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高負債與高存款之謎
機關團體有很多事業單位,其中多數是半盈利機構。他們把盈利所得放在銀行既不繳稅,也不分紅,也不投資,這成為最大的問題。
仿佛是一場“瘟疫”,警惕“違約”終于不再是警世良言,僅僅在2016年前四個月,債市已有8個發行主體出現實質性違約,涉及12只債券,其中發債主體不僅有民企,國企央企也赫然在列。其中原因何在?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債務占GDP的比例達250%、280%,從世界范圍來看最高,但儲蓄率也格外的高。過去認為中國企業儲蓄率高,是因為民企拿不到更多的金融服務,所以民企要想投資就必須把錢攢夠。
這幾年,居民存款上升的速度和比例變化不大,金融企業有些下降,企業盈利不好,現金流偏緊。但是機關團體的存款一路上漲,去年上漲了15%,而民意GDP的增長速度只有6%,財政收入增長也只有6%- 7%。那么,機關團體的存款增長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有“五險一金”,還有一些事業單位的存款。
機關團體有很多事業單位,其中多數是半盈利機構。他們把盈利所得放在銀行里既不繳稅,也不分紅和投資,這成為最大的問題。
為什么大家對“五險一金”往下降的呼聲這么大?因為如果把“五險一金”加進去,中國企業部門的稅負達到50%- 60%。現在“五險一金”已經成了主要靠人工的中小新型服務型企業的主要成本,繳費比例非常高。
問題比較大的是養老金。按照規定企業交20%,個人交8%,兩個加起來是28%,而國際上通常是10%- 12%。這對企業來說負擔很重。如今有很多令人欣喜的變化,首先,地方的社保養老金可以投資資本市場。如果投向一些收益更高的領域或項目,全國社保每年可以做到9%左右的回報。而地方社保放銀行和國債回報是2%。公積金現在大概有兩、三萬億。前幾年控制房價上漲,這些錢不能動,只能買房子用。現在有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一是公積金開始付給大家利息了;二是公積金在一定程度擴大了投資范圍;三是如果想租房子、搞裝修也可以取公積金了。下調“五險一金”是“一石多鳥”的一個辦法,減少強制性儲蓄,讓老百姓自己愿意存或愿意花,這樣做效果是最好的。此外,通過改變短期融資的結構性安排,也可讓企業沒有必要留那么多的現金。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中充斥著“剛性泡沫”,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產生的經濟中普遍存在的“隱性擔保”現象。
政府直接對某種資產或者某種投資給予投資上的保護和擔保。這里面房地產是最明顯的例子,政府在過去十年里面調控了三四次,每次調完基本所有人都進一步強化了必須要買房子的信念。
今年政府說要保證消化房地產庫存,很多人解讀認為這是政府進一步想要房地產行業,這個預期無疑對于很多投資者的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股市中,很多散戶認為雖然自己不懂投資不懂股市,但《人民日報》說了4000點才是新起點,根本不用做功課,只要去買,政府一定會讓股市上漲。
從這點來講,政府對于很多投資領域提供的擔保不經意間扭曲了投資者的偏好,扭曲了投資者的行為,最后導致市場里面泡沫的形成。這是從投資領域轉而拓展到整個經濟領域。為什么會出現這段時間所面臨的困難?其實和前一段時間整個政策帶來現在需要消化的后果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什么叫被擔保的泡沫?從政府的角度雖然是善意的希望能夠引導大家進行投資,保證大家不要再投資中受損失。但是由于大家都覺得投資不會損失,所以導致整個經濟出現過度投機。這種過度投機導致杠桿增加、風險積累、資產價格飆升、金融風險子類,最后形成泡沫和崩盤。這個思路能夠部分解釋中國經濟目前所發生的現象或者發生的很多現象。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種現象和我們在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關于是不是要在金融危機之后救助那些在金融危機中受困的金融機構,產生所謂的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討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很多大的銀行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仍然本性不改進一步進行高風險投機活動,因為他覺得就算有一天真的出問題了,最后政府還是會來救助我,因此就不會約束自己。這種思路是對于整個全國的宏觀經濟非常有風險的一種現象。
如今,在人民幣貶值、內地股市大跌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內地客戶發現,赴香港買保險可以成為向境外轉移資產的新途徑。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去年保險業向內地訪客所發出的保單,其新造保單保費占香港保險業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4.2%。
對于頗有神秘色彩的大額保單,一位香港保險公司負責該業務的工作人員透露,這類大額終生人壽保單,確實能起到將資金轉移到香港或者國外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兼顧保險、財富增值等作用,所以很受內地企業家歡迎,特別是北京、上海以及東南沿海的成功企業家。
借由保險公司與私人銀行合作,這些大額保單的客戶可獲得更多靈活的財務操作選擇。以一份保費500萬美元的保單為例,如果投保人手中沒有這么多資金,可以將保單抵押給私人銀行,最高比例可以獲得保單價值的八成貸款額,然后用貸款資金繳付保費。
除了這個選擇外,投保人也可以一次性繳清保費,如果需要資金,可以將保單抵押給私人銀行,然后獲得最高八成的貸款。
為了遏制住資本外流趨勢,監管機構頻頻出招。今年初,銀聯宣布規范境外刷卡的商戶類別碼,簡稱MCC,該編碼是具體標識一家商戶的主營業務范圍和行業歸屬的代碼。
2月2日,銀聯曾公開表態稱,經過對境外收單機構的調查,發現部分商戶未使用對應行業類別的限制類商戶類別碼,并特別點出,香港保險一直屬于境外限制類商戶類別,持境內銀行卡均有單筆5000美元限額。
此外,前段時間一直沉默的保監會,4月22日高調發文,提醒赴港買保險的居民留意相關風險,諸如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風險、收益存在不確定性,以及退保損失等。
(《經濟觀察報》2016.4.30、《上海證券報》2016.5.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