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芬,徐云煥,孫 鈞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
浙江省不同栽培模式葡萄的效益分析
周慧芬1,徐云煥1,孫 鈞2
(1.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摘 要:研究比較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和大棚促早栽培等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生產成本及經濟效益。結果表明,露地栽培葡萄成本低于設施栽培葡萄,但果實品質和效益最低;鋼架大棚促早栽培模式下葡萄成本最高,但品質最佳,經濟效益好于其他栽培模式。
關鍵詞:浙江;栽培模式;葡萄;效益分析
文獻著錄格式:周慧芬,徐云煥,孫鈞.浙江省不同栽培模式葡萄的效益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6): 853-855.
為提高浙江省種植葡萄的效益,我們在總結浙江省葡萄產業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和大棚促早栽培等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的生產成本及經濟效益。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產業現狀
葡萄是浙江的特色水果,全省各地均有分布,隨著設施栽培在浙江推廣,葡萄產業成為近年來浙江省發展速度最快、生產效益最高的水果產業,2005—2014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積從9 786 hm2增至29 953 hm2,年均增幅達13.2%;2014年全省葡萄面積29 953 hm2,產量721 228 t,產值29.6億元,產業規模在水果產業中居柑橘、楊梅之后,列第3位。全省已形成以寧波、嘉興、臺州、金華為主的新老優勢產區,并逐步涌現出一批產業集聚度高、規模化水平強的葡萄產業縣(市、區),其中慈溪等14個縣(市、區)面積在667 hm2以上,上虞等18個縣(市、區)年產量在10 000 t以上。
1.2 發展歷程
葡萄是浙江的傳統水果,20世紀80年代的巨峰和90年代的藤稔等一批優新品種的引進,使浙江葡萄產業得到較快發展。90年代末,以避雨栽培為主的葡萄設施栽培模式開始在浙江省應用并推廣。通過溫室、塑料大棚和避雨棚等設施栽培技術,為葡萄的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調節成熟上市期,減少生長期病害的發生,提高果實品質,已成為南方葡萄生產的主要栽培模式,設施栽培占到浙江省葡萄種植面積的89.4%。隨著臺州等沿海地區為防避夏季臺風危害而開展早期階段性加溫、大棚雙膜栽培等促早栽培技術,和中晚熟品種延后采摘等技術的應用,浙江省葡萄成熟季節可從5月開始一直延續到10月,整個銷售季節長達6個多月。相比2005年,10年間產值從60 780元· hm-2增至98 670元·hm-2,增幅達62.3%,產地均價從40 905元·hm-2增至61 560元·hm-2,增幅為50.5%,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
據近期生產部門調查,浙江省葡萄種植面積超過3萬hm2,其中露地栽培面積僅占10.6%。設施栽培模式主要有避雨栽培和促成栽培,避雨栽培設施大多為鋼竹混合架和鋼架避雨棚,促成栽培設施有單棟大棚、鋼竹混合連棟大棚和鋼架連棟大棚等幾種。
2.1 露地栽培
露地栽培為傳統葡萄種植模式,主要分布在金華、紹興等葡萄傳統產區,種植規模均不大,多以家庭農戶的小規模松散經營為主,其特點為資金投入少、發展快捷,但病害多發,且受天氣影響大,容易裂果、爛果,品質不高,面積正在逐漸減少。
2.2 設施栽培
2.2.1 避雨栽培
主要有鋼竹混合型和鋼架2種類型,是浙江省應用較多的葡萄設施栽培類型,約占全省葡萄總面積的20.4%,主要分布在寧波、嘉興、臺州、金華和紹興等主產區,具有搭建成本低,管理方便,病害少等特點,完熟栽培的葡萄品質也較好,但價格優勢不明顯。
鋼竹混合型避雨棚造價便宜,但毛竹不耐用,需經常修整替換;鋼架避雨棚經久耐用,但建造成本稍高,尤其是前期投入加大。
2.2.2 大棚促成栽培
大棚促成栽培類型是目前浙江省葡萄設施栽培的主要模式,是浙江省葡萄種植的主要模式,主要分布在嘉興、臺州、寧波、金華等產區,目前約占全省葡萄總面積的69.0%。其中,連棟大棚葡萄種植面積占61.2%,其特點為保溫性好、抗臺和防病蟲害能力強,葡萄成熟期提早,品質提高,但造價較高,前期投入大。
