殺蟲劑進行防治,如苦樹藤素、甲維鹽等,并注意使用農藥后的安全采收間隔期。為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和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采用防蟲網進行防蟲。
參考文獻:
[1] 曹清河,劉義峰,李強,等.菜用甘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07(10): 41-43.
[2] 張富仙,吳列洪,余文慧.葉菜型甘薯在衢州試種初報[J].浙江農業科學,2011(4): 753-754.
[3] 馮永才,金英,徐梓榮.甘薯標準化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 31-49.
(責任編輯:張才德)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6-0851-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617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簡介:周慧卿(1974—),女,浙江縉云人,農藝師,本科,從事農業推廣工作,E-mail: zhq1974113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