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200 西安燎原液壓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漢中|呂紅玲
?
液壓缸端蓋機械加工工藝探究
723200 西安燎原液壓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漢中|呂紅玲
摘要:液壓缸端蓋作為應用最廣泛的機械產品零件之一,它的前端蓋起密封油和導向的作用,后端蓋起密封油的作用,是進油回油接口。它加工的合理性對生產的零件的質量和成本由很大的影響。本文首先對液壓缸端蓋的用途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對其機械加工工藝進行探究,包括對毛坯及機床夾具零件以及工藝路線的探究。關鍵詞:液壓缸端蓋;機械加工;探究
由于液壓缸端蓋是機械產品中極其重要的零件之一,所以,它的加工工藝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先進性和合理性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和使用性能的好壞、生產成本的高低以及壽命的長短。因此,就需要根據液壓缸端蓋的技術要求選擇合理的加工方法,確定合理的工藝路線
作為構成液壓缸蓋重要零件之一的液壓缸端蓋,它在缸體上要具有傳遞動力和運動、密封以及支撐的作用,當然,缸蓋還能起到密封,防止灰塵的作用,是液壓缸蓋中的重要
a毛坯
毛坯的材料是HT150,考慮到在機床工作時端蓋所受到的沖擊并不大,而且零件的結構也比較簡單,因而選擇了木摸手工砂型的鑄件毛坯。公差等級定為CT-10.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生產率而且對產品的質量也有所保證,除此之外,需要人工時效來消除殘余的應力。
在鑄造毛坯時,對于115*115的方形端面的加工余量為3mm,尺寸工差為2.5mm,毛坯的尺寸是119.25-1.251.25;對于厚度58的加工余量、尺寸工差以及毛坯的尺寸分別為1mm、2mm、60-11;方形斷面厚度15的則是0.5mm的加工余量,1.6mm的尺寸工差,16.3-0.80.8的毛坯尺寸;φ75外圓面機械加工余量為2mm,尺寸工差2.2mm,毛坯尺寸78.1-1.11.1mm;而對于φ75外圓長度加工余量是0.5mm,尺寸工差1.6mm,毛坯尺寸8.3-0.80.8;最后對于φ25孔的機械加工余量為1mm,尺寸工差為1.7mm,毛坯尺寸為23.15-0.850.85。在熟悉這些加工余量以及工差之后,在對毛坯進行加工時,要注意加工的順序,首先對鑄造成型的鑄件進行熱處理,以滿足加工要求,再先選擇端蓋左端面和φ250+0.03mm孔作為基準,最后進行粗加工后再進行精加工,先對端面右端面加工再對φ25孔進行加工
圖1 機床夾具裝配圖
b機床夾具
機床夾具是在加工過程中用以固定所要加工的對象,使其在接受加工或者是檢測保證加工的要求,是機床的附加裝置。機床夾具裝配圖如圖1。
機床夾具是否方便操作,是否能夠加緊,使用是否安全,裝卸空間是否合理,機構是否密封等等都對液壓缸端蓋機械加工精度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也就對機床夾具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液壓缸蓋的夾具主要是針對φ14孔,該孔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為12.5,使用鉆、粗鉸、精鉸都能滿足GB/T1804-m尺寸精度要滿足GB/T1804-m。在對夾具進行加工時則是要滿足精度要求,然后考慮降低勞動的強度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夾具加工時采用φ25孔和底面作為定位基準,用以定位元件。
a選擇基準
在對端蓋進行加工時首先要確定基準。由于φ25孔的軸線是設計的基準,如果選用它作為精基準就可以滿足端面對跳動度的要求,實現設計的基準和工藝的基準相重合;同樣的端蓋左面也是設計基準,所以選擇它為精基準同樣可使設計基準與工藝基準相重合。因此,根據相關的技術要求以φ25孔和左端面為精基準,而且,為了保證基準的統一,其他的表面也要以φ25孔和左端面為精基準。對于選擇粗基準時則是要選擇那些表面平整的,沒有毛刺或飛邊或其他表面缺陷的。因為φ60外圓面可以保證加工的內孔壁厚均勻,端蓋右端面可以保證精基準,因此,粗基準則選用端蓋右端面和φ60外圓面。
b確定加工方法
根據各個表面的加工要求,包括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選擇合適的加工方法,在對液壓缸蓋進行加工時。
c安排加工工序
首先,對于機械加工工序要遵循“先基準后其他”“先粗后精”“先面后孔”著三個原則。也就是說,要先加工基準再加工其他部分,先進行粗加工再進行精加工,先加工端面后加工孔;其次,對于熱處理工序,則是要在鑄件成型之后為了消除鑄造應力要進行退火處理,進而提高綜合力學性能。最后,對于毛刺、清洗和終檢等輔助工序則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
d確定工藝路線
在選擇完基準,確定加工方法以及安排加工工序之后需要對液壓缸蓋加工工藝路線進行確定。
液壓缸端蓋的機械加工是在可靠地毛坯、機床夾具等零件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要想保證機械加工的可靠性,毛皮以及機床夾具等重要零件要滿足尺寸要求。當然,合理的液壓缸端蓋機械加工工藝離不開正確的基準選擇,合適的加工方法選擇以及加工工序的順序,因此,合理的加工路線是對加工精確度的最好保證,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勞動者的勞動負擔。
參考:
[1]章正偉.雙螺桿壓縮機端蓋加工工藝規程規劃的蟻群算法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15.