單棟大棚。目前,浙江省單棟大棚栽培面積約占全省葡萄總面積的7.8%,毛竹大棚為最早的設施類型,取材方便、造價便宜,但保溫性差、易損不耐用,現已逐漸被淘汰;之后發展為水泥竹木混合棚,有一定的抗臺能力,但只能用3~5年,目前省內尚有部分老果園在用;部分地區也有鋼架大棚,造價高,使用年限長。與連棟大棚相比,單棟大棚土地利用率稍低。
連棟大棚。分鋼竹混合型和鋼架型2類,其特點為抗臺能力強,保溫性好,病蟲害少發,果實品質較好,架材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與避雨設施相比造價成本較高。
鋼竹混合型連棟大棚。這是當前浙江省葡萄最主要的栽培模式,約占全省葡萄總面積的39.6%。雖然架體造價與避雨設施相比大幅提高,但一般可用10年以上(竹架需3年更換),仍在多數專業合作社和種植企業的接受范圍內,故應用較廣。
鋼架連棟棚。近幾年新發展的葡萄園多采用該栽培模式,面積約占全省葡萄總面積的21.7%。其優點為管理方便,葡萄上市提前,外觀、內質均優于其他栽培模式葡萄,價格高,效益好,兼有觀賞性,適宜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但建造成本較高,需要較大資金投入。
從表1可以看出,葡萄種植效益與其栽培模式密切相關:露地栽培模式不用設施投入,但因病蟲害發生較多等造成生產管理成本高,品質一般,經濟效益最低;避雨栽培搭建簡便,成本介于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之間,品質好于露地栽培葡萄,但受上市期影響,價格優勢不明顯,經濟效益也介于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之間。以單棟大棚、鋼竹混合連棟棚和鋼架連棟棚為主的促早栽培模式,雖然搭建成本高,但品質好,價格高,每667 m2平均效益在5 400元以上,管理較好的生產基地可達萬元以上。
表1 不同栽培模式葡萄生產成本及效益比較
葡萄設施栽培是浙江省葡萄產業由傳統栽培向現代化栽培發展的重要轉折,也是實現葡萄高產、優質、安全、高效的有效途徑之一。針對目前浙江省葡萄產業的發展現狀,現提出如下建議。
4.1 優化品種結構,強化良種引選育工作
強化良種化基礎,科學開展葡萄新品種的引、選、育工作,重點引選高品質、不同熟期的鮮食品種,尤其是適宜設施栽培的鮮食品種的選育,遵循適地適栽的原則,科學布局品種。
4.2 加強設施栽培的研究,提高生產效益
加大對設施葡萄的科技投入,研究推廣設施栽培條件下的輕簡化、省力化栽培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在保證果品質量的同時節約勞動力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展設施模式、架式及材料的研究,改造提升設施水平,降低成本投入,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同模式的葡萄設施栽培。
4.3 合理安排熟期,拓展市場空間
葡萄不同栽培模式成熟上市期也不相同,各地應根據自身區域定位和發展特點,開展市場的多元化開發,樹立現代果品營銷理念,拓展產業空間,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
4.4 提高設施葡萄發展規模,拓展葡萄產業功能
大力提升葡萄設施化水平,開發葡萄產業資源,著力發展休閑觀光產業,以葡萄為媒開展采摘觀光游、葡萄節等活動,吸引都市人到產地消費。
參考文獻:
[1] 徐云煥.浙江葡萄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果業信息,2011,28(2): 1-3.
(責任編輯:張瑞麟)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6-0853-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618
收稿日期:2016-02-02
作者簡介:周慧芬(1979—),女,浙江衢州人,高級農藝師,碩士,從事果樹產業管理及指導工作,E-mail: 12355694@qq.com。
通信作者:孫 鈞(1964—),男,浙江杭州人,推廣研究員,從事果樹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E-mail: sj2